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武术教学“思政元素”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2 09:30
武术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武者武德思政元素

花 蕊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徐州 221116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上抽出几节课向学生灌输思政内容,“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两者不是机械组合而是有机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把家国情怀自然而然的渗透到课程当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1]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既是对思政课程的拓展延伸,也能更好的发挥体育课程的本位价值。作为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道德思想,为更好的提高学生内在的德性和素质,文章对高校武术课教学“思政元素”进行分析,希望借助武术推广学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高校武术教学“思政元素”分析

1.1 促进爱国情怀,提高民族意识

武术作为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有“止戈为武”一说,自古以来习武者以保家卫国、抵抗侵略为重要使命和职责,敢于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课,其功能除了通过武术向学生传授技能,更重要的是灌输武德思想,承担起武术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我们应该团结一致,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古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他那坚决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近代的精武英雄霍元甲,在擂台上力挫英、俄大力士,维护国家尊严,用行动诠释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振奋民族精神;李小龙创立了具有世界性的现代中国功夫——截拳道,他通过传授及拍摄动作片向全世界推广中国功夫,他被誉为“当代中国武术上的奇才”“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这些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推动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勇向上的动力和支柱。

1.2 规范行为,陶冶情操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武术自古就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准则,用来规范和约束武术人的行为。首先是礼节,武术中流传“未曾习武先崇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一说,武术礼仪分为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根据场所不同又分为传统武礼、教学礼节,表演礼节、竞赛礼仪。[2]对大学生来说,常用的就是教学礼节,当我们上课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行抱拳礼以示问候,当进行表演或比赛的时候,活动开始行抱拳礼或鞠躬礼,活动结束要行鞠躬礼。武术礼节体现了习武者的虚心请教、谦虚忍让、尊敬师友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身体姿态,现在很多大学生身体姿态出现很多不良形态,如驼背、弓腰、溜肩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外观、神态、气质。武术的基本动作姿态中头正、挺胸、收腹、踏腰、沉肩等动作对于改善弯腰弓背等不良形态有明显作用。除此之外,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如肩、腰、腿、平衡的练习,可以调整身体各部位肌肉、骨骼发育。良好的身体形态会促进心灵的变化,既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向上,也可以提高自我欣赏美的能力,增强美的意识。

1.3 塑造人格,磨炼意志

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除了缺乏锻炼,更重要的是意志力薄弱。首先是自觉性,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干扰和诱惑,易产生动摇。通过武德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意志坚定、坚持真理、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其次是果断性,学生在做决定时,往往会出现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草率等现象。通过武德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敢作敢为、果敢、明辨是非、勇敢无畏的品质;然后是坚持性,学生一遇到困难就会坚持不下去,容易产生动摇,难以做到有始有终。通过武德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刻苦耐劳的战斗意志;最后是自制力,学生有时容易产生冲动、感情用事、毫无约束的行为。通过武德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严于律己、遵守纪律、虚心学习、摒弃杂念、保持稳定的良好心性和品德。由此可见,武术教学对于青少年有塑造与磨练意志品质的重要作用。

1.4 尊师重道,遵纪守法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美德。明代戚继光在《练兵杂纪》中提到“师道”成为武者能否有得的一大条件,他说:“敬习之道,先重师礼”。[3]可见,中华武术十分注重尊师重教,在技艺的传授上也非常重视师承,一旦入门拜师就要严格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古训,如把尊师的教诲、要求、期望落实到行动上;把尊师的话语作为立身之本;在各种磨性、考验面前,信念坚定,自觉接受尊师的管教等,这些都是尊师习德的原则。因此,尊师重道是练武者重要的道德准则,是自己进德修道的基础,无论是学习、研悟还是实践,乃至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等,所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围绕这些来进行。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习武者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习武者应奉公守法、遵守门规戒律,不以武欺人、不畏强凌弱,不恃武生骄、不为非作歹,[4]以自己良好的武德技艺,做安定团结的楷模,弘扬正义,敢于与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人作斗争,维护社会安定。

2 高校武术教学发展“思政元素”路径

2.1 加强武术教师的思想道德认识

教师的思想道德意识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想增强武术教学的思政教育功能,加强武术教师的思想道德认识至关重要。首先提高武术教师自身认识,武术教师应充分了解武术的道德思想,深入挖掘武术文化内涵,同时学习先进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武德思想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进行有机结合,找到共通点,落实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当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言传身教、身正为范原则,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5]起到表率作用;最后,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政培训,让教师形成内在的自觉性,根据本专业的思政元素开展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思政讲座、观摩思政优质课,学习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2 校内外结合,注重社会实践

思政教育不只是学习思想和理念,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实践当中。一方面,在校园内,通过武术社团、武术表演以及比赛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武德思想,学习谦虚礼让、不卑不亢、积极进取、不懈奋斗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及竞争意识,增强学生自强不息、勇敢无畏、刻苦耐劳、砥砺前行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园外,鼓励学生到社区进行武术健身指导,现在很多老年人自行组织健身活动,如太极拳、柔力球等,学生将课堂上学到武术技能应用到实践当中,与老年人进行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从中体验互教互学、奉献与服务精神和社会公益心,将自己所学所练回报到社会中,对于习武者来说也是一种历练。现在很多大学生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兼职到俱乐部或武道馆代课,从中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挑战的优良品质,增强自信心,磨炼自己的心性,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完善武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往往只注重技能目标,对教学目标中的认识目标、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较少。认知目标除了让学生学习武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动作,还应理解武术技能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质。可见,认知目标、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和课程思政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只注重技能目标,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行是不完整的,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也不利于课程思政理念在武术教学中的落实。在武术教学原有的评价体系中,应加以完善与补充,比如将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理解、课堂表现、行为规范、道德思想纳入到考核评价中,让学生在技能方面熟练掌握,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志等道德素质上也得到提升。

2.4 将武术作为必修课,强化“武德”思想

当前,武术在高校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全面普及。一方面,很多高校是将武术作为体育课中的选修项目来设定,这就使得学生可供选择的项目增多,没有选择武术的学生很难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高校一般每周是2课时的体育课,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技术动作尚未完全掌握,更何况是对武术道德素养的理解和实践。因此,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生当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和传播。高校应当将武术设定为必修课程,以此突显对武术的重视,确保武术课程在学校的广泛开展。在武术教学当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武术技术和理论,还要向学生灌输武德思想,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武术、散打比赛;了解中华武术的传承历史、爱国将士以及武术名家的事迹;在学期末的时候,写一篇关于对武德的读后感等等,以此加深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认识,培养民族精神,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5 运用多样教学方法,渗透道德思想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与运动需求,[6]武术教师也应改变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人文精神。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传武术动作教学视频和相关历史来源,让学生感受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组织学生集体理论学习时,诵读有关武术名家或古代英雄人物事迹,让学生体会习武者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纪录片等,让学生领略当时武者不甘于强权压迫,奋起反抗的精神;[7]在讲解技术动作时,强调武术文化内涵,如太极拳,主张“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强调仁爱与胸怀;少林武术,主张“以禅修心,以武养生”,强调修心养性与兼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练习、小组展示、集体比赛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虚心学习、勇于挑战、团结合作、交流探讨、合帮互助等优良品质。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全面领悟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从而进行道德品质的渗透。

3 结语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将“教武育人”贯穿武术教学全过程。通过弘扬武德思想,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心,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集体利益为重;培养学生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培养尊师重道、遵纪守法、维护正义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发扬崇尚武德的传统武术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提升国民道德水平、改善国民体质状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传统哲学思想的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武者武德思政元素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飞檐走壁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