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的精神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救赎

2021-11-12 01:43李珊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乡村建设文化

李珊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随着全面脱贫攻坚的进一步实现,广大的群众在生活与生产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转变。但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活转变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群众在精神建设方面存在“不赶趟”的行为,整体的乡村建设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提升发展空间。从年龄结构的角度出发来看,很多当前的乡村建设中,因为乡村建设的精神危机问题引发的对乡村教育功利化的关注反而成为当前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潮流。这一模式不仅不利于精神危机的进一步解决,还不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乡村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无法发挥教育的社会化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就对当前乡村建设中精神危机问题及其在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在当前的乡村学校教育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建设;精神危机;乡村学校;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很多的群体在生活条件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农村乡村建设角度来看,对精神方面的关注度相对不足,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教育发展与乡村学校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关注度不高,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因此,抓好乡村建设的精神危机问题,推动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当前乡村精神建设与教育发展现状

1、教育的受关注度较高但是科学性不足

从当前的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乡村群众对教育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来看,很多的家长群体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条件,比如有些通过寄宿制的县城学校来保证教育的成效,有些通过课外辅导班等方式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这样的教育方式与教育重视度无可厚非,但是从实际的家长对教育及文化的关注度来说,不科学的现状还是较为明显的。很多的家长群体虽然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相对较高,但是在关注的主要内容上,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状况的关注,而对孩子的心里建设、文化建设、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关注度不足。这就导致教育的科学性不强,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还未形成,乡村建设中成年人群体的精神危机与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科学性要求都未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满足。

2、家庭教育的精神关注度不高

与学校的文化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度不高。首先在教育方式上,很多家长还是以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展开日常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孩子在学习中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精神建设方面的关注。有些家长盲目迷信于宗教,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宗教信仰上,导致孩子在精神上无可靠的依托,缺乏归属感。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精神建设主要是家长通过互联网模式对当前的一些社会糟粕如“段子離婚”“女扮男装变性人”等一系列网络糟粕现象的大力追随,导致很多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时候也顺随家长的精神建设而展开相应的精神熏陶,整体的精神方面的科学性不强。

二、如何通过教育发展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1、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关键场所,而学校教育是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键阵地。因此,在当前乡村建设的精神危机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应该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营造基于农村发展需要与教育发展需要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来展开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在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观看新闻联播并就新闻联播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对话式的复述,或者是就课本中的课文进行背诵并体会其中的意思,通过家庭竞赛的学习方式将教育中的文化建设与乡村精神建设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当前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2、通过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的教师教育与思想教育上,还要通过良好的实践氛围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在节假日或者是周末的时候,要积极响应国家为学生减负的号召,减少书面的作业,通过野外实践、课外观察等方式来充实孩子的学习知识。比如在春种时间,教师将与家长进行春种作为学生实践活动,掌握实践性知识的同时缓解家庭劳动压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家长与学生之间同步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建设奠定良好的实践性基础。

3、通过制度约束推动乡村学校教育发展

当前的教育发展中,受到整体教育发展的影响,很多农村学校在自身建设的时候往往与城市地区保持一致性。这虽然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从其实际效果来看,在制度建设上还是要有一定的独特性。比如针对当前的农村地区在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约束、课后约束与家庭约束的方式,让家长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批评的精神文明建设模式,让学生之间通过相互批评与相互教育来提升学生群体的精神文明状况,通过严格的约束来保证乡村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4、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从当前我国社会群体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最大公约数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群体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指导的关键所在。针对当前农村地区乡村建设的精神危机问题以及乡村教育发展中学生的精神建设问题,可以通过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来引导家长、学生群体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培养良好的、积极的生活情趣与高尚情操,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奠定良好的精神文明基础。

结语

乡村建设中的精神危机不仅对当前的成年人群体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师群体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从学生与精神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为夯实孩子的精神建设、提升乡村精神感召力与引领力奠定更加科学的基础。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乡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乡村学校开展义工服务活动是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要途径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