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

2021-11-14 08:53
戏剧之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教化指向戏剧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 100710)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宣传教育、生存环境、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便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戏剧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无疑具有其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戏剧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并不是中国戏剧特有的,也不是现代戏剧独具的,它客观存在于古今中外所有的戏剧中,只是人们对它的认知程度不同而已。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表现为它的社会性、现实性和教化功能。

一、戏剧的社会性

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首先表现为它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它有指向性,即指向社会、指向政治。无论是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它们都或是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或是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毛泽东主席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学艺术的政治指向。

戏剧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其主体意识依国家意识形态而变化。新形势下,戏剧的主题、艺术风格、价值取向、思想内容都有不同形式的变化与发展。戏剧的发展必须与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呼应,从而重新定义自己的意识形态属性。

戏剧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在戏剧这一文化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戏剧只有真实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才能体现出戏剧的社会性,从而体现出其意识形态属性。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从剧场扩展到公众乃至全社会。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必须提供人类共同生活的不同反映,不仅是不同的共同生活的反映,而且也要提供不同形式的反映。”戏剧对社会生活的表现是一种意识形态反映。戏剧艺术家从来都是把关注点放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上的。

回顾百年中国话剧史,可见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话剧无一不是把关注焦点放在社会问题上,如早期的话剧《上海屋檐下》《放下你的鞭子》等。其中,《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前,由剧作家陈鲤庭执笔的抗日救国的广场街头剧,该剧愤怒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以撼人心魄的力量,燃起观众的爱国主义激情,呼吁民众从日军的铁蹄下奋起抗战,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鼓舞了人民的抗战士气。

我国最高话剧艺术殿堂北京人艺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龙须沟》、《雷雨》、《日出》、《茶馆》、《北京人》到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都是其经典作品。《龙须沟》是1950 年老舍先生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深入到北京南城体验生活,了解民情之后,创作的一部歌颂新中国政府改造龙须沟、造福百姓的话剧。该剧由焦菊隐导演,于是之等著名表演艺术家主演。《龙须沟》通过讲述老北京一个小杂院里4 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时代发展给人物命运带来的巨大变化,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龙须沟》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和地道的京味儿特点,奠定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

曹禺、田汉、郭沫若、夏衍、焦菊隐等老一辈戏剧艺术家融汇了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的艺术精华,以特有的政治敏感、艺术手法和审美情趣,极为有效地处理其所处时代人们最关注的那些重大社会问题。他们的经典剧作无一不明显地具有社会指向和政治指向,突出显现了戏剧意识形态属性之社会性。

二、戏剧的现实性

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还表现为现实性。如上所述,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具有指向性,它不仅指向社会、指向政治,也指向现实。意识形态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它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现实。

戏剧源于社会存在,依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而发展,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它既相对独立,也与现实息息相关。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现实主义戏剧运动,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现实主义戏剧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表演艺术。它需要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与共鸣。戏剧观众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戏剧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也会在不经意之中,将戏剧角色、情节与现实生活的人和事挂上钩。这里所说的现实性,正是体现了戏剧意识形态的属性表征。以北京人艺为例,其排演的《雷雨》、《日出》、《茶馆》、《龙须沟》等剧目,均为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经典巨作。

戏剧的独特魅力也在于演员和观众直接交流所带来的美感、亲切感、真实感和冲击力。戏剧凭借演员的表演,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上演了2000 多场的孟京辉的先锋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正是凸显了戏剧的现实性。观众从角色中看到现实社会中的自己,与舞台角色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调侃命运,一起憧憬未来。《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曾代表文化部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也引起外国观众的共鸣。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不分国界的戏剧艺术的现实性。

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同时,使观众对自身的社会生活与周边人物产生联想,在心理上引起共鸣、精神上受到鼓舞。无论是中国戏剧还是西方戏剧,戏剧与现实的关系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戏剧的表现形式相对于小说、诗歌、绘画等其他文化艺术而言,更加生活化、直观化。或者说,戏剧表现的就是生活,就是现实。因此,戏剧与现实的关系说到底是戏剧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戏剧,哪怕是远离我们现在的生活的戏剧,也会通过角色和表演显现或反射出它的现实性。

三、戏剧的教化功能

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还表现为它的教化功能。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包含政治、法律、经济、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戏剧艺术与总体意识形态的依存关系显而易见。戏剧在给予观众娱乐的同时也体现了其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民俗大家钟敬文老先生在谈到民俗的教化功能时指出,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戏剧同样承担着对民众的教育和模塑责任。戏剧绝不是仅供人实现耳目声色之娱的,戏剧是以其本真的艺术魅力、独特的审美形式和质朴生动的表演感动、震撼戏剧观众的心灵的,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惩恶扬善、崇尚英模的普世价值观。这个过程正是体现了戏剧的模塑和教化功能。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戏剧源于生活,根于现实,它反映社会生活,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塑造典型人物,起到警示、启迪的教化作用。

戏剧的教化功能不言而喻,从古代的“高台教化”到今天的“模塑教化”。教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过程。戏剧将社会生活、社会角色搬上舞台呈现给观众,引发观众共鸣,使观众或兴奋或悲伤,或震撼或感动。而剧中主要人物的言行总是某些特定意识形态的感性显现,观众与其产生感情共鸣的过程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对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进行潜移默化的认同的过程,从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

近年来,戏剧评论界出现了一种错误思潮,有人竭力否认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将弘扬主旋律的戏剧创作斥责为“从属于政治”的意识形态产物。他们否定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声言所谓“真正的戏剧”是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也有人片面夸大戏剧的娱乐功能,淡化戏剧的教化功能。戏剧的商业化,致使国内某些剧院、剧场唯“票房”是尊,遂使戏剧舞台出现恶搞英雄人物、趋势媚俗、过度娱乐化等不良倾向。

戏剧的教化功能是古往今来客观存在的,或正面或负面,或显性或隐性,总要给予观众以意识形态的影响。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戏剧工作者应该清醒认识到戏剧的这一意识形态属性,克服戏剧创作中的浮躁情绪,多打造接地气、健康向上、弘扬主旋律的好作品,并通过戏剧表演者精湛的舞台表演艺术让观众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受到正向的意识形态影响,真正体现戏剧积极的教化功能。

四、结语

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有指向性,它指向社会、指向政治。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还表现为它的教化功能。戏剧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戏剧绝不是仅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好的戏剧作品应该感动、震撼戏剧观众的心灵,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惩恶扬善、崇尚英模的正向价值观。

戏剧评论界有个别人试图否认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否定弘扬主旋律的戏剧创作,斥其是“从属于政治”的意识形态产物。戏剧舞台上也屡屡出现快餐式的纯商业戏剧。然而,广大的戏剧工作者仍在为争夺戏剧的话语权,净化戏剧舞台而努力奋斗着。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工作者应该科学地认知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让戏剧充分体现其社会责任,努力践行其教化功能。戏剧艺术家应该贡献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给广大热爱戏剧的观众,从而让戏剧这一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充分地体现自身的教化和模塑功能。

猜你喜欢
教化指向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戏剧类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