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时代意蕴和内涵

2021-11-21 14:27梁红霞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学校

王 哲,梁红霞

(1. 湖北医药学院体育课部,湖北 十堰 442000;2. 湖北医药学院学生工作处,湖北 十堰 442000)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共享发展背景下提出的极具创造性和创新意义的概念,它既是发展质量、改革成败的评价标准,又是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源,更是“共享”理念的最终归宿,体现了新时代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和实践目标。近年来,“获得感”广泛进入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研究领域并引起热议,其原因在于“获得感”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内涵,且其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民生全方位发展具有时代价值。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其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青少年体育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重建设、轻评估”“重学科、轻教育”“重体质、轻健康”“重技术、轻情意”导致学校体育带给学生的获得感偏低,学校体育发展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本文从人的自由发展视角,对学生体育获得感进行初步探析,以期为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1 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时代意蕴

“获得感”是中国文化环境下所蕴生的一个政治新词,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在国外学术与实践中尚不存在直接的概念对应。从已有研究来看,“获得感”多指人民获得感,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个体主观反映,体现在物质层面以及公平正义、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学界从不同角度对“获得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基本形成以下共识:“获得感”是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对客观获得的主观感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实践与人民群众主观认知的有机统一。基于此,本文将学生体育获得感界定为在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客观收益的主观认识,是学生体育实践与主观认知的统一。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学生体育获得感有着深厚的时代意蕴。

1.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是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时代背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决定人的自由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彻底消灭分工之时,个人才能依自身兴趣充分发展自身才能,从事自身喜爱的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00多亿美元,人均GDP只有几十美元,温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万亿人民币(14.72万亿美元),人均GDP连续2年超过1万美元。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教育、民生、政治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使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从物质财富逐渐转向精神富足、政治清明、道德良善、生态美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根本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1.2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学生体育获得感的现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学校体育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步伐,进行了一系列承前继后的改革举措。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从《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1951)到《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1978)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再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八次全国体育课程改革;从第一套广播体操(1951)到第九套广播体操(2011)等,还建立了以《宪法》《教育法》《体育法》等基本法为依据,由《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体系。中国学校体育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线不断调整升级,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创新和改进,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之路。70年来,从思想引领,到理念更新,到法规制度建设,再到操作层面指导,我国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进行着跨越几代人,惠及全中国的轰轰烈烈的学校体育实践变革,教化了十多亿人的体育教育,科学地教会人民锻炼身体,这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学校体育的改革实践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3 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是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时代意义

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生命“本身的实现”,是人性的实现或复归,即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性的历史性生成。体育是人的生命实现最高精神——自由的途径之一。从本质上来看,体育是个体通过身体活动认识、塑造自己、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体育具有自由精神高度张扬的空间场域,体育的自由彰显了人性的本质追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去体察和感悟运动之中的人生意义,并不断超越身体意志自由,实现个体心灵的解脱和精神自由。现代体育已超越人类生存目的,发展成为一种超功利的、纯然的精神层面的“游戏”。在人学理论视域下,学校体育既可满足人的自然生命的需要,又能不断勃发人的精神生命,还能使人的社会生命力不断强大。人的主体精神经过现代体育的强化,会演变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学校体育对学生自觉自愿地履行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创造并确立丰满的人格,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学科。

同时,人的自由发展又与社会密切相关,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因为,人天生就是社会的,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人的存在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人总是在自己所生活的历史时代,总是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中获得人的本质属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只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内合理发展自我,获得特定时代所允许的自由,不可能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条件,随心所欲地我行我素。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承载了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为社会育人的双重任务。学生体育获得感一方面反映了人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了人“本身的实现”,即“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中,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的确立,将会使人走上彻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因此,人的自由发展既是人的本性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他总是和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断升级,体现了人的自由发展的阶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 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基本内涵

“体育”是中国语境下的常用词语,它的本意是“身体的教育”,属于与身体活动有关的教育范畴。本文将学生体育获得感中的“体育”界定为学校体育,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根据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学生体育获得感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身体素质、体能、机能、抗病能力方面的获得感称为身体获得感;二是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获得感称为心理获得感;三是因享有资源、公平、机会、关系、财富而产生的获得感称为环境获得感。这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基本内涵。

2.1 身体获得感

身体获得感是指学生对学校体育活动改善和提高体质健康的总体感觉。在体育学科中,体质即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增进学生健康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体质。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体格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和身体形态。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和身体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登、爬越、举起重物等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适应外界环境所表现的机能能力,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些可观测的身体指标共同构成了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客观物质基础,学生体育获得感依赖于身体指标是否得到改善与提高。

研究表明,体质的好坏与体育锻炼关系密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形态和提高机能水平,还能增强人体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疾病的抵抗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始终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学校体育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据1985—2014全国学生体质测试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自80年代起持续30年下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下降,肥胖率越来越高,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身体内部各种器官机能下降。虽然近2年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中小学学生体质有回升之势,但高中生、大学生体质仍不容乐观 。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低下使学生对学校体育难有很强的获得感,这不仅直接降低了学生生活学习的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身体获得感的形成除了客观体质指标外,也与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关。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的学生而言,其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随着自然生长快速变化,若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其很难通过自身区分是自然生长因素还是体育锻炼因素引起体质变化,导致学生对学校体育运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感知度较低。因此,提高学生身体获得感的感知能力和感知度(如健康教育、体质监测、体质评价等),也是提高学生体育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2.2 心理获得感

心理获得感是指学生对学校体育活动提高和改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感觉。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一种心理状态。从生理机能角度讲,体育运动能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看,它是人对体育动作由直接感知到建立表象,最后形成概念的心理过程。从运动环境看,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其多样性和社会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和适应能力。从整体看,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就内部状况来说是指心理机能良好,人格健全,能用正确方法满足自己需要。在对外关系上,它是指人要符合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在于追求内部的平衡还在于追求成长和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是在平衡——不平衡的状态中不断自我调整,并与现实环境保持动态协调,进而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尽管学界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尚有争论,但国内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7个方面。学生体育心理获得感是学生对心理健康层面收益的主观评价,根据心理学理论,它应包括以下3个层面:一是心理机能获得感,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二是认知过程获得感,即情绪、意志、行为;三是自我实现获得感,即知识、技能、能力、人格和社会适应与调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人的心理。体育心理获得感在心理健康的动态平衡机制中起到中介或桥梁的作用。

2.3 环境获得感

环境获得感是指学生对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要素受益的总体感觉。环境获得反映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获益的支持作用,注重生活需要的政策保障和社会氛围情况。首先,环境获得感表现在学生对学校体育资源的享有上。学校体育资源是学生体育学习的支持系统,是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例如,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师资、体育制度等。优越的体育资源供给不仅是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保障,也可以让学生因享有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现阶段,学校体育发展中体育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供给不充分问题还比较明显,已成为新时代全面提升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环境获得感表现在学生参与体育教育活动的公平上。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价值观念,它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促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充分与自由的发展。西方学术界认为教育公平就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我国教育公平在宏观层面上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质量公平3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上包括课程中的公平、教学中的公平和教育评价中的公平。体育教育公平体现在学校体育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上,即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特点,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现阶段,无论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设置,“走班制”,还是高校的“三自主”选课等都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对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最后,环境获得感体现在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化改造的价值上。体育富有社会学特征,人的社会化与体育的功能存在较大范围的交叉性。加拿大体育社会学家南希·希伯奇提出,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关系发生的。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可以理解为学生以某种体育运动项目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场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实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包括内化社会规范(规则、道德、法制)、确立价值观念(公平正义、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培养社会角色(友谊、尊重、荣誉)。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角色期待的孕育、认识、实践、定位提供了机会和途径。同时,体育教育活动强调的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等使人的社会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3 结 语

学生体育获得感既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内涵之一,又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起始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学生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提出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关切。把学生体育获得感提升作为评价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新标尺,有助于转变学校体育服务的供给形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而实现学生人格发展与体育育人目的的有效统一。建议进一步研究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形成机制,建立以学生体育获得感提升的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视角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以推进学校体育全面、深入和精准化改革,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育人的总体目标。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学校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