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合唱指挥》教学功能探究

2021-11-14 18:06闫怡如
戏剧之家 2021年28期
关键词:合唱指挥集体主义集体

闫怡如

(陇东学院 音乐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一、《合唱指挥》与公共艺术课程的契合点

(一)在《合唱与指挥》中渗透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其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集体主义精神是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的必要素养。要培养个体的集体主义精神不能仅仅依靠凭空想象与理论上的讲解。个体需要切实参与到集体中来,真实地体验集体的力量与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让个体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从情感上对集体产生依赖,并为维护集体荣誉而不断努力。合唱团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在《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合唱排练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一枝独秀”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无益于合唱效果的呈现,甚至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所有合唱团成员保持统一的歌唱状态,发声、气息、旋律、节奏都保持一致,才能完整、协调地呈现合唱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合唱团成员会逐渐认识到合唱的意义,并理解集体的含义,进而在成员的声音磨合、冲撞与协调中,逐渐打磨不利于集体构建的“棱角”,提高彼此之间的默契,让合唱过程在集体主义精神的渗透中变得更加快乐、有效。

(二)在《合唱指挥》中渗透文化元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在《合唱与指挥》课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为学生讲述音乐作品《茉莉花》演变及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透过音乐作品感受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进而让学生在赏析、体验、感知的过程中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自豪感;在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让学生在或悲怆或激越或奋进的情感变化中,感受“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氛围,理解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积极乐观、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春天的故事》的合唱训练中,教师可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

(三)在《合唱指挥》中渗透规则教育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而言,还是对一个社会的构建而言,规矩、规则、规范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规则教育就没有个人的健康成长,更没有社会的有序运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规则教育是必然要求。我们要摒弃“规则面前只有我例外”的错误思想观念,提升个体自觉,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利用规则约束自我。在《合唱与指挥》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唱排练,为学生建立基本规范,从最简单的“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参加每次排练活动”开始,逐渐提升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的能力,进而使其完善自我个性,适应合唱团规则,提高对集体的认同与尊重。从长远来看,这对培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在《合唱指挥》中渗透心理教育

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率、犯罪率不断提高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个本该享受韶华,体验青春滋味的大学生,却在伤害自己与伤害他人的行为中使生命戛然而止。我们在为这些大学生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心理教育缺失的问题。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庭,开始在大学独立生活。这是他们人生转变的关键时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疏解的情况下,会陷入心理困境。面对此种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着眼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与干预。在《合唱与指挥》课程中,教师采用合唱的形式,利用音乐在调节情绪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内心的平衡;此外,通过合唱团渗透集体的关怀与温暖,可以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并与音乐为伍,在发泄自我、宣泄情感的过程中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合唱指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实践策略

(一)将课程灌输与理念渗透相结合

在《合唱指挥》教学设计中,课程知识的灌输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充分掌握合唱与指挥的理论知识,才能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载体。进而,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理念。当然,这里说的灌输并非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其关键在于对学生主动性的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会接受艺术教育。渗透与灌输在方法上虽然呈现差异,但都服务于课程艺术的构建,从而有意识地扭转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被动状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动机。在课程灌输与理念渗透的结合中,教师要加强规则教育,使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培养其民族自信心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合唱指挥》课程中的艺术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音乐理论中推演出来的,而是从实践活动中探究出来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于理论学习,但不局限于理论学习,拓宽教育思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入手,结合实践活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优化合唱指挥课程的艺术功能。

(三)将回顾历史与反思现实相结合

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从历史中积累经验,接受教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学生形成对历史文化正确认知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并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合唱指挥教学中,西方音乐理念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系统地学习了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音乐艺术一无是处,相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合唱中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例如,赏析民族合唱作品时,学生可以在充满民族性合唱音乐的氛围中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在认同历史、传承历史的同时实现与时俱进。

个性与共性是相辅相成的。艺术教育在推进共性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个性引导,让个体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艺术教育要引导个体在集体中相互协调,使个体统一于同一目标之下,才能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在合唱训练中,个性的发展似乎与合唱过程格格不入。在上文我们已经阐述了合唱训练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作用,但是集体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对个体价值的否定与淹没,相反,没有个体的全面发展,集体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程教育中,教师应在强调整体和共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个性化引导。

三、结语

《合唱指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功能性较强,是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找到《合唱指挥》与艺术教育的衔接点,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合唱指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团结进取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通力协作的品质以及集体荣誉感。在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乐于标榜个性,不善于与人合作分享;长期沉浸于虚拟网络环境中,对社会关系的构建缺乏经验,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在与人交往中冷漠、自私,面对问题又会出现敏感、退缩与不负责任等态度;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学习功利心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低,政治素养不高。针对以上问题,在《合唱指挥》课程指导中,教师应依据公共艺术课程理念,根据《合唱指挥》课程的特点,开展积极有效的艺术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合唱指挥集体主义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警犬集体过生日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肢体语言艺术在合唱指挥中的表现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预示在合唱指挥中的作用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