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好数学预习“三步曲”

2021-11-07 21:29邵凤玉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三步曲预习小学数学

邵凤玉

摘要: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通过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巧妙的“穿针引线”,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喜悦,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三步曲”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有的老师怕学生预习,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其实,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还没有体验预习的快乐。

预习,好比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其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其二: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其三: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在课堂上做到不掉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求三角形的面积用“底×高÷2”这个公式,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甚至一些较难的题目都能解决。到了课堂上,笔者让他们进一步去证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思考“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这个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之后,笔者又请学生们上讲台进行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甚至连一些“差生”和“内向生”都跃跃欲试……从表面上看,笔者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后来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们就得心应手,基本没有遇到困难。

由于小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不了解预习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师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巧妙的“穿针引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预习带来的喜悦,时间久了,习惯的养成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步曲”:“扶”与“帮”

在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教师一定不能心急,毕竟,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他们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所以,教师要安排预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好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后进生”,教师要进行帮助,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在预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尝试解答课本上的例题,即让学生在预习时,不要读完题目后看答案,而应自己先试着做。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同理,在做练习册时,教师应该督促學生千万不要边做边翻阅后面的答案,而应该自己独立完成,之后再像教师批阅试卷一样,对照答案批改自己的练习成果;然后针对错题进行思考、订正。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师通过一些特立独行的有趣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比如,召开“预习新知发布会”、开展“预习知识大奖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这些对于刚刚参与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更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那对于以后的预习就是一种激发。还记得笔者在教“小数的加减法”时,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所以笔者让学生尝试预习。笔者专门安排了时间给他们预习,并利用一节自习课进行提问。最后,在同学们期盼的预习测试中,我班46人中有28人得分超过90分,最低的分数也在70分以上。这样的预习结果无疑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是一种激励,使他们感受到了预习的快乐。

“二步曲”:“带”与“奖”

“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就好比古语中的“师傅领进门”的“领”一样。在“带”的阶段,教师要将预习提纲细化、具体化,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看完之后自己操练,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等。

在“带”的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选择预习的内容及重点,然后师生共同设计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预习内容可以是涉及一些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可以是图形方面的知识,可以是概念形成方面的和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总之,要形象直观,要比较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在要求方面,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发现性,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切忌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y页”这样的笼统要求。

“带”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预习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偷懒,而老师又没有“千里眼”。这时,奖励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二是一些小小的“诱惑”,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还是物质的“小恩惠”都是一种动力。所以,此时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一支笔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三步曲”:“查”与“放”

因为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的鼓励和奖励遇到“抵抗”时,适当的督查和惩罚是有必要的,比如在预习后进行一次预习测试,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回头”——回到“扶”或“带”的阶段,让老师帮助他坚持下去。

“扶”了一个月,“带”了一学期,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手”了。这里的“放手”是给学生一个舞台,是对他们的预习提出更高的要求,是让学生努力去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让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敢于质疑。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去攻克难点,当然,这些难点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对其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思考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

新课标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而不要强求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水平。“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而这一习惯要经过几个学期甚至几个学年的“扶、带、放”和“帮、奖、查”才能“修得正果”,“预习大业”切不可半途而废!

参考文献:

[1]武俊峰.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新课程(中旬),2019(07).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三步曲预习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阅读“三步曲”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小学作文批改“三步曲”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