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价值研究

2021-11-21 14:27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8期
关键词:视域体育教师课程思政

石 鑫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教育的一种理念和方法,立德树人是其根本宗旨,其课程教学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全面贯彻“课程思政”,深入挖掘高校体育教育中所包含的“课程思政”因素,有利于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意义

1.1 “课程思政”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总体目标,需要高质量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必须全面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把思想政治涵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第一要求,深度挖掘高校体育教育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是落实和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这样不仅有利于确保“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品学兼优”的人才培养战略,还有利于培育出一代代拥护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戴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有用之才。

1.2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的首要关键课程

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重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教育除了要教授大学生生存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外,还要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高校体育教师要努力做到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创新性地融入思政教育,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以多种形式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基于此,循序渐进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1.3 “课程思政”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有力推手

在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中,体育教师过分追求大学生的体育成绩,一味地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以技术动作、完成时限作为衡量高校体育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却忽略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内涵和育人目标,导致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大学生除了掌握动作要领外,内在的素质强化和素养提升受到挑战与威胁,无法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真正魅力,也没有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严重掣肘了高校培育“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品学兼优”的人才培养战略。

“课程思政”注重的是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不仅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的同向同行,更是要全方位地将“课程思政”渗透进高校体育教育中,体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引入“课程思政”后,高校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大学生在体育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学习,注重大学生的运动水平与身体素质,同时更要关注思想政治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全方面渗透,这对传统的体育教育重技能轻品德的教学组织方式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改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方式,体育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论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而这种改变对高校体育教育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为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提供良好的环境。

2 “课程思政”视域下挖掘高校体育教育蕴含的思政元素

2.1 高校体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有能力有技术的知识型人才,还要从思想上、社会上、国家层面上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把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不同时代背景下,体育的发展形态不尽相同,但把高校体育教育与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一直都是高校体育教师准确掌握体育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大力推动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更要让大学生意识到体育的发展和“体育强国”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要激发大学生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情怀,突出“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

2.2 高校体育教育中顽强拼搏精神的锻炼

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成为了培养大学生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的重要渠道。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本身的教育价值,创设多元化的体育活动,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点,抓住体育运动的魅力,让“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得到充分展现,使大学生在以更乐观、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使大学生即使面对挫折和失败也不退缩,顽强拼搏、勇往直前。

2.3 高校体育教育中团队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除了大家熟知的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外,需要2人及以上人员参与的体育项目都离不开团队合作,而团队意识的培养也是当前各高校体育教育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对推动养成社会主义新时代好青年的团结互助、朝气蓬勃、有纪律的团队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3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

3.1 强化育人理念,做好“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的顶层设计

2019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中的重要作用,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指导下,要将“课程思政”纳入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各高校应结合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属性和自身特点,深度挖掘蕴含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既要发挥“课程思政”与体育之间的共性价值,又要尊重体育教育的差异性。各高校要注重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在教学中的协同育人、内容互补、德体互渗的作用,同时在对高校体育教育成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同时,需要将“课程思政”内容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进行考察。

当然,在高校教育的改革浪潮下,要鼓励和动员各学科、各学院以及各高校加强交流、联谊互动,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共同推动“课程思政”与各学科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的融入与渗透,促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融合发展。

3.2 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广大高校体育教师要深刻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背景对综合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把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当成第一要务。只有高校体育教师自己的思想政治信仰坚定,对所教内容高度认同,切身学习和践行“课程思政”,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因此,高校不仅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素养,且更应该对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团队进行指导与培训,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要求,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体育教师要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融合,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备课、挖掘内涵、常讲常新,以期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坚持显性和隐性教育的统一结合

培养技术人才、能力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本质问题。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显性与隐性德育应该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为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下高校体育教育的成效,需要做到显性和隐性教育的统一结合,将思政元素持续贯穿于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机及教学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活动,把其行为和意识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体育教育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全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下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打下扎实的基础。

4 结 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实现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对培养拥有爱国主义情怀、顽强拼搏、坚韧不拔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新时代社会主义青年具有重要作用。将“课程思政”理念教学融合渗透于高校体育教育中,能实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三者之间的共同发展。高校要不断推进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目标。

猜你喜欢
视域体育教师课程思政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