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角下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研究

2021-11-21 07:21
当代旅游 2021年6期
关键词:陕西历史博物馆译文语法

岳 佩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引言

自胡庚申先生创立“生态翻译”理论以来,其应用范围扩展到了各大领域。据胡先生对该理论中的概念界定看,“翻译”主要指“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则被限定在“原文、源语、译语”,以及由此“而呈现的世界”。这个“世界”客体方面主要包括“社会、文化、交际,以及语言”;主体方面囊括了“委托者、作者、读者”。虽然我国翻译行业一直将“信、雅、达”作为翻译首要原则,但语言本身的隐喻本质与形式限定,无法真正做到译文与原文完美融合[1]。所以有必要从生态翻译理论角度,增加文本翻译维度,降低翻译的“非完美性”。

一 生态翻译视角下旅游外宣文本要素和翻译环境

(一)旅游外宣文本要素

旅游外宣本质上属于文化外宣,只是将其载体附加到了旅游业。从外宣文本翻译方面看,外交部相关文本中包括了“京剧”“博物馆”“农民艺术”等主要内容,均具备文化外宣与旅游外宣文本相融合的基本特征。

从生态翻译视角解读旅游外宣文本要素,除生态翻译理论提供的基本要素外,包括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方面的目标定位,如“开展对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扩大旅游产业”等[2]。目标定位多元化决定了其文本翻译时,需受到“国际受众的同情和理解,以及认同”。因而应对“读者用语习惯”“文化本质差异”“文意传达”“修辞方法”“内涵植入”等进行综合分析。当前,旅游外宣文本中的“修饰语”“文化负载词”翻译十分关键,从多元要素分析出发,有助于通过语法表层结构显现其深层结构附带的“内蕴”。

(二)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环境

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关系到“旅游业国际化”“交流无碍化”“人文地理风情具体化”等,因而也受到文本翻译环境的直接限定。在这种限定条件下,翻译环境相对复杂。因此,在旅游外宣文本方面的翻译,应对其创作过程进行严格规范[3]。

比如中英翻译中,英文“一词多音”“一词多义”,同一单词在不同语境、场景、对象方面,均会选择不同义项。而中文“一字单音”“两字一个节奏”,古代汉语形成了“四字一句”的基本应用范式,现代汉语中的句子构成,也存在对其范式深层结构的体现[4]。但由于词语义项相对较少,用词的语境相对受限。因此,在旅游外宣文本诸多细腻与条例化的内容翻译中,往往存在“定义不精准”或“限定条件不完善”等现象。所以随着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环境的扩大,有利于中英文翻译中,寻找“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契合点”,将旅游文本翻译创作过程的“译者、审校者、编辑者、目的语者”纳入到一个共同的“翻译场域”或“翻译网络”之内,达到提升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的有效性与精准性,以及在较高文化层次的融合与交流目的。

二 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维度转换

在生态翻译视角下,需要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的生态语言学特征进行运用,使其在生态翻译理论的多维空间中实现“转换”,从而实现“翻译主体与客体”“传达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协调”。

(一)从“语言维”适应选择转换

在“语言维”,需要突出文本语言形式方面的适应性转换[5]。其转换集中于多个层次,比如,在目的语者精准了解与理解层次,就宜采用中文直译方式。

首先,应该遵循时态规范。以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出现频率较高、文化定位相对稳定的“是秦代高度中央集权的象征”这句话为例,在其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历史视角的秦朝属于过去,然而在实际历史象征意义层面,它对于作为“我者”的现代中国人和作为“他者”的外国人而言,“象征身份”却一直存在并且将与中国历史始终伴随[6]。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将其语法中的时态确定为“一般现在时”。比如,可以将其翻译为“It is the symbol of highly centralized military leadership in Qin Dynasty.”

其次,需要对于语言方面的修辞冗余,进行一些删除。比如:“它们是唐代手工艺术品中的瑰宝”这句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的常见语,其中存在“手工艺术品”这个词汇,通常的翻译中往往将其翻译成“They are exquisite artistic treasures of the handicrafts of the Tang Dynasty.”这时就产生了“artistic”与“handicrafts”之间的修饰冗余,前者之中内含了“手工艺术品”,因此,无须再使用“handicrafts”对其进行重复修饰,直接删除即可。

(二)从“文化维”适应选择转换

在“文化维”,应关注“双语文化”中的“内涵传递”。这方面的传递往往与语言从属的文化系统关联,比如:西方文化以印欧语系为基,其语法规范本身就决定了其语言表层结构;而中文具有独有的汉语系特征,相对于印欧语系的语法系统,中文语法系统相对松散,其中虚词的使用贯穿了整个汉语发展史。因此,需在两种语言体系、语法系统、文化内涵方面,根据生态翻译理论增加“直译加注法”和“音译加注法”。

例1:四鸾菱花镜。

译文:Bronze mirror with Design of four Phoenixes.

其中的译文就相对简单,未能将其背后的深层文化信息较为全面的呈现出来,因此,可以运用“直译加注法”,对其进行一些充实与详尽的阐述,如将其翻译为“Bronze mirror in the shape of a lotus.The eight-petalled lotus is the symbol of Enlightenment in Buddhism. Here it provides a perfect basis for the ornate design of a pair of birds in flight among scrolls of stylized flowers and tendrils.”这样,就可以通过后一句的加注说明对其翻译文本内涵进行丰富。译文化中通过直译加注法,实质上是通过增加“限定条件”,为其翻译内容进行内涵添加或名称限定。便于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减少误解,并将其内涵和盘托出。

(三)从“交际维”,适应选择转换

在“交际维”通常可以采用“增译”或“补充必要修饰信息”的生态翻译法。

例2:秦始皇。

译文: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采用“增译”历史定位、成就信息等内容,可以使观看者在阅读文本时,理解与秦始皇这个称谓相关联的“人物信息”,更好理解秦始皇称谓内含的限定条件。

例3:西域。

译文:the Western Regions (a Han Dynasty term for the area the west of Yumenguan Pass, 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

一方面,通过“增译”背景知识、地理位置,补充了“Western Regions”一词的必要修饰信息,同时,通过这种修饰信息的补充,将它从普通名词中分离出来,增强了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关键作用”,形成了具有“环境内容”的译文。

三 结语

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和一个“文化交流窗口”,在与其相关的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必然牵涉到“古代”。与“古代”相关,又关涉“古文化”与“古文字”,以及“古器物”。因此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一方面,面临着“多重古意”,翻译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阂”;另一方面,在向外语转换的过程中,又关系到文化背景、文化基因、文化“交流”与“回流”等诸多问题。所以,建议选择生态翻译视角,将生态语言学和生态翻译理论应用到相关文本翻译之中,使其翻译文本无限趋近于“信”“达”“雅”。

猜你喜欢
陕西历史博物馆译文语法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跟踪导练(二)4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参考答案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