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说“亭”

2021-11-15 09:51林翠华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云山亭子

林翠华

(承德市文物局避暑山庄管理中心, 河北 承德 067000)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荟萃了不同形式的建筑一百二十余组,其中亭子众多,约算有八十多座,要么倚在悬崖两岸,要么立于崖顶或与其他建筑物形成对比。这些亭子形状各不相同,包括单檐、双檐、方形、圆形、四角、六角、八角、卷棚歇山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避暑山庄就是一个“亭”子的博物馆。这些亭子可能就具有实用价值,例如正殿区的乐亭和文津阁的碑亭;或作为点景,或以突出主要景观为目的。避暑山庄正是因其许多独具特色的亭而更加亲切宜人。

“亭”是园林建筑中最灵活生动的手笔。中国园林中有一些花园直接就以亭的名字命名,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绍兴的兰亭,本身是江南名园,因亭在园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以亭名之。可见亭在园林建筑中之重要位置。

关于何时将亭用于园林绿化,学者有不同的意见。据说最早见于北魏《水经注》中,也有人说最早的历史数据见于隋唐。尽管意见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以后,亭被广泛用于园林取观景。特别是明清皇家园林中亭阁规模大,使用最为广泛。

计成在《园冶》中对亭进行了如下解释:“<释名>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意,造式无定,自三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为地图可略式。[1]”计成用简略的语言解释了亭子的含义,并介绍了亭的式样。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关于亭的含义,意思是适应地形来建造,就可以粗略地表现出来。简言之就是具有不同的形状,对地形和地貌的要求不很严格。并且在园林艺术方面更加灵活。它本身可以是一个景观,也可以与其他建筑物组合在一起。无论如何布置,都会相对简洁轻灵秀丽。

众多的景亭不仅是避暑山庄景区的重要结构,而且还是观赏风景的最佳地点。山顶的凉亭具有俯视的效果。湖边散落的亭使观者倍感亲切。从不同角度来看,建筑群内部的亭子发挥作用的同时,它们就像是镜头的镜框,将山庄四季不同的风景纳入游人的视野,让人获得心神美好的享受。

一、山高“亭”峻

山庄以山而得名,园中多山,西侧和北侧排列弯曲成臂膀状,围绕着宫殿、湖泊和平原,给山庄增添了些许温暖。山庄内层峦叠障、沟壑纵横。尽管不是很陡峭,却十分雄伟。由于高度的原因,山庄的建造者根据高耸的山峰建造了一个又一个亭,观者园中漫游,从不同的角度,几乎可以看到山顶上的所有亭,就像翅膀张开的飞鸟既轻巧又敏捷,增加了山的高度,同时也增加了这座山的魅力。

山庄外的山脉由拱形环环相抱,与南部、北部、东部和西部相连。在山庄内山顶上建造的凉亭,周围的群山帮助提供了很多借来的风景。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指出借景在建园中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提出了“安景山巅”、“高原极望,远岫环屏”的具体见解,建亭于山顶或地势较高之处,登高遥望,远处的山川景致,四季更迭顿入眼中,因高借远的手法,为观景者增添了游赏的乐趣。山庄内的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面云山、锤峰落照、古俱亭、放鹤亭、凌太虚、翼然亭等在园林建筑史上,成为因高借远的最为成功的典型范例。著名建筑设计师、清华大学冯钟平教授曾经指出:避暑山庄是在山上建亭以控制景区范围的最成功的实例之一。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面云山、锤峰落照“四亭子在空间范围内把全园的景物控制在一个立体交叉的视线之内。”(《中国园林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年出版);著名建筑设计师、哈工大侯幼斌教授也有相关论断:“将亭建在起伏的山峰顶上,构成用亭控制山岳区和湖泊区。其中,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和锤峰落照三个亭用来掌控西面、西北面和北面山区,四面云山用来掌控梨树峪、西峪一带。古俱亭、放鹤亭用来掌控北山、松云峡、水月庵一带,此六亭彼此呼应,互为借景,并与周围景物构成对景。”由此可见,这些冠峰亭的设计和建造是相当成功的,与周围风景形成鲜明对比。

以四面云山亭为例,此亭处的位置是避暑山庄西北部的最高峰。此亭建于康熙四十八至五十年(1709-1711 年)。造型简洁大方。根据《热河志》记载:“园区最高点,一峰拔地,构亭其上,圣祖题匾额曰‘四面云山’,是亭切汉凌霄,群山拱揖,各开生面;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是金山、黑山。”四面云山亭为观景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登亭眺望,纵观峰岭:天桥山、僧冠峰、金山、黑山、广仁岭及其它有名无名的峻岭,山峰之美一览无余,“因高显远”的效果尤为突出。难怪清朝的几位皇帝都对这个亭子十分钟爱,每次到达山庄时都必须去登临。为四面云山共写了近五十余首诗。特别是乾隆皇帝“多年来一直有雕刻木匾留诗,以在亭中留下诗意。”因而,乾隆成为太上皇后,嘉庆三年,木诗匾已挂满在四面云山亭的梁柱之间。当然,皇帝之所以喜欢这个亭,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亭中清风徐徐,伏暑的天气竟像一个凉爽的秋天。在仲夏,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暑降温,只有山间清风,习习吹拂,让人暑气顿消。在当时,四面云山亭成为皇帝最喜欢的避暑胜地。

“殊状崔嵬里,兰衢入好诗。远岑如竞秀,近岭似争奇。雨过风来紧,山寒花落迟。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2]”康熙皇帝的诗明显是对四面云山亭内观赏景致的一种真情写实。远眺群山,千岩竞秀,万壑争奇;最妙之处应是在亭中观月所得的感受。“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悬于“四面云山”亭楹柱之上,为康熙皇帝手书。开阔视野,容纳万川是高峰建亭在园林造景中的一大创意之举。在顶峰赏月与在平坦的地面上观看明亮的月亮自然不同。在平坦的地面上观月,视线容易被高大的物体如山林和树木遮挡。尤其是在明月初升时,看不到全貌而内心惆怅。但立于顶峰赏月则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月亮在天空中间,地面充满光彩,内心清澈,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同时亭子吸引着微风,顿时使人焕然一新。

二、谷虚“亭”幽

图1 四面云山亭

计成在《园冶》中讲到:“园地惟山林最盛,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培山接以房廊。[3]”在他看来,山中建亭,或占据山顶,或隐于幽谷,均能各得其妙。在高山建亭,既能开阔视野,借景入园,还可丰富山体景观,增加观赏的视野。亭居幽谷处,虽无万众瞩目之繁华,却也似神仙眷侣的隐秘,增加观赏角度同时更有一份恬静,约半日清爽满眼绿水青山朵朵白云,听着鸟儿阵阵鸣唱,谷中冒出的青烟,才显异曲同工之妙处。在避暑山庄的主要山谷中,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建了许多景亭,都深受皇帝的喜爱。进山观景游览已成为他们最舒适的避暑活动。皇帝题写的楹联,其意境越发深邃。这些亭子包括积嘉亭、倚翠亭、松岩亭、古松书屋、罨画窗等。

积嘉亭是园内名景“宜照斋”组群中的其中一处建筑。宜照斋位于园内西北门内,依宫墙“构斋五楹,临风致爽,晴照宜人。右为‘属霄楼’,左为‘却炎榭’,由榭而东为‘就松堂’,其后为积嘉亭。”这是《大清一统志》中对积嘉亭具体位置的描述。此亭为单檐卷棚歇山顶,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积嘉”意为所有祥瑞之气汇积于此。

图2 积嘉亭

就地理位置而言,积嘉亭并不是在山谷中,而是在半山坡上。周围的环境非常漂亮。乾隆皇帝也曾赞美此亭,大意是指被横岭竖峰包围的积嘉亭尽管很小,却扼守着山谷的要隘。而身后的古柏树却很坚固,描写周围自然环境,幽雅安静,亭在谷中,人在亭中,风景更加有趣,因此观赏者可以心平气和地欣赏亭子周围的美丽风景:附近有参天大树,远处有绵延之峦峰,美丽宜人。

三、水清“亭”秀

“山庄以山得名,胜趣更在水中,康熙皇帝一语道出了避暑山庄的美之神韵。园内的水源主要分三种:山涧溪水,地下泉水,武烈河水,这其中以武烈河水为重要的水源。从暖引水闸开始,一条小水运河沿着北山麓行进,清澈甘烈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为大大小小的湖泊注入活力呈水乡泽国风光。建造师们正是利用这种优越的地理条件,造屋修亭,罗列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徵大观也;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漏层阴而藏阁,迎先月以登台……[4]”这是计成在《园冶.江湖地》中的一段文字,展示了作者对湖滨园艺的各种看法,江岸湖边,深柳疏荻是造景的最佳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安静而遥远的湖,有动荡而舒适的云和山脉;有渔舟漂浮于水面,有沙鸥栖息在岸边闲适。所有这些在园林建设者的眼中都是极其“有用的”特征,可以被选作“借来的风景”。利用了水景的所有特征。因为水不仅可以给人耳目一新、清澈干净的感觉,还可以利用水中的反射达到虚实互见的效果。想象一下,坐在水边的亭子里,不用仰望便可观赏美景,因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以及亭台楼阁都以平静的湖水为镜,反射出它们在水中的优美姿态,映云的舒卷令人愉悦,湖面的微波涟漪随漂浮而变化,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沿湖看景,亭与亭之间趣味横生。

四、花艳“亭”娇

亭,建筑形象轻巧美观,结构灵活多变。如果将亭视为园林建筑中的小品,那么亭旁的花草树木,将成为亭的装饰与点缀。亭在轮回的四个季节中因其不同的形象而丰富了其内涵。不同的美景呈现出亭不同的形象,每幅图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擅长借用园林艺术的神来之笔。山庄内湖泊众多,在清清碧波上广植荷、莲、青蘋、芦苇、蒲等水生植物,岸边配以亭、榭等诸多建筑,这些植物既是水面的点缀,也是亭中观赏的风物。亭以景名,景依亭生,创造出众多建筑上的佳景。如莺啭乔木、甫田丛樾、巢翠亭、蘋香沜、观莲所、冷香亭、晴碧亭、采菱渡、含澄景、曲水荷香等。

观莲所是一座卷棚歇山顶方亭,四周带有围廊,约建于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1703-1708 年),地处如意洲西南隅。延薰山馆西南,崇亭傍水,南向,万柄芙蓉,光影笼照,鸥浮上下,鱼戏东西。庄内莲花,自敖汉来者,诸景中多标其盛,实以兹为最。亭中间悬挂圣祖所提匾额曰‘观莲所’,联曰‘能解三庚暑,还生六月秋……[5]。这段源自《热河志》的文字记述了观莲所的概况。这座建筑面临碧波,从夏至秋,池中皆有荷花可赏。池中荟萃了来自各地的名种荷花,特别是从敖汉引种的名品,更为荷塘增色添美。《热河志》载:“敖汉所产,较关内尤佳,山庄移植之。塞外地寒,草木多旱黄落,荷独深秋尚开,木兰回跸时犹有开放者[6]”。敖汉荷花傲霜斗寒,移栽热河后,得名“热河冷艳”。深秋山庄中之所以荷菊同芬,原因在于湖水中有地热温泉水,正是温暖的湖水造就了这段植物史上的佳话。

观莲所正是观荷的佳处。暑热天气,方亭虚敞,习习凉风送来荷的芬芳;驻足亭中,眼前弥望的是一池田田的叶子,万柄红荷竞相绽放。“撷芳倚槛暂徘徊,叶是仙盘花是杯。部位灵根能驻岁,称觥曾献圣人来。”[7]乾隆对水中荷花极尽赞美。眼前的荷花,碧绿鲜嫩的叶子很像仙盘,而一朵朵刚刚绽放的花仿佛是酒杯。花型、花色、花香、花语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据史料记载,当年康熙皇帝曾让少年时的弘历在此为其背诵宋代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弘历得到了祖父的褒奖。所以乾隆诗中“称觥曾献圣人来”意思是如杯盏的荷花是敬献给皇祖的延年益寿的神物,表明了自己对祖父的敬爱。观莲所确是颐神养性的好去处,怪不得康乾二帝对之喜爱有加。

结语

避暑山庄的亭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园林意境的创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各种亭在命名中被造园者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寓意,成为研究历史和园林文化的注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云山亭子
大树亭子
超级头脑训练营(1)
云山图
云山万重归故乡,疾风千里叹离愁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云山广西办公室
把“亭子”随身携带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去菜市口
赵学敏书法作品《五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