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健康大讲堂开展情况调查

2021-11-18 07:40吴贞颐黄晓兰李圆圆潘新锋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讲堂讲堂讲座

吴贞颐,黄晓兰,洪 彬,李圆圆,潘新锋

目前社会上的健康宣传种类繁多,但缺乏明确的目标靶向和清晰的传播策略[1]。同时,公众基础医学知识的匮乏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使科普知识的权威性、科学性遭受威胁。凭借专业资源和平台优势,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公益科普活动应运而生,围绕广大市民关注的健康热点问题,通过线下、线上多种渠道传播权威、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自2008年起,上海市“健康大讲堂”已成功举办200余场市级讲堂活动,20余万市民直接受益,并形成了市级、区(县) 级和社区讲堂三级不同层次的健康讲堂梯队[2]。

本文梳理了2016—2018年间上海市民健康大讲堂的开展情况,为日后更好地开展此类健康传播活动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象为2016—2018年间上海市健康大讲堂的全部参与者,涵盖中青年及老年群体。

1.2 研究方法

根据当次讲堂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于每次大讲堂开讲前抽取部分听众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参与者的基本信息、与本次讲堂内容相关的知识问答、在本次健康大讲堂中知识获取的情况,以及对健康大讲堂内容及形式的评价。问卷在讲座结束时由工作人员统一回收。

1.3 统计学处理

问卷均采用Epi Data 3.0软件统一录入,采用SPSS 22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形成单次活动评估报告,并最终对2016—2018年期间所形成的评估报告进行梳理汇总。

2 结果

2.1 参与群体的人口特征

结果显示,大讲堂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47.4岁,活动参与者中最年轻的为5 岁,最高89 岁。其中,女性群体总体参与程度较男性群体高,参与度为60.9%。学历分布上,由于不同的活动目标人群不同,因此参与者学历分布不均。总体而言,参与者的学历分布在大专及本科以上,占比为51.84%,初中及以下占比最少,为19.8%。

2.2 居民了解活动信息的途径及满意度

健康大讲堂的宣传方式主要包括报纸、社区海报、居委会组织、广播电台、电视节目、微信、网站等。调查发现,居民获取活动信息的主要途径为居委会组织(45.34%)、报纸、电视传统媒体(27.93%)、微信(22.45%)。满意度调查显示,参与者对活动主题内容的满意度高,均超过半数(51.3%~67.8%)。

2.3 对讲座内容的期望

调查显示,居民最希望获取的健康讲座内容依次为中医保健、慢性病防治、营养与食品卫生。见表1。

表1 希望获取的健康讲座内容

2.4 延伸服务内容

针对讲座后延伸服务内容的调查显示,在居民中需求量最高的为社区健康咨询(71.82%),其次为社区健康讲座(50.93%)、发放健康资料(60.39%) 和信息推送 (34.49%)。

3 讨论

举办“健康大讲堂”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主题策划、主讲人选择、时间地点安排、预先通知、现场维持、效果评估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紧密相扣,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因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期更好地实现健康传播的目标。建议如下:

3.1 拓宽受众的年龄范围

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健康大讲堂”的受众对象主要为中老年人(45~89岁)。满意度调查显示,讲堂的内容及形式安排上较好地满足了该人群的需求。但年轻群体,尤其44岁以下青年群体的参与度较低。根据《2018上海白领健康指数报告》显示,青年群体的体检异常率逐年上升,从2013年的94%到2017 年的97.08%,亚健康状况持续加剧。 2017 年,上海白领人群体检异常情况检出率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体重超重(36.9%)、脂肪肝及脂肪肝浸润(33.7%)、外痔(14.1%)、血尿酸增高(13.7%)和甲状腺结节(12.0%)[3]。而超重、脂肪肝、痔疮等健康问题是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进行解决。同时需要关注的是,青年群体掌握健康知识虽然快且多,但由于时间、工作压力、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其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形成率和基本健康技能的掌握率较低。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需考虑设计一些符合该人群特点和需求的活动。例如,在传播形式上,可采用课程录播、信息推送、讲座进企业等方式提高信息覆盖率。同时,关注健康技能的教授和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可及性。如针对久坐的健康危险行为,考虑青年人时间分配上以工作或家庭为主、闲暇时间不足、更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锻炼的特点,因此应倡导工间操、午间散步、在稍远的地方停车后再步行至目的地等健康促进行为。近年来,“健康大讲堂”策划了多场走进学校的活动,以儿童健康为主题,年龄覆盖0~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群体,受众者还包括了学生家长、保育老师等,活动受到了该群体的一致好评。

3.2 提高男性居民的参与度

根据《中国平安国人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女性的健康指数 (70.4) 优于男性(68.0),且在各维度的健康表现,尤其在生活习惯维度方面优于男性。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多也更乐于获取与健康行为有关的信息,也更容易投入到良好的健康行动中去。根据《上海市健康素养监测报告》,女性的健康素养水平略高于男性。研究发现,性别是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因素[4]。出乎意料的是,男性的健康自评得分却高于女性,这说明男性群体存在高估自身健康的状况,使其健康责任意识低。在日后“健康大讲堂”活动中,应该将性别差异列为重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更好地吸引男性参与。

3.3 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健康需求

《上海市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各类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在过去10 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不同特征人群之间的素养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如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 15~44岁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10年间素养水平绝对值提升程度超过或接近2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提升速度最慢, 10年间提升比例均低于或接近10%[5]。针对参加上海市“健康大讲堂”的市民进行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参与者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大专及本科以上[2]。有研究显示,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健康传播方式可显著提升健康素养。如新媒体传播适合大部分人群,健康知识讲座等群体传播方式对城市中人群有很好的干预效果,农村人群更适合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等面对面的人际健康传播方式[5]。蒂奇纳的“知识沟”理论提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般都有较强地理解能力,这使得他们在接受媒体传输的信息时能够有效的掌握传播技巧,并很快地理解使用,在知识储备上的差异使得高学历人群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健康信息。同时,在社会交往中的差异使得他们可以更为广泛地交流和获取知识信息[4]。目前,“健康大讲堂”主要采取的是群体传播及人际传播方式。群体传播主要是以讲座的形式对主题内容进行系统讲解,使干预对象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这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社区居民和学生等收效较好,因为他们对于系统的科普讲座有较好的接受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讲座内容。而小组讨论主要采用对核心信息进行讨论学习,多以小组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对农村居民和农村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好的效果[6]。低学历人群由于健康信息的可及性、接纳和理解程度较低,他们不会主动去寻找、了解和学习健康知识。基于此,针对该部分人群需要多点位、多途径的对讲座进行宣传,提高对讲座信息的可及性。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需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性切分,并更多地采用小组讨论等人际互动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结合视频等媒体方式进行强化。

3.4 多样化的宣传渠道

调查显示,居民了解活动信息的途径依旧为通过居委会组织,可见居委会动员在“健康大讲堂”有关活动信息的发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如微信等方式了解到讲座的比例较之前有所上升。如上海市健促中心科普基地公众号的创立,为更好地普及健康知识、发布活动信息添砖加瓦,进一步提高了健康信息获取的可及性和居民的关注度。

3.5 拓宽讲堂内容

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除了以往的中医养生保健、慢病防控之外,近年来对营养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高。因此,“健康大讲堂”在涵盖以往的疾病防控、养生保健等知识的基础上,可考虑针对性地加入营养与食品安全等内容,以便更好地贴近市民百姓的需求。同时,在延伸服务内容方面,大讲堂在举办期间新增了专家义诊、科普资料发放等内容,并结合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媒体途径进行资料的传播,打造出健康科普传播的线下全媒体传播新模式。

猜你喜欢
大讲堂讲堂讲座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瞎闹腾大讲堂
红领巾,好榜样!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别样”履职大讲堂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大讲堂{2}打嗝怎么办?
快乐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