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1-11-21 07:21
当代旅游 2021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旅游

黄 丽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引言

本文从“大思政”课程思政指导思想出发,深度挖掘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之密切结合湖北旅游资源、思政教育,突显荆楚文旅特色、培养区域旅游人才。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自信[1]。

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关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大思政”教育中的定位

首先,本人站在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角度梳理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关系。思政课程是“主渠道”,课程思政是“微循环”,在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引领基础上,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畅通好课程思政这个“微循坏”。

(二)“旅游文化”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高职二年级学生开设。前导课程主要是“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平行课程“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线路设计”,后续课程“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市场营销”等。“旅游文化”课程作为授课教师团队在各自“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的前提下,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思政课程引领下,师生协力同向有温度、有深度的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2]。

二 “旅游文化”课程思政的基础条件

(一)政策要求、导向鲜明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国家文化与旅游部门“十四五”期间“文旅融合、宜融则融”政策导向鲜明。

(二)生源质优、热爱家乡

2019级、2020级以技能高考学生为主,百分之九十学生为湖北生源,学生对湖北地域旅游资源有一定了解,迫切想前往实地踩线,增强文化体验,探索文化内涵,更好提升现场对客讲解的核心技能。作为新时代学生,擅长使用自媒体APP工具。

(三)教师精诚、红色底蕴

教学团队精深业务、思想过硬,注重党性修养、均为党员教师。

2019年参加湖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获二等奖,信息化能力较强。

(四)课题支撑、关联度高

国家级:2018年《基于工作室视角的“知音古琴”乡村非遗文化旅游研究与实践》入选国家文化与旅游部实践服务型项目优秀案例。

湖北省级课题:2020年《“留住乡愁”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IP的构建》。

市教研重点课题:2019年《“楚楚动人,知音武汉”非遗文化研学旅行的探究》。

教师主编的教材《中国旅游文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已经使用。

三 “旅游文化”课程思政“文化自信、润物无声”的路径问题

(一)地缘化路径—从课程整体设计上突显地域化特色

本文研究团队结合近五年学生学情分析和教学评价反馈,“旅游文化”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要能走进学生,达到入耳、入脑、入心,首先要在路径探索的第一步需得进行课程地缘化的改造[3]。

从资源角度分析,据调查截至2020年12 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1家景区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湖北省腾龙洞景区名列其中。自此,湖北省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13家,分别是武汉黄鹤楼公园、武汉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武汉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区、武当山景区、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巴东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神农架旅游区、宜昌清江画廊旅游区、秭归屈原故里、恩施大峡谷景区、赤壁古战场、腾龙洞景区。连续三年每年递增1家,数量在全国并列第六[4]。

例如,教学团队设计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化旅游》专题。我们主要以湖北省比较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别山以及能够凸显劳动人民智慧的代表性水体神农溪为载体,为同学们讲授山水文化旅游,这两者一东、一西,一红、一绿,交相辉映[5]。

“仁者乐山”:红色大别山,传承革命情

1.云游大别山,绘制一张红色地图

2.英雄大别山,讲述一段红色故事

3.鲜红大别山,制作一张红色海报

4.联线大别山,重温一条红色道路

“智者乐水”:绿色神农溪,铸就纤夫魂

1.云游神农溪,绘制一张绿色导览图

2.体验神农溪,开展一个绿色拉纤赛

3.探秘神农溪,整理一个绿色生态美篇

4.传颂神农溪,创作一篇绿色主题导游词

整个“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以“四个红色、四个绿色”为主线,山水呼应和谐发展,一东一西显生态典范。在欣赏文化景观、聆听文化故事,感悟山水文化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激发学生对美丽中国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培养现代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自觉践行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二)课程具体实施上师生共建共享信息化资源

学者常培文在2016年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发表文章《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Moodle教学平台为例》,郑海明、张天航2020年在《当代旅游》发表了《课程思政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线上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以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为例,分享了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这一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线上“课程思政”教育。

本研究团队在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方面,也做了一些实践途径尝试。

一是结合学情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作为新时代学生,他们擅长使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工具,并喜欢在B站进行社群展示和信息捕获。偏好交互、动态、共享、开放的信息化环境。

二是结合校情进行课程、教材、教学平台、传播渠道的信息化建设,尝试信息化课程思政路径探究。每个学校校园信息化的环境有差别,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课程是基于智慧职教云平台建设,因此,“旅游文化”课程根据现有信息化平台进行课程设计、课堂活动、投票系统、考试评价等。

三是结合旅情,师生在后疫情时代,除了进行线下实地教学,也在积极探索“云端”文化旅游。

师生设计了文旅线路拍摄、宣传、制作美文、美篇,拍摄讲解视频、抖音短视频等,提升学生宣讲湖北省特色旅游资源,宣传中国大好河山的核心技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不断累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志愿服务意识。在后疫情时代,尽量减少人群密切接触,带给更多人足不出户的旅游初体验[6]。

(三)课后拓展延伸上开展校企文旅研学。

课程思政是有效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理念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更加受到重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处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也可以由此来进行创新与完善,这能更好地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通过校企合作的研学项目,我们精选了多彩的旅游文化线路,实地研学打卡、实行文化传承。实地打卡学习,学生增强了文旅体验,增补和迭代了课堂讲授、实操的短板,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内驱力和探索欲增强,便于实景身心体验、实地互动教学、实心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旅游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