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家暴的代际传递,建立健康的家庭生态

2021-11-11 05:24梁月竹丁娟李子秋
心理与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代际家暴暴力

梁月竹 丁娟 李子秋

全国妇联一项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近30%的已婚女性曾遭受家庭暴力,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因为家暴发生自杀或他杀等极端事件。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同样发生在学历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当中。从四川藏族网红拉姆遭受前夫反反复复的家暴,直至离婚后依然难逃家暴的残害,到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实》及早期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再到热门美剧《大小谎言》,无一不血淋淋地展现了家暴给人带来的身体伤痛和精神伤害。尤其对目睹家暴的儿童来讲,不论是短期的影响,还是长期来看都很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危害。

据一份基于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提供的数据撰写的《2013暴力侵害儿童全球调查报告》发现,每年约有1.33亿以上的儿童亲眼目睹家暴。研究表明,目睹家暴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严重且持久,甚至出现暴力的代际传递等。一项对长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儿童进行大脑皮层扫描后发现,儿童大脑部分区域存在发育停滞,或特定区域对外部刺激异常敏感的现象,而这些均容易引发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暴力犯罪等情形。如果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精神心理卫生干预,这些儿童成年后经历暴力的风险将大大增加,给社会的安定造成威胁。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而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暴力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也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无论是直接受到家暴还是目睹家暴,都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重大的危害。立足国情,遵循规律,无论是立法者还是施行者,都强调反家暴重在预防。那么,怎么理解家庭暴力屡禁不止,又该如何切断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建立健康的家庭生态呢?

为此,我们专访了三位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专家老师:

梁月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宣传与心理促进科主任;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及儿童精神疾病的诊疗技术。

丁娟: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专家督导委员会主任;擅长:妇女问题和婚姻问题咨询。

李子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督导师,美国加州和纽约州执照心理学家。擅长:情绪压力、行为困扰、人际关系等。

第一部分 儿童目睹家暴及代际传递

本刊编辑

自从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施行以来,国内恶性家庭暴力事件依然频发,令人触目惊心,我们发现立法并不意味着暴力的终结,如何從精神心理卫生视角看待家庭暴力的发生?

●梁月竹:一个人的成长不仅受到早期经历的影响,也会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这些都会造成现阶段个体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心理状态。有些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倾向,其实是为了认同施暴者,这不仅伤害周围的人,也伤害了自己,甚至有可能触犯法律。当施暴者的攻击性和受暴者的软弱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那么他们生活中的暴力就会持续存在。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当孩子目睹了父母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模式,或耳濡目染,抑或是角色认同,他都很有可能在日后的生活当中重演着施暴者或受暴者的角色,这种暴力的代际传递引发的危害是可怕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是渗透在每个年龄层的,因此,所有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应被重视。

●丁娟:家庭暴力会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一是经济影响,二是精神伤害。相比身体愈合来说,精神创伤是一个长久的影响。精神健康最终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和寿命。

在有暴力的家庭里,受暴力一方是很痛苦的,自我评价很低。甚至失去尊严,丧失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法律介入加以消除。

●李子秋:首先,个体的易感性。受生物基础的影响,有些个体的攻击性可能会更强,特别在家庭关系中就更容易激起强烈的负性情绪。

其次,情绪管理、冲动管理困难。对于发生在亲密关系中比较常见的情绪,如嫉妒、愤怒等,如果个体本来情绪管理就有困难的话,就更有可能在家庭这种非常亲密的环境下,呈现出暴力,给另一方造成伤害。

最后,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在家暴里可能会比较常见。如自恋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边缘型人格或者偏执型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都有可能会增加家暴的风险。像有些个体有更强的控制欲,在家庭这个非常亲密的空间里面,暴力行为就更有可能会呈现出来。

本刊编辑

从创伤心理学视角,如何解析儿童目睹家暴或直接、间接遭受暴力以及经历情感忽视、虐待等这些负性童年体验对成年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梁月竹:当个体从小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就看到通过暴力可达成想要的结果时,那么在他的心理发育过程中,自然就很有可能复制某一方的模式来完成心理建设,去运作他的生活。

事实上,创伤的记忆可能就是比美好的记忆更深刻持久,而且会对日后稍微有偏差的情绪体验和认知行为模式有影响。所以童年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不管是听到的、看到的,还是亲身经历的,都会成为一个人的内在感知。在他的体验当中,接受这样的特殊刺激,那么势必会形成一个心理节点,日后这个节点就像是一粒种子,当有类似的环境、事件、情境出现的时候,这个种子就会发芽,对他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丁娟:第一,动力定型理论。目睹家暴儿童有可能认为人际关系就是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的,因此认同暴力一方的权威,长大建立家庭之后也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有些人也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遇到暴力时陷入习得性无助。例如,前两年沈阳有个女士被丈夫打得遍体鳞伤,逃出来后又回家了。她讲到从小爸爸就打妈妈,也打她。即使现在丈夫打她,她觉得还得回去,反正也习惯了。暴力使这位女士从小就被动力定型了,她很难靠自己走出来,需要相关专业工作者的帮助。

第二,习得性暴力。目睹暴力儿童有可能出现模仿行为。具体来说,它对男孩、女孩的影响也不一样。对男孩的影响可能是长大了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对女孩来讲可能认为被打都是自己的错,逆来顺受。

●李子秋:发展心理学认为,负性的童年经历或者体验越多,越能预测个体成年后的心理或者关系问题。目睹家暴是一个比较强的负性事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替代创伤。在有家暴的环境当中,就很容易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更有可能在情绪调节方面以及关系的维持中出现困难。

而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来讲,有一些孩子天生复原力可能就比较强,情绪调节能力也比较强,他就更能够抵御一些不健康的成长环境,包括家暴。也有一些孩子尽管家庭環境可能不健康,但要是他能在学校得到一些老师和同伴的支持,这样也可能抵御家暴带来的一些负性影响。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就比较不幸,缺乏所谓的保护因素,很大可能就会出现暴力的代际传递,把暴力方式复制到以后的人际关系当中。一方面是和他人的关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当成长环境不安全时,就很难发展出比较健康的自尊。

第二部分 如何预防和避免暴力行为的代际循环

本刊编辑

家庭中哪些常见现象属于暴力范畴?怎样识别家庭暴力行为的高危人群,增强对暴力的敏感度?

●梁月竹:首先,对于暴力的认知是很重要的。从家庭关系来讲,主要存在夫妻间暴力、亲子间暴力以及两种暴力共存的三种类型。当遇到非正常状态的互动,例如言语性的攻击、冷暴力,又或者带有个人性质的不当评价和判断,就要保持警惕和觉察度。

其次,关注容易有暴力倾向的特殊群体。除了一些特定的人格障碍群体之外,还有易忽视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群体。这个群体相当一部分人伴有情绪不稳定、冲动、情绪管控能力弱。

另外抽动的孩子有百分之六七十可能都伴有注意缺陷的问题,同时,其本身伴发一些行为上的问题,如冲动、伤人伤己。还有像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这些群体从小都应该得到关注。他们对情绪的处理可能会不到位,往往有很多心烦的表现,也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暴力的行为。如果早期不加以重视并得到系统的治疗,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有可能一直延续到成人,成为有暴力行为的高危人群。

●丁娟:按照联合国反家暴公约,家暴分为四种类型: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暴力。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识别:第一,看对方与人的相处方式。如果对方在家庭以外遇到一点小事情就特别容易冲动,情绪失控,这个时候或许就要警惕。观察这是对方的性格特点还是一贯的行为风格,更主要的看是否有暴力行为。

第二,看对方原生家庭是否有家庭暴力经历,有无经过专业干预。否则,可能就会有暴力倾向升高的风险。

●李子秋:首先,当你觉得不健康的或者充满暴力的关系模式在不断循环时,又或是感觉到在这段关系中不安全,自己的自信心也在日益削减,越来越讨厌自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其次,边界感不被尊重。当出现言语上的攻击和贬低,你已经向对方表达了你的边界在哪里,如果对方依然不尊重你,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信号。

最后,过度控制。对方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有些通过引发你的负罪感,有些可能是通过经济控制或者控制你的人际交往。特别是一些自恋和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个体,有的时候会是一种特别隐蔽的控制方式,通常会有很强的迷惑性。当你意识到可能已经陷入一段充满暴力的关系当中,且已经持续循环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想要离开,可能会遭遇对方采取一些更极端的方式,这个时候一定要多寻求专业帮助。

本刊编辑

三孩政策下,如何预防和避免暴力的代际传递,拯救那些在暴力阴影中挣扎的刚刚开始的人生,还他们一个无暴力的未来?

●梁月竹:首先,进行全人群的宣传倡导,激发认知启蒙。在暴力初期或可能发生暴力前,双方对于当前关系互动模式的觉察是重要的,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要考虑如何让自己有一个心理成长。但有一些人的暴力行为是由病态原因导致的,那就要积极接受专业治疗。只有解决了各自的问题,暴力的延续性才可能有解决的希望。

其次,倡导非暴力沟通。多用描述性的表达,少用评价性的叙述。更多的是谈论现象和感受,减少言语沟通中的攻击性。

最后,维护好自身的边界。身体是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的,保护自己不被侵犯和伤害的同时,要关注受到暴力直接、间接影响的孩子,要保护孩子避免受伤害,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了自己日后的生活幸福,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生活,终止暴力和暴力的代际传递是非常有必要的。

●丁娟:第一,加强执法和普法,给予法律赋权和心理赋权。当受到暴力侵害时,鼓励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言语攻击、肢体冲突等,这些都是暴力迹象,应该予以重视,培养应急处理能力。

第二,要知道家庭暴力可跨阶层发生。遭遇暴力,不要受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束缚,应该要勇敢地申明立场。寻求专业帮助,如司法公安部门、精神心理卫生机构。家暴是一个长久的伤害,立法介入就是为了给家庭一片没有暴力的蓝天。

●李子秋:首先,预防肯定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一些正式的教育,还是一些非正式的教育,如果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人际边界是什么样的,学习健康的情绪调节技能和冲动管理策略,这都可能有利于减少暴力关系的出现。

其次,当暴力发生,能够让受害者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结束暴力关系,这需要法律、制度上有更好的资源支持和保障。包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以及后续的相关支持。因为在暴力关系中待的时间长了,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已经土崩瓦解。哪怕离开了暴力关系,可能也是处于一个非常脆弱的状态,需要重新塑造自尊,重建和自我的关系。

另外,家庭暴力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孩子。一旦孩子出生在暴力的家庭当中确实就会很无力。因为在暴力环境(不管是肢体、言语还是情绪暴力)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复杂的创伤体验,甚至认为是自己的错,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帮助,帮助疗愈或者修复过去家庭暴力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样以后才更有可能去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最后,预防和阻止暴力的代际传递。代际传递完全是可以阻断的,应有这样的信心,但前提是大家要有主动求助的意识。大脑的可塑性是贯穿一生的,即使成年以后,依然可有选择,有力量改写以往的家庭模式带来的不良影响。

猜你喜欢
代际家暴暴力
寻求阻断贫困多代际传递的路径
反性别暴力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反对家暴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需要立法保护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