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基因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街巷景观视觉评价
——以湖南省永兴县板梁古村为例

2021-11-05 06:31袁佳利陆嘉杭陈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板梁街巷村落

袁佳利,陆嘉杭,陈驰

(1.衡阳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3.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传统村落是指在较长时间的发展中仍保留有传统农业、居住、文化特征的村落[1],且村落内部含有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是优秀遗产中物质与非物质形式相结合的突出表现[2]。街巷空间作为传统村落的空间骨架是其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同时街巷空间中最富活力的因素就是街巷景观[3]。作为村民主要的活动场所及游客必经的区域,街巷景观是传统村落视觉表达十分重要的空间,反映着一个村落的文化、民风民俗及文明程度[4]。同时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但在现代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面临着商业气息浓厚、缺乏地域特色、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传统村落街巷景观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成为当前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国外关于街巷景观保护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城市化运动,20世纪80年代,丹尼尔(Daniel T C)和威宁(Vinng J)提出五种景观视觉评价模式(生态、形式美学、心理物理、心理、现象模式)[5];克劳弗茨(Crofts R S)提出了公众偏好与成分代用分析法[5-6];朱伯(Zube E H)、塞尔(Sell JL)和泰勒(Taylor JG)提出了景观视觉研究的四类学派(认知、心理物理、专家、经验学派)[7-8]。国内对于街巷保护的相关研究尚在起步阶段,20世纪末,宋昆等人提出对街巷空间结构的保护是维持历史街区活态化的有效手段[8];王景慧提出对历史街巷空间的保护不应停留在单一的物质层面,更要维护其功能价值[9]。受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传统村落街巷景观[10]。方尉元从传统街巷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传统街巷保护需要克服的困难[11];马凌云从生态角度出发,围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构建了传统街巷景观保护体系[12]。但总的来说,国内关于街巷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商业街等领域,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较少。在村落街巷景观研究中更多侧重植物配置、地域文化、美学规律等内容,对景观视觉评价这类涉及人们感知评价的研究仍有待完善。

国内人文地理学者将生物学中的基因概念引入到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和传承中,提出了景观基因理论,为聚落景观特征分析、文化挖掘提供了新视角。近年来,该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其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应用到传统聚落保护、古村落旅游开发、聚落景观区划等多个领域[13-15]。本文试图从“景观基因”角度出发,识别传统村落街巷基因特征,并构建其景观视觉评价指标体系,深入了解街巷景观特征及其内涵,为传统村落街巷景观的提升提供科学建议,增强传统村落街巷景观视觉吸引力。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景观基因

基因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是指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16]。《欧洲景观公约》的第一条声明:“景观”是一个人们感知的区域,人类与自然要素相互影响得到其特征表现[17]。景观基因可被认为是某一地区内景观所特有的“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即代代相传,对地区景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是识别该区域景观的决定因子[18]。

近年来我国针对传统聚落景观的研究也逐渐引入基因概念。传统村落中的景观基因,特指那些跨越较长时间尺度,且仍能保持其核心景观特征,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因子[19]。在传统村落景观的研究中,人们可通过对元素、图形、结构、含义的提取,分析传统村落中的特征因素,构建合理的景观基因识别体系[20]。

1.2 街巷

街巷,又称街道里巷,是区域内部的骨架。街为主要道路,巷为街的分支,承担交通、集散等功能。在传统村落中,街巷可分为三个类型(见表1):①开敞型街道,承担村落入口与周围环境的连接;②半开敞型街道,承担村落内各公共节点的交通联系;③狭窄型巷弄,承担各民居住宅间的联系[21]。

表1 传统村落街巷景观空间类型划分

1.3 景观视觉评价

景观一词可以分解成“景”与“观”两个概念。“景”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是人们可感知的客观对象。“观”则是指客观实体通过人们的感官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的感受。“景观”即景物、认知中介和人三者的统一。景观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协同作用对某一景物进行认知加工的感知过程。在这类感知活动中,视觉的感受细胞占全部感官细胞的70%[22]。由此可见,视觉感知是人们进行景物认知感受十分重要的一环。

景观视觉评价,即通过视觉感知的途径对景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功能进行综合价值的判断。同时,因为视觉感知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在运用景观视觉评价时,应准备充足的主客观资料,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评价信息。

2 街巷景观视觉评价体系构建

2.1 构建原则

2.1.1 全面性原则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大量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23]。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影响因子应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国传统村落街巷景观的特征。

2.1.2 科学性原则

传统村落街巷景观视觉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因子的选取要科学、有针对性,数据采集方式、数据计算分析要规范科学,才能保证在数据处理中得到可信赖的结果。

2.1.3 唯一性原则

景观视觉评价分析应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注重传统村落街巷景观特征的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24],为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层次分析的简化。

2.1.4 系统性原则

特色传统村落众多,其完整的景观视觉评价必然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评价系统,需要对街巷景观进行系统性考虑,针对研究目标层层分析,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模型。

2.2 街巷景观视觉评价类型划分

处于相同的街巷空间,人们对景观的视觉评价会受多方面的影响,例如艺术美感、历史意义、使用功能、整洁及完好程度[25]。综合分析街巷景观视觉表达影响因素,将评价模型准则层设计为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及功能价值。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分析对比,计算相应权重,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

2.3 街巷景观视觉景观基因识别

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围绕该指标因子是否经历较长时间不发生改变,是否是街巷景观形成的必要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探究,依据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对街巷景观视觉评价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提取。通过对环境特征、布局形态、周边建筑及街巷主体进行景观基因的识别提取(见图1),为评价因子的选取提供范围。

图1 传统村落街巷景观基因识别

2.4 街巷景观视觉评价模型

2.4.1 街巷景观视觉评价层次体系

结合上文对街巷景观视觉评价空间类型分为三类,即开敞型街巷、半开敞型街巷、狭窄型街巷,并根据各类街巷景观视觉吸引类型及评价影响因子的总结梳理,街巷类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分层模型,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传统村落街巷景观视觉评价体系

2.4.2 问卷调查及判断矩阵构建

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结合上文确定的街巷景观视觉评价层次体系,按照不同层次,筛选出具有传统村落街巷景观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功能价值各代表性特征的照片。每个影响因子选取10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利用照片引导问卷调查的方法,邀请具有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知识的专家进行问卷填写。

首先,邀请专家分别对三种空间类型的街巷景观中的准则层因子进行两两对比并按数字1~9及其倒数赋值(见表3)。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各街巷空间类型中的三种价值影响视觉评价的相应权重。然后请专家分别对各准则层内的影响因子进行两两对比,分析两者对该准则指标的影响程度并赋值。通过所得的数据,构建不同空间类型中各指标层次的比较判断矩阵。

表3 影响因子赋值原则

2.4.3 一致性检验

借鉴许树伯[26]的一致性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Matlab数据分析,将所得到的各判断矩阵中每一行的数据相乘,并将结果分别进行开阶数次方运算。再将所得向量归一处理,得出特征向量ω,将结果代入公式(1)计算,可得出最大特征根λmax。

再将最大特征根的值代入公式(2),求出一致性指标CI。

根据三类判断矩阵的阶数,查表得相对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将一致性指标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进行对比。若两者比值小于0.1,则说明矩阵的一致性成立,若比值大于0.1,则说明矩阵的一致性不在容许范围内,需修正数据,重新进行一致性数据检验,直至一致性成立。

2.4.4 指标权重分析

利用Matlab数据分析软件对12个判断矩阵逐个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数据得到各矩阵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符合权重计算前提。根据算术平均法求权重的原则,将各判断矩阵按列归一化处理,然后按行求和,最后得出权重。通过数据处理得出不同街巷空间类型中各准则层所占比重及各指标因子所占权重(见表4)。

表4 各类街巷空间各准则层权重计算结果

2.4.5 街巷景观评价模型的确定

(1)开敞型街巷景观评价模型

开敞型街巷景观视觉评价中,美学价值B1指标权重为0.613 5,历史价值B2指标权重为0.231 2,功能价值B3指标权重为0.155 3(见图2)。即在视觉评价中,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功能价值。在美学价值中,水体权重(0.341 0)>街巷宽高比权重(0.176 5)>街巷材质权重(0.133 8)>沿街侧立面装饰权重(0.119 5)>街巷铺地纹样权重(0.111 8)>街巷空间形态权重(0.0650)>街巷空间整体色调权重(0.0524)(见图3)。在历史价值中,沿街建筑的年代性权重(0.458 0)>沿街建筑的完整性权重(0.318 0)>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权重(0.2240)(见图4)。在功能价值中,街巷体系的完整性权重(0.3513)>街巷的宽度权重(0.3380)>街巷两侧商铺数量权重(0.160 1)>街巷中公共节点的丰富度权重(0.150 7)(见图5)。

图2 开敞型街巷准则层权重分析

图3 开敞型街巷美学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图4 开敞型街巷历史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图5 开敞型街巷功能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结合上述各层次影响因子权重分析可知,开敞型街巷景观视觉评价模型Y=0.613 5(0.341 0C1+0.176 5C2+0.133 8C3+0.119 5C4+0.111 8C5+0.065 0C6+0.052 4C7)+0.231 2(0.458 0C8+0.318 0C9+0.224 0C10)+0.155 3(0.351 3C11+0.338 0C12+0.150 7C13+0.160 1C14)。综合分析可知,人们对于开敞型街巷景观的视觉评价受美学的影响较大,这与人的视觉接收感官的直接性相关。同时水体对于美学价值的影响最大,是由于传统村落受山水因素的影响较大,自然景观对视觉的影响远远超出人工构筑物。针对历史价值,人们则更多关注建筑年代的要素。街巷体系的完整性影响着村落交通的通达性,是影响开敞空间功能价值的重要指标。

(2)半开敞型街巷景观评价模型

半开敞型街巷景观中,美学价值B1指标权重为0.524 4,历史价值B2指标权重为0.275 7,功能价值B3指标权重为0.199 9。即在视觉评价中,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功能价值(见图6)。在美学价值中,沿街侧立面装饰权重(0.2642)>街巷宽高比权重(0.1977)>街巷材质权重(0.1525)>街巷铺地纹样权重(0.1332)>水体权重(0.131 6)>街巷空间形态权重(0.072 3)>街巷空间整体色调权重(0.048 6)(见图7)。在历史价值中,沿街建筑的年代性权重(0.463 5)>沿街建筑的完整性权重(0.312 3)>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权重(0.224 1)(见图8)。在功能价值中,街巷体系的完整性权重(0.398 0)>街巷的宽度权重(0.275 5)>街巷两侧商铺数量权重(0.174 1)>街巷中公共节点的丰富度权重(0.152 3)(见图9)。

图6 半开敞街巷景观准则层分析

图7 半开敞型街巷美学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图8 半开敞街巷历史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图9 半开敞街巷功能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综上可知,半开敞型街巷景观视觉评价模型为Y=0.524 4(0.131 6C1+0.197 7C2+0.152 5C3+0.264 2C4+0.133 2C5+0.072 3C6+0.048 6C7)+0.275 7(0.463 5C8+0.312 3C9+0.224 1C10)+0.199 9(0.398 0C11+0.275 5C12+0.152 3C13+0.174 1C14)。在半开敞型街巷景观中,美学价值仍是影响视觉评价的重要因素,但比例较开敞型空间有所下降。同时在美学价值评价中,沿街侧立面装饰的影响权重最大,是由于在半开敞空间中,人们的视线较开敞空间有所收缩,主要集中在建筑实体侧立面的缘故。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层次上的因子权重则没有过多的变化。

(3)狭窄型街巷景观评价模型

狭窄型街巷景观中,美学价值B1指标权重为0.577 3,历史价值B2指标权重为0.176 4,功能价值B3指标权重为0.246 3。即在视觉评价中,美学价值>功能价值>历史价值(见图10)。在美学价值中,街巷宽高比权重(0.390 2)>街巷材质权重(0.135 6)>水体权重(0.121 2)>街巷铺地纹样权重(0.118 5)>沿街侧立面装饰权重(0.101 0)>街巷空间形态权重(0.0732)>街巷空间整体色调权重(0.0603)(见图11)。在历史价值中,沿街建筑的年代性权重(0.390 8)>沿街建筑的完整性权重(0.361 2)>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权重(0.248 0)(见图12)。在功能价值中,街巷体系的完整性权重(0.342 4)>街巷两侧商铺数量权重(0.253 7)>街巷的宽度权重(0.245 4)>街巷中公共节点的丰富度权重(0.158 5)(见图13)。

图10 狭窄型街巷景观准则层分析

图11 狭窄型街巷景观美学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图12 狭窄型街巷历史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图13 狭窄型街巷功能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结合各层次影响因子权重可知,狭窄型街巷景观视觉评价模型为Y=0.577 3(0.121 2C1+0.390 2C2+0.135 6C3+0.118 5C4+0.101 0C5+0.073 2C6+0.060 3C7)+0.176 4(0.390 8C8;0.361 2C9;0.248 0C10)+0.246 3(0.342 4C11+0.245 4C12+0.158 5C13+0.253 7C14)。在狭窄型的街巷景观中,视觉评价的主导因素仍是美学价值,此时的街巷高宽比成为影响其评价的主要指标。这是因为在狭窄的街巷空间中,受街巷宽度及两侧建筑的影响,人们的视线再次被限制,心理感受随着街巷高宽比的不同而变动,随之影响对街巷空间的视觉评价。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指标权重也无较大变动。

3 实例研究

3.1 板梁村概况

板梁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高亭乡,东临安仁资兴,南接苏仙,西靠桂阳,北枕耒阳[27],是典型的湘南传统村落(见图14)。村落后侧象岭相靠,旁侧板溪相伴,面前开阔,两面环山,符合古时风水宝地的选择,兼具山地与滨水聚落特征。

图14 板梁村区位分析

板梁村历史悠久,初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是当时重要的商埠之地,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8]。村落人丁兴旺,不断发展,在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朝雍正时期延伸出两个分支,形成现在上、中、下三村相结合的板梁村格局。虽然分为三片,但板梁村整体的形态高度统一。村落内民居建筑都以祠堂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独特的空间格局。

沿着板溪向南,首先看见的是公共建筑群,望夫楼、仙渡书院、龙泉古庙等标志性节点是村民日常活动聚集的重要场所。1980年后,在板溪的对岸逐渐建起礼堂、村委会、图书馆等空间,丰富村落内娱乐文化集会等活动,成为现在板梁村公共活动的主要载体[29]。结合板梁村空间分析图(见图15)可知,板梁村的街巷空间格局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曲折性。村落内部的主街沿着板溪一路向前,各小巷与地形地势相结合曲折错落,构成板梁村独具韵味的空间结构。

图15 板梁村空间分析

3.2 街巷景观视觉评价解析

3.2.1 开敞型街巷空间

板梁村的开敞型街巷主体在板溪西侧,与溪流平行方向延伸,同时三个入口处皆呈开敞式街巷形态(见图16)。由游客中心进入的是与下村宗祠靠近的一侧,由入口广场到接龙桥、龙泉祠、板梁私塾、望夫亭、下村宗祠、下村半月塘、晒谷坪、石拱桥、门楼、镇龙塔,构成下村完整的开敞型街巷格局。由中村宗祠附近进入板梁村,经过石拱桥到达中村半月塘,然后通往中村宗祠、戏台广场、戏台、上村半月塘、上村宗祠,形成板梁村中部开敞型的街巷空间布局。靠近南侧还有一处村落入口,沿着道路向里,经过一个公共广场节点。

图16 板梁村开敞型街巷空间分布

结合确立的传统村落街巷景观视觉评价模型,按照优记5分,良好记3分,差记0分的形式,对板梁村街巷美学价值现状进行评析(见表5)。可知街巷景观美学价值得分YB1=0.613 5(0.341 0×5+0.176 5×5+0.133 8×3+0.1195×0+0.111 8×0+0.065 0×3+0.052 4×3)=2.049 7,即板梁村开敞型街巷景观视觉表达美学价值为2.049 7/3.067 5=66.81%,呈良好状态。街巷景观历史价值得分YB2=0.231 2(0.458 0×5+0.318 0×3+0.224 0×0)=0.750 0,即板梁村开敞型街巷景观视觉表达中历史价值为0.750 0/3.067 5=64.87%,呈良好状态。街巷景观中功能价值得分为YB3=0.155 3(0.351 3×5+0.338 0×5+0.150 7×5+0.160 1×0)=0.652 3,即板梁村开敞型街巷景观视觉表达中功能价值为0.652 3/3.067 5=84.01%,呈优秀状态。

表5 板梁村开敞型街巷景观视觉现状评价

综合分析板梁村开敞街巷的景观视觉表达现状可知,开敞型街巷景观得分为Y=0.613 5(0.3410×5+0.176 5×5+0.133 8×3+0.119 5×0+0.111 8×0+0.065 0×3+0.0524×3)+0.2312(0.458 0×5+0.3180×3+0.224 0×0)+0.155 3(0.351 3×5+0.338 0×5+0.150 7×5+0.160 1×0)=2.049 7+0.750 0+0.652 3=3.452。在总分为5分的情况下,板梁村开敞型街巷景观总体呈良好状态。

3.2.2 半开敞型街巷空间

板梁村半开敞型街巷大体呈网格状布置,南北向延伸(见图17),与村落内各主要节点相连接。结合上文确立的传统村落街巷景观视觉评价模型,按照优记5分,良好记3分,差记0分的形式,对板梁村街巷美学价值现状进行评析(见表6)。可知街巷美学价值得分YB1=0.524 4(0.131 6C1+0.197 7C2+0.152 5C3+0.264 2C4+0.133 2C5+0.072 3C6+0.048 6C7)=2.086 2,即板梁村半开敞型街巷景观视觉表达中美学价值为2.086 2/2.622=79.56%,呈优秀状态。街巷景观中历史价值得分YB2=0.275 7(0.463 5C8+0.312 3C9+0.224 1C10)=1.206 1,即板梁村半开敞型街巷景观视觉表达中历史价值为1.206 1/1.378 5=87.49%,呈优秀状态。街巷景观中功能价值得分YB3=0.199 9(0.398 0C11+0.275 5C12+0.152 3C13+0.174 1C14)=0.999 5,即板梁村半开敞型街巷景观视觉表达中功能价值为0.999 5/0.999 5=100%,呈优秀状态。

运行稳定后,砂滤单元和生物活性炭单元都具备去除铁、锰、氨氮、色度的能力,故对出水水质有双重保障作用,出水稳定性很高;同时,由于该工艺的分级控制作用,当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时,砂滤出水随原水波动,但其出水已大大降低了污染物浓度(如表1),减轻了生物活性炭的处理负荷,生物活性炭能有效控制砂滤出水中超标的污染物,从而消除出水的波动。另外,当砂滤单元运行异常导致浊度、色度泄露时,活性炭单元能够有效截留去除,进一步保障出水水质的稳定。通过对实测水质的分析,砂滤单元对锰、氨氮和CODMn的处理能力占工艺总去除能力的50%,45%,30%。

图17 半开敞型街巷空间分布

表6 板梁村半开敞型街巷景观美学价值现状评价

结合上述表格数据,综合分析板梁村半开敞街巷视觉表达现状可知,半开敞型街巷景观得分Y=0.524 4(0.131 6C1+0.197 7C2+0.152 5C3+0.264 2C4+0.133 2C5+0.072 3C6+0.048 6C7)+0.275 7(0.463 5C8+0.312 3C9+0.224 1C10)+0.199 9(0.398 0C11+0.275 5C12+0.152 3C13+0.174 1C14)=2.086 2+1.206 1+0.999 5=4.291 8。在总分为5分的情况下,板梁村半开敞型街巷景观总体呈优秀状态。

3.2.3 狭窄型街巷空间

板梁村狭窄型街巷分布在各民居建筑之间,用于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见图18)。受地理环境、防御功能等影响,村落内狭窄型街巷高低起伏、曲折绵延,且街巷净宽在0.8~1.2 m之间,最窄处只有0.6 m,仅够一人通过。

图18 狭窄型街巷与建筑图底关系

结合上文确立的传统村落街巷景观的视觉评价模型,按照优记5分,良好记3分,差记0分的形式,对板梁村街巷美学价值现状进行评析(见表7)。可知街巷景观美学价值得分YB1=0.577 3(0.121 2C1+0.390 2C2+0.135 6C3+0.118 5C4+0.101 0C5+0.073 2C6+0.060 3C7)=0.466 0,即板梁村狭窄型街巷景观视觉表达美学价值为0.466 0/2.886 5=16.14%,呈较差状态。街巷景观中历史价值得分YB2=0.176 4(0.390 8C8+0.361 2C9+0.248 0C10)=0.344 7,即板梁村狭窄型街巷景观视觉表达历史价值为0.344 7/0.882=39.08%,呈稍差状态。街巷景观中功能价值得分为YB3=0.246 3(0.342 4C11+0.245 4C12+0.158 5C13+0.253 7C14)=0.603 0,即板梁村狭窄型街巷景观视觉表达历史价值为0.603 0/1.231 5=48.96%,呈良好状态。

表7 板梁村狭窄型街巷景观美学价值现状评价

结合上述表格数据,综合分析板梁村狭窄型街巷视觉表达现状可知,狭窄型街巷景观Y=0.577 3(0.121 2C1+0.390 2C2+0.135 6C3+0.118 5C4+0.101 0C5+0.073 2C6+0.060 3C7)+0.176 4(0.390 8C8+0.361 2C9+0.248 0C10)+0.246 3(0.342 4C11+0.245 4C12+0.158 5C13+0.253 7C14)=0.466 0+0.344 7+0.603 0=1.413 7。在总分为5分的情况下,板梁村狭窄型街巷景观总体呈较差的状态。

3.2.4 板梁村街巷景观视觉整体评价

图19 板梁村街巷空间类型分布

图20 板梁村各类街巷空间比重分析图

图21 板梁村街巷景观美学价值分析

图22 板梁村街巷景观历史价值分析

图23 板梁村街巷景观功能价值分析

3.3 街巷景观视觉评价提升策略

3.3.1 开敞型街巷

板梁村开敞型街巷景观整体表现良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街巷沿街侧立面装饰不佳,难以在入口处形成强烈的记忆点;街巷铺地纹样过于单调;街巷传统价值未能很好地突显。

改善方法有:①利用绘画、漏窗、石雕等当地传统技艺加强沿街建筑立面装饰,体现古色古香的湘南特色(见图24)。②改善道路铺装纹样,可在街道临水区域增加花纹样式如海棠式、四方间十字式等,以提升街巷美学价值(见图25)。

图24 开敞型街巷建筑立面改造

图25 开敞型街巷铺装纹样改造

3.3.2 半开敞型街巷

板梁村半开敞型街巷景观整体表现优秀,同时也是居民、游客活动较频繁的场所。但存在水体观赏性不高,铺地纹样过于单一的情况。

改善方法有:①提升沿街建筑立面装饰,利用传统花窗、地域图腾、木雕等形式对建筑细部进行改善,提升街巷传统价值及美学表现(见图26)。②街巷材质除了乱青石板铺成冰裂纹外,还可用砖块在两侧铺筑成人字式、间方式、席纹式等,增强观赏性,也比单一的青石板更具防滑效果(见图27)。

图26 半开敞型街巷沿街立面改造

图27 半开敞型街巷铺地纹样改造

3.3.3 狭窄型街巷

板梁村的狭窄型街巷景观受街巷宽高比、沿街立面、街巷材质、街巷铺地纹样等因素的影响,美学价值不高,景观评价不理想,需对街巷铺装、沿街建筑装饰等进行改造。

改善方法有:①改善铺装形式。在增加青石板、砖块铺地纹样的同时,可在临水区域内使用鹅卵石、废瓦片等材料,以当地居民喜爱的图案为纹样,铺筑路面,丰富街巷景观(见图28)。②修葺沿街建筑外立面。选用色彩淡雅,与周边环境相契合的涂料进行景观提升,同时可采用当地特色的图案或传统营造工艺对墙面、门窗进行美观度提升,在减少建筑的粗糙感的同时,增加街巷美学价值(见图29)。

图28 狭窄型街巷铺地纹样改造

图29 狭窄型街巷沿街侧立面改造

4 结论

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从环境特征、布局形态、周边建筑、街巷主体四个方面对街巷景观因子进行初步分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合理的视觉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对传统村落板梁村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该村落开敞型街巷空间景观良好,但建筑未很好突出其村落传统景观特色;半开敞街巷空间景观表现优秀,但其中铺地形式、美观度有待增强。狭窄型街巷空间景观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传统村落街巷视觉景观评价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为给今后的传统村落街巷景观的保护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但是,街巷视觉评价指标的识别和评价如何结合新技术应用,如何通过评价结果引导当地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建设,这些问题期待后续研究改善。

猜你喜欢
板梁街巷村落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关于单、双向板梁板用钢量的对比分析
老桥桥面上搭设满堂支架验算分析
边走边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雨中的街巷
1100MW大型电站锅炉超大叠型大板梁安装技术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