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保护40年

2021-11-05 18:13张建林张璐马瑾倩
科学大观园 2021年21期
关键词:江豚对角种群

张建林 张璐 马瑾倩

滅绝的警示灯,近年一直环绕着中华鲟。2017年至今,我国已连续4年未监测到“水中大熊猫”的自然繁殖。

中华鲟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华鲟有近一万尾,80年代减少到2000尾左右,90年代只剩下200~300尾。

“拯救”它们的方法是人工繁育。同样的手段已在大熊猫身上取得了成果——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的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

2020年1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消息称,雅安蜂桶寨片区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资料时,发现野生大熊猫母子同框活动的珍贵画面。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我国公布了首批5个国家公园名单。位列其中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整合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将为大熊猫提供更大尺度的生态系统。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表示,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面——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国家公园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而不是对单一物种的保护;但生态系统保护好了,野生珍稀濒危物种也会得到保护。

“国家公园”提出的背后,是濒危物种保护理念的新拓展。在专家看来,第一批国家公园的发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并不是终点。

从常见到濒危灭绝是一个过程

我国濒危物种保护历程,可追溯至40年前。

1973年3月3日,8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次会议上,商定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文本,旨在通过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实施控制和管理,促进各国保护和合理利用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

中国于1981年1月加入《公约》;同年4月8日,《公约》对中国生效。次年,相关条款写入了《宪法》中。

回顾我国的濒危物种保护工作,通过开展濒危物种保护进行绿色扶贫的质兰基金会秘书长张颖溢认为,它与我国1970至1980年代开始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同步。

1984年前后,已经在我国野外灭绝的麋鹿从英国重回故土。对外赠送或租借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将国外圈养的麋鹿和野马引回国内等措施,直接推动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野外调查、栖息地保护、繁育拯救等方面的合作。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国建立起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并在全国设置14个野生动物救助繁育中心和400多处珍稀植物种质种源基地。

灭绝是一个过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岩表示:“物种不是突然灭绝的,而是组成它的种群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种群灭绝是生物多样性资本损失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却被很多人忽视。”

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曾岩提到,濒危物种的保护范式目前主要有两个,一个针对衰退种群,另一个针对稀有物种小种群。针对衰退种群的保护工作,可以在消除威胁因素后恢复种群。然而,小种群面临的灭绝威胁往往是随机灾害,通常难以预测,只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才有助于避免其灭绝。

以中华鲟为例,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认为,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拯救中华鲟,要恢复人工群体的生物学自然特性,大幅度提升科学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改善产卵场环境,恢复其自然繁殖,从而延续和恢复中华鲟的自然种群。

COP15召开期间,在长江生物多样性科普展上,一幅由危起伟制作的长江鱼类分布卷轴图展示了不少珍稀物种的生存状况。危起伟介绍,水生生物面临着比陆生生物更大的威胁,长江白鳍豚、白鲟、鲥鱼等从长江消失之后,许多物种也危在旦夕。

“相较于极小种群的动物保护,植物保护其实存在一定的优势。因为动物保护的条件相对更为严苛。”国家林草局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文忠说,植物可采取嫁接、扦插、压条、分株等无性繁殖手段,但动物的人工干预就十分有限,一些种群甚至在人工干预后也无法保证延续。

保护的关键是让它们繁殖下去

杨文忠的电脑里存着一种植物的资料图,这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果子,名叫富民枳。它的原生地只有滇中高原富民县老青山周边海拔2100米至2400米的区域。当地人常将富民枳的果子切片晾干,做泡饮或煮汤,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因此不少农家将山间缝隙的富民枳移至家中种植。

2003年和2018年,杨文忠两次带队负责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均未发现野生富民枳的痕迹,“当时我们提议,宣布富民枳在原生地已野外灭绝。”《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中,富民枳被列为优先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杨文忠说,研究人员曾在农户家中发现了8株“圈养”的富民枳。仅有的几棵富民枳成为育种的唯一来源。科研人员小心翼翼,生怕种植失败,每次移植还要有意识控制数量。如今,技术人员应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等技术研究,培育富民枳容器苗20000余株,种子繁育成活率可达90%,扦插成活率达50%,嫁接成活率70%以上。

人工繁育是挽救众多濒危物种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青海,祁洪芳已经用了28年守护一个濒危物种——青海湖裸鲤。人工繁育成为保护青海湖裸鲤的关键。

猜你喜欢
江豚对角种群
江豚“归来”
会变形的忍者飞镖
K—对角占优矩阵的性质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中的“率”和“速率”
折大象
折向日葵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