区域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内涵、动力与实施路径

2021-11-03 01:54厉毅吕长生琚向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

厉毅?吕长生?琚向红

摘 要 多个区域学分银行基于一致的理念和目标,经过共同努力和协作,在区域合作背景下开展学习成果的存储、认定、转换与流动,将有效提升效能并发挥优势。区域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是学分银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诉求。要实现多个区域学分银行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开展政策法规、互认联盟、组织机构、门户和接口以及系列标准的一体化建设,需要各个主体合力推进,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和制约机制。在明确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注重顶层设计引导,强化利益共享机制,构建高效组织运行体系,实现智慧化数据互联互通。在具体的实施层面,需要分步推进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 区域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成果互认;动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2-005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学分银行,开设学习账号,完善公民学习成果存储、认定与转换等制度,推进和促成不同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为了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目标,2012年7月,国内首家区域性学分银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挂牌成立。随后,江苏、广东、陕西、浙江等省市先后设立了省级学分银行。目前,各种类型学分银行数量已达30多家[1],可以分为高等教育、终身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教育、市民教育等多种类型[2]。

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学分银行,几乎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各自区域内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定、累积和转换的探索,没有在技术手段和运行机制上实现互联互通,国家层面学分银行与区域学分银行之间的融通也缺乏经验积累和实践。此外,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尚未发布,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困难,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成果的转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构建省级学分银行制度时也缺乏统一的认证资格授权[3]。因此,我国在学分银行建设和应用的政策制定上处于滞后状态[4],不同省级学分银行之间没有数据共享和协作机制,学习者进行跨省域的学分认定和转换难以在学分银行层面得到支撑,教育部门和办学机构对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也没有形成共识。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探讨了区域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的框架,对推动一体化建设的动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学分银行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一、区域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学分银行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载体,可以跨省市开展一体化建设,推动覆盖多个省市区域的终身学习档案库建设和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工作,实现不同学习渠道、不同学习形式、不同学习进度的学习成果互认,共同构建跨区域的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学分银行的一体化建设,可以在现有学分银行的功能基础上,扩展服务对象和学分银行业务,实现跨区域多省市学分银行的优势互补,共享学分认定标准体系,共建学习成果转换系统,实现学分互认地域范围的扩大和互认业务申请的便捷。

(一)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内涵

西方国家多年前开始实行“学分制”,“伊拉斯莫斯计划”和“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促成了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快速发展,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等国都形成了相对适用于本国运行模式的学分银行制度。1997年,韩国为实现终身教育和教育公平,提出并建立了学分银行。我国关于学分银行的最早论述之一来自2004年的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分银行制度取得了较大进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学分银行作为一种制度或模式[5],其基本功能是把学分当作计量单位,对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存储和转换等的管理。区域学分银行是指在一个省级区域或更小行政区域内建立的学分银行组织和管理机构,负责运行学分银行制度或模式。学习者可以打破学习时间限制并积累所学学习成果的学分,将不同教育类型的学分转换为正在接受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学分,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实现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一体化概念最初来自贸易行业,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区域经济范围内,通过改革开放清除影响资源和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6]。一体化在商业银行领域有较多的研究与实践,通常指银行业在市场或业务上的一体化,是银行要素合作与制度合作相互推进并不断深化的过程[7]。学分银行在国内仍属于新生事物,处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学机构独立建设和探索制度的阶段,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逐步受到重视以及区域人口流动的日益活跃,已对学分银行的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区域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是指多个区域学分银行基于一致的理念和目标,经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协作,实现区域合作背景下学习成果的自由存储、认定、转换与流动,产生比孤立分割状态下的单个学分银行更为优越的效能与优势。一体化建设后的学分银行,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了长期合作的组织方式,享受到一体化框架下带来的优势。一是共享性,主要在于机构和资源的共享,包括受理点、标准、规章制度等的共享和协同运行。二是降低成本,一体化建设扩展了学分互认的地域邊界,用户可以就近办理学分银行业务,降低学分认定和与转换的系统性成本。三是规模效应,一体化建设延伸了个体学分银行的价值链,扩张了任一个体在价值链环节上的规模。个体学分银行存储的学习成果或作为核心资源的标准体系都有一定的互补和重叠,使得重叠的价值活动规模化,产生规模效应。另外,各区域学分银行仍然可以保持管理、运营的独立性,共同推进跨地域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除了交通、能源、医疗、旅游等的一体化之外,教育领域也将学分银行的一体化建设提上了日程。可以借鉴商业银行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整合已有多个省市学分银行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区域学分银行联合体的带动功能,服务区域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学习型社会下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
中国城乡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