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意义

2021-11-17 13:39何星球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中膜脉压左室

何星球

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诊断高血压疾病、评估治疗疗效以及预后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相关研究[1]表明,左室肥厚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作为观察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有效窗口。而动态血压监测不但能对各时间段内血压的具体变化情况进行准确反映,还能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特点以及昼夜变化规律进行有效的显示[2]。同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不断增大,说明患者患有心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几率会明显提升。这些检查均属于无创性的、易于重复,因而,动态血压同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3]。本研究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医院初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12例,且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规律且合理的治疗,其中左室肥厚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53~82岁,平均年龄(66.7±1.3)岁;病程0.5~1年,平均病程(0.6± 0.2)年;非左室肥厚组73例,男36例,女37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5.9±1.5)岁;病程0.7~1年,平均病程(0.7±0.3)年;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53~83岁,平均年龄(66.3±0.6)岁;病程0.5~1年,平均病程(0.7±0.2)年 ;非内-中膜增厚组65例,男33例,女32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6.1±1.7)岁;病程0.6~1年,平均病程(0.6± 0.1)年。1级 高 血 压(140 mmHg≤SBP<159 mmHg或90 mmHg≤DBP<100 mmHg)59例,2级高血压(160 mmHg≤SBP<180 mmHg或100 mmHg≤DBP<110 mmHg)53例。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均需要对其病史进行详细记录,并接受体格检查以及空腹12 h行血液生化检查,然后给予其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纳入标准:(1)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同意;(2)患者精神状况不存在明显异常且能主动配合医生检查;(3)患者不存在心力衰竭、脑梗死、心肌梗死以及脑出血等多种心肺肝肾脑疾患[4]。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2)患者经检查后发现属于继发性高血压;(3)患者伴随有严重的心、肺、肝、肾、脑等疾病;(4)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碍,难以主动配合相关检查或是生活难以自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动态血压检测、血生化检查及体格检查。

(1)颈动脉超声检查。引导患者完全平躺在检测仪上,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生产厂家: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型号:DC-3)行相关检查,探头频率设置为715 MHz,并把检查探头顺着患者颈动脉走向进行扫描,对患者血管形状、结构以及血管内部是否存在块状阴影等进行详细观察,并对患者颈动脉跳动周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测试6次之后取数据的平均值。

(2)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生产厂家: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型号:DC-3)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获得比较满意的超声图像,并将此作为标准,对患者左室间隔厚度以及左室内径厚度进行测量,测试3次之后取数据的平均值。

(3)动态血压监测。联合应用全自动便携式无创动态血压检测仪(生产厂家:深圳市亚科盛科技有限公司;型号:AS7038)以及汞柱血压计对患者血压进行有效监测,白天6:00—10:00,且每30 min对患者进行1次血压测量;晚上10:00—6:00,每1 h对患者进行1次血压测量。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叮嘱患者要合理饮食并保证能有充足的睡眠,尽可能避免剧烈运动,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血压监测仪以及汞柱血压计所得出的平均值相差不能超过6 mmHg,否则所得出的数据属于无效。全自动血压检测仪不仅可以对患者的血压值进行监测,还能对患者血压节律进行自动分析[5]。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分析左室肥厚组以及非左室肥厚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2)观察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以及非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2.0进行分析,所有数据中,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左室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以及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发生率均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5);见表1。

表1 左室肥厚组以及非左室肥厚组临床指标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以及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发生率均高于非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P<0.05),见表2。

表2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以及非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临床指标

3 讨论

近几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高血压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且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因此对高血压疾病进行详细了解具有关键意义[6]。当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基础就是对其实施动态血压监测,能对患者病情进展程度以及后续治疗疗效进行准确的判断。左室肥厚属于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一项标志,且病情进展严重的还会使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以及血液紊乱等多种不良症状,是导致高血压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7]。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属于动脉硬化在疾病早期的一项标志,同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联系。相关研究[8]显示,通过颈动脉超声波检查以及超声心电图技术能够对患者左室肥厚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情况进行准确反映,进而对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有全面了解,而且这种检查方式具有明显的无创性且易于重复。

左室肥厚属于临床上心血管重构的一项关键性指标,超声检测发现左室肥厚是高血压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事件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9]。相关研究[10]显示,动态血压监测相对于偶测血压来说,其与靶器官损伤之间存在更加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动态血压负荷是临床上科学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动态血压负荷值异常升高同靶器官发生损伤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能有效对靶器官受损程度进行准确预估,例如心功能以及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的具体情况等。因而,动态血压负荷在评价高血压靶器官受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11]。本次研究发现,左室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以及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发生率均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5),且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以及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发生率均高于非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P<0.05),这说明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存在明显异常的患者,其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几率也会相应增大。相关研究[12]显示,血压变异性较大会使机体脏器损伤加重,同时还会伴随大血管结构改变。

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具有长期性,因而在临床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患者偶测血压值恢复到正常范围,对其动态血压参数进行有效监测能尽快发现左室肥厚或者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加等[13]。脉压属于准确反映人体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一项关键性指标,脉压的增高会使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加重,且包括颈动脉在内的大动脉的弹性会出现严重的进行性损伤。而动脉僵硬程度持续增加则会进一步加大脉压[14]。如果临床治疗期间能对脉压进行深入性的认识以及针对性干预,有利于对部分亚临床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早期逆转。总之,此次研究证实了动态血压参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左室肥厚或者是颈动脉IMT增加,而对患者动态血压情况进行有效监测能提早发现左室肥厚以及颈动脉IMT增厚等不良状况,从而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对治疗疗效以及预后情况做准确判断,以便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同左室肥厚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当动态血压参数处于不稳定状态时,会提升左室肥厚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概率。

猜你喜欢
中膜脉压左室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
中药水提液真空膜蒸馏过程中膜通量衰减及清洗方法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不同内部构型特点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控制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特点分析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