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需关注生命存在

2021-11-04 11:45方蕾蕾
中国德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人性

方蕾蕾

疫情还在小范围反扑,大楼坍塌、赛车手遇险、洪水、暴雨等灾难事故一茬接一茬,当天灾与人祸共同袭来,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祸福相连,生命存在——活着便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如此艰险的时刻,我们能做什么?道德教育能做什么?道德教育与生命存在又有何关联?基于此,笔者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道德教育要看见生命存在

道德教育要看见生命存在,这是因为作为美德的主体——人,一直要围绕生存作斗争。人类命运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在与各种困境搏斗,人类处在洪荒宇宙中仅仅是沧海一粟,获取生命、赢得存在是每一个个体息息相关、始终关注的话题。道德教育是激发人性、弘扬正能量的重要手段,而道德教育能够达到实效的前提是所有的德育相关者能看见生命存在,这一生命存在不是某一个单一的个体,是至少三类群体的综合。

第一,生命存在是每一个道德教育的主体。这是指生命存在包含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学校在内的所有相关者,他们都是道德教育的主体。看见生命存在,就是看见道德教育相关者自己。他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之前,首先是独立的生命存在。在天灾人祸面前,作为独立的生命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宿命”和道德追求,应首先反省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更应自觉揽起责任,反思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不足,这不足体现为德育的不作为、德育的“懒政”或是德育的不自觉。

第二,生命存在是每一个道德行为人、个体和生命体。倘若道德教育的主体多限于校内的话,生命存在也应是社会中每一个具有道德行为能力的人。这意味着,要看见每一个道德行为人都应具有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这些生命存在绝不应罔顾社会需求,把德育的“锅”甩到学校身上,把民众的呼唤当作攻击的武器,去敲国家“竹杠”。道德教育要看见生命存在,应是灾难来临时,能够促动每一个道德行为人伸出援手、追随道德本能的旨意。

第三,生命存在是每一个道德行为的对象。在灾难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可能需要道德援助,爱无差等,德不分人。道德教育要看見每一个生命存在,是指每一个生命存在都有可能成为被施加道德行为的对象,不局限于自己或他人,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更不局限于场景和事件,这样的生命存在的内在需求和心理呼声,应该被看见,应该被道德教育重视。

更进一步说,道德教育要看见生命存在,就是看见这三大类群体在道德上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可能性与发展性,更是看见这些生命存在的内在道德需求与外在道德表现之间的密切联系。如尼采所说:“在我看到有生命者的地方,我就发现有追求强力的意志;就是在奴仆的意志之中,我也发现有要当主人的意志。”[1]人要有这种意志力,而这意志力不是源于别处,正是源自道德教育。所以道德教育要看见生命存在,不至于因为生命存在群体的类别而被遮蔽其内在的道德呼声、道德成长需求。他们是道德教育的施行者、维护者,也是道德教育的利益既得者,道德教育首先要在内部形成互助,才能构建真正的道德循环链。

二、道德教育要超越生命存在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认为:“生命被分为三个时期——已经存在的时期、现在存在的时期和将要存在的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现在的时间是短暂的,将来是难以预料的,过去是确定的。”[2]所谓生命存在,就是栖身于这三个时期内的人类生命体。因为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生命存在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正因为时空的有限性,生命存在也具备超凡的潜力和无限性。他们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穿梭与抗争,需要道德教育超越生命存在的局限性,挖掘生命存在的无限潜能。

道德教育首先要超越生命存在具有的人性。人性让生命存在具有斗争的意志,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意志精神,这面对艰难困苦毫不退缩的奋斗精神、互助精神,自古以来就是生命存在最大的闪光点,而道德就是人性的最大善。理所当然地,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人性也使得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弱点,有惰性、利益得失之心,更有应对自身生存危机与压力时的反复和无常。在灾难面前,人性的道德面显得尤为珍贵,那些能够克服恐惧、不怕苦难、敢于奉献的生命存在,就是对人性的超越。所以,道德教育要超越生命存在人性的局限,找到跨越生命存在“生存本能”的跳板,激发生命存在的人性良善。

道德教育其次要超越生命存在的发展性。每一个生命存在都具备发展性,他们的道德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知、情、意、行是能够随着教育而不断进步的,这发展更依据于生命存在与其他个体、群体的社会勾连上,每一个生命存在的道德发展性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产生道德联系。所以,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生命存在与单一个体之间的普通道德联结,而要培育道德合作的能力,不仅要重点培育群体内部的单点合作,还要对多点、面、时空上的道德协作的能力进行培育。超越生命存在时空地域、多维度的联结与协作是道德教育需要重点攻克的任务。

道德教育最后要超越生命存在的一般追求,即确保道德存在成为生命存在的终极追求。人的生命存在至少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层,维持生存的存在;第二层,保持发展的存在;第三层,实践道德的存在。有的生命存在终其一生都只在追求前两个层次,不能达到第三层次,这就需要道德教育能实现对生命存在一般追求的超越。生命存在要把自己的生存价值放在最高层次——实践道德存在的追求上,即有意义地生存、优雅地生存、道德地生存。这是道德教育对生命存在的终极超越。

三、道德教育要赋值生命存在

林语堂说:“生命的不幸在于,我们生于此世,短短数十年,我们完成的事情都不会持续长久;而更大的痛苦是我们对此生的无知,于是,生命变成了双重悲剧。”[3]道德教育需要打破这种无知,避免悲剧,为生命存在启蒙,进而完善和丰富生命存在的存在本身,让委身于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生命存在挣脱囿限,致力于追寻道德的生存。所谓赋值生命存在,就是拓宽生命的长度、充实生命的厚度,让短暂生命旅程从有限变为无限、从无知变成有知,进而把有知(道德知识)变成有智(道德智慧),把有智变成有能(道德能力)。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人性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学习”反人性吗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