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三法

2021-11-18 19:42刘佳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竹节劳动技能

刘佳

语文教师应当立足语文学科的育人特色,挖掘其中的劳动元素,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发展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劳动知识的增长、劳动技能的提高、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养成。

一、 挖掘教材元素,实施劳动教育

语文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例如,在《落花生》这一课中,作者通过借物喻人的方式,阐述了“人应当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结合文章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其与劳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在教学目标中进行明确表达,引领教学活动,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二、 展开实践活动,提高劳动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为学生设定趣味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劳动的乐趣,学习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以《竹节人》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语言生动且富有童趣,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与小伙伴一起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乐趣,使学生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教师先为学生讲述制作竹节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制作竹节人的基本流程。紧接着,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进行竹节人的制作。在学生制作完毕后,教师也可以為学生搭建平台,组织学生斗竹节人,使学生亲身体验,真正地感受到作者的乐趣,爱上竹节人的编制活动,更主动地参与到劳动中去。

三、 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劳动精神

教师应当主动地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以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形成劳动的自觉性,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去,培养劳动精神。

比如,在《慈母情深》这一篇课文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平凡贫寒、瘦弱辛劳、慷慨毅然的母亲形象。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你每天是如何与父母相处的呢?他们有没有做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呢?”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认识到自己父母的不易和辛劳。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我们的爸爸妈妈这么辛苦,我们应当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呢?”等问题,使得学生可以主动地产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爸爸妈妈打扫卫生”等想法,让学生领会劳动的意义,提高劳动自觉性,培养其劳动精神。

猜你喜欢
竹节劳动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竹节人”中说“趣味”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