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21-11-12 01:13任路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教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教育方式,长期以来,显性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隐性教育的作用发挥则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是由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课程之间融合不紧密、教师引导作用不明显所致。通过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多维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融会贯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引导者作用;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隐性教育;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统一”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主要探讨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更好发挥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隐性教育”理念最早在 20 世纪60年代由国外学者提出,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对隐性教育的方法和资源展开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即“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总是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焦点关注,缺乏对其所受教育的明确感知,甚至存在着对所受到的教育的不知不觉,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是无意中的学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能减少作为教育对象的心理抵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认知体系更好地融合。此外,隐性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不同场景、不同载体条件下都可进行教育教学,从而达到育人效果。

二、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

当前,大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这种显性教育方式固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案例陈旧、课堂沟通欠缺、实践活动老套、媒体资源匮乏等弊病限制了教育效果。与此同时,隐性教育的发展和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隐性教育载体仍停留在传统的校园精神文化层面,对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载体的育人功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网络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充分,这使得在对与互联网同生共长的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无法投其所好,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之间融合不紧密

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之间协同性还很不足,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没有深度挖掘,更没能同其他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相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各课程老师之间也缺乏沟通协调,所传递的价值理念不一致,造成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进而影响和冲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

(三)教师引导作用不明显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隐性教育的主导者,其谈吐举止、行为处事、人格品行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树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然而,部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陈旧,缺少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意识,往往对身边有效的隐性教育资源和载体漠然置之,教学过程缺少必要的思想教育实践,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仅局限于课堂几十分钟,很少在课余时间关心学生学生、生活、思想方面的动态,课后教育更多由辅导员承担,而辅导员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群体,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人人兼顾。

三、隐性教育更好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措施

(一)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多维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随着在学理上和实践上对隐性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各高校在挖掘对于学生价值观念养成更有益处的隐性教育资源上加大了力度,并逐步将各种隐性教育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然而,现有的隐性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为此一是要挖掘其他课程当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势。并结合学校特点特色开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和讲座;二要通过校园的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名人雕塑以及校风校训、管理制度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三是要积极开拓网络隐性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把师生之间的互动延伸到线上,拉进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融会贯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为高校的办学宗旨和课程设置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高校课程体系应以课程思政为纲,以专业教育为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與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让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如经济学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以及其发挥的重大作用;历史学专业课程要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唯物史观;法学专业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引导者作用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除在课堂上知识、道德、价值观念的直接传递,还体现在平时一言一行的间接示范中。因此,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必须要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在思想层面,要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摒弃满堂灌输式教学方式,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做好思想引导;在行为层面,要提升思想道德修养,要遵循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道德规范,通过身教指引和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人格层面,要修身正气、公道正派,以高尚人格激发学生内心认同,进而将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来塑造自己,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方能达到“信其师”而“亲其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03]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特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作者简介:任路  1990.04  武警警官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