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剧传统戏与现代戏的表演形式

2021-11-14 11:37徐岚
剧影月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现代戏昆曲剧目

■徐岚

苏剧是苏州地区流传下来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先后融合了南词、花鼓滩簧以及昆曲艺术,苏剧的形成时间相比其他较多剧种要短,而且苏剧的受众较为小众,近几年在传承方面遇到困难。就当前来看,苏剧现代戏的剧目还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苏剧创作人才,现代戏和传统戏之间有着较多的表演区别,以便于形成更好的舞台效果、跟上时代的发展形式、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

一、苏剧传统戏与现代戏概述

1、苏剧传统戏

相比很多其他的传统剧种,苏剧的形成时间要晚一些,基于现有的资料来看,在1926年,苏剧最先以“女子苏剧”的形式进行宣传,在1927年,《申报》上刊登了关于苏剧剧社的介绍。苏剧在一开始是从苏滩的表演形式演变过来的,后融合了昆曲艺术,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戏曲剧种。苏剧传统戏是折子戏,许多剧目是从其他戏曲艺术剧目改编过来的,比如知名的《梁祝》《西厢记》《李香君》等,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有《花魁记》《快嘴李翠莲》《狸猫换太子》等。苏剧传统戏的角色设置和搭配与昆曲基本是相同的,只是一些唱词、唱腔进行了变化,特别是滩簧和昆曲的融合,使得苏滩从街头表演上升为舞台戏曲的表演形式,融合而成的苏剧既具有苏州本地的风格,又具有戏曲的程式化模式,脱离了素衣清唱,形成了一种地方性的剧种。

2、苏剧现代戏

苏剧现代戏是指非古代传承下来的剧目,而是结合社会现实情况所改编、新编的一些剧目,苏剧现代戏主要是在建国后开始出现的,其对京剧中的《白毛女》《沙家浜》、歌剧中的《江姐》和话剧中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目都进行过改编,还有新编的《雷锋的故事》等。现如今,苏剧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传承及发展困境,这是因为苏剧艺术形式和昆曲比较类似,苏剧演员一般是既表演昆曲,也表演苏剧,昆曲的受众相对多一些,这样可以“以昆养苏”,但是这也导致苏剧专业人才越来越少。近年,新编现代戏《国鼎魂》取得了巨大成功,为苏剧现代戏的传播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更多的戏曲学习者、戏曲表演爱好者认识苏剧、对苏剧产生兴趣,以王芳为代表的苏剧非遗传承人借助《国鼎魂》的影响也迅速吸纳了一批苏剧接班人。

二、苏剧的表演形式特色

1、声腔乐器独具地方韵味

苏剧声腔融合了苏滩声调和昆曲的声腔形式,既有昆曲演唱的细腻性,又带有苏州本地方言的发音特色,因此,更能够被苏州地区的观众所接受。在唱词上面,其主要借鉴了南词的一些曲调,后也将昆曲曲牌进行了融合。在唱腔方面,苏剧常用的唱腔曲调是太平调的形式,太平调的主要旋律比较好辨别,在苏剧许多剧目中的经典唱段都是用天平调,太平调是以C 调为基础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学习,苏剧早以女子戏班就是沿袭了苏滩的太平调,而且角色都是女子扮演,就会出现女扮小生的情况,在都使用太平调时,需要演员来调整声腔,后来有了男演员,但是曲调唱腔稳定下来了。总的来说,花旦和小生用太平调比较多,但是小花旦常用小调、弦索调。在伴奏方面,主要采用二胡和江南丝竹乐器,以展现声腔的清丽,形成一种丝竹优雅的背景音乐风格。

2、舞台表演歌舞结合

最早形成的苏剧是一种“坐戏”,几个演员围着桌子坐,还可以边弹奏乐器边演唱,但随着与昆曲的融合,苏剧在表演中也借鉴了昆曲的歌舞表演形式,在演唱时注重配合一定的舞蹈性姿态,在一些抒情性强的段落中还可以表现抒情性的舞蹈,加上其借鉴了昆曲服饰化妆,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可以配合服饰特色来进行舞蹈表演,从而形成较强的舞台感染力。

3、角色行当丰富

苏剧的角色行当主要借鉴了昆曲,有丰富的角色行当,以能够表现更为完整的戏曲故事。在苏剧初期,角色行当方面是不完善的,像花鼓滩簧可能并不用带妆表演,但是这些表演形式在与昆曲融合形成苏剧之后,表演逐渐规范起来,表演的内容更多样,层次更丰富,可以实现大型剧目的表演。

三、苏剧传统戏与现代戏表演形式的区别

在建国之后,苏剧顺应新的社会形式发展,形成了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差异,诸多苏剧表演艺术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实现了苏剧现代戏的创新,让苏剧能够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比传统戏,苏剧现代戏在表演形式方面展现出差异和创新。

1、现代戏曲舞台实现更丰富的处理

对于现如今的观众来说,他们对我国传统戏剧的了解并不充分,更不用说苏剧这种地方戏曲了,即便是在江苏上海地区,苏剧的观众数量也十分有限,而是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很少,原因在于“看不懂”。随着现代舞美技术的发展,苏剧现代戏曲舞台可以实现更为丰富的设计和处理,以展现出更为多样、跨度更长、空间差异更大的时空效果,实现宏大故事的表达,这与传统戏中对舞台布景、戏曲故事的简化形成区别。苏剧传统戏虽然是折子戏,大多情况下进行表演时,只是进行某一折戏的表演。但是在现代社会,想要发展受众,其必须要在舞台设计方面加以创新,比如在大型剧院演出时设计更丰富、多样的布景,展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这对于苏剧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现代戏具有了现代思维,观众也能有效欣赏,像《国鼎魂》这种优秀的现代苏剧甚至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

2、现代戏表演跨度比传统戏更大

在传统折子戏中,很多故事情节在时间跨度上并不大,都是截取某一段时间集中开展的故事,而且很多故事都是爱情主题的,展现的是小儿女的情感,虽也动人,但是放到现代社会背景来看,缺乏创新性,故事的内涵深度不够,正因为现代戏曲舞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像苏剧等在戏曲故事编创方面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苏剧现代戏的表演跨度一般比传统戏更大,这样可以更好地设计历史背景,形成更为丰富、完整的叙事。比如在《国鼎魂》中,剧中贯穿全线的人物是一生保护国鼎的潘达于,主人公角色从少女一直跨度到老妪,时间跨越了几十年,社会历史背景也有了多层次的变化,能够展现出历史的推进和不同时期的差异,舞美、服饰、化妆、道具都必须随之进行调整,演员在表演时,要展现出更大的跨度,深入感受并体验角色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差异,对演员在表演方面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3、现代戏将程式化表演与现代表演元素融合

苏剧传统戏中的程式化表演占据很大的比例,舞台上除了演员之外,其他的布景比较少,在早期苏剧中,往往几个人围着桌子坐下来就能唱一出戏,表演形式比较单一,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来看,这种表演形式跟不上新时期观众的欣赏需求。在苏剧现代戏表演中,新一代苏剧演员将传统戏的程式化表演与现代表演元素进行了融合,比如话剧艺术、影视艺术表演的一些元素等,以让现代观众能够看懂戏剧的内容,也可以接受演员的表演,促进苏剧的现代传承。虽然是苏剧,但是其中在一些转场、独角戏表演中,都有话剧表演的元素糅合其中。

4、现代戏对传统戏的虚拟写意表现有更多创新

苏剧传统戏注重虚拟表演和写意化的表演,这与昆曲一脉相承,其舞台背景和舞台道具往往比较简单,所以演员在表演时必须用动作、情绪来渲染故事,不借助道具作出真实的表演。在苏剧现代剧中,其仍然注重虚拟写意表演形式的应用,以传承苏剧的抒情表意、优美婉转的特点,但是在虚拟写意表现方面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有了更多创新。比如应用灯光来打造舞台情境,通过明暗来渲染氛围情绪;又如在利用LED屏时,除了呈现出“真实”的环境背景,也可以用水墨效果等来渲染人物的心境,打造独特的时空环境。

综上所述,苏剧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传承传统戏,又要实现现代戏的创新,以现代戏带动传统戏的传承。结合苏剧现代戏《国鼎魂》的成功来看,现代戏是观众了解苏剧的航灯,在有了更多喜爱苏剧的观众之后,苏剧传统戏才能传承创新下去。

猜你喜欢
现代戏昆曲剧目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戏曲现代戏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