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2021-11-22 14:31
名师在线 2021年10期
关键词:轴对称平行四边形图形

赵 霞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校,江苏南通 226000)

引 言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使学生学习过程变得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科技发展成果,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联系生活实例,促进学生思考

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限,但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将教学内容融于生活案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知识。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基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挖掘具有数学价值的现象和问题,赋予数学知识生活意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1]。

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大屏幕展示超市商品的标价,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屏幕上的这些商品你们都买过吧!现在观察商品的价格,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回答:“商品的价格都有小数点,所以都不是整数。”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同时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小数,你能想一想并把它们说出来吗?”学生认真回想,积极回答。有的学生说:“感冒发烧时,体温可能达到38.9 摄氏度。”有的学生说:“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电子秤上显示7.8kg。”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的体重是35.7kg……”对于学生的积极回答,教师应给予学生赞扬:“同学们都很认真观察生活,这些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小数。”从而顺利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商品入手,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小数,让学生产生了熟悉感和自信心。学生以高昂的兴致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数学知识单调乏味,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中,它改变了死板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创设现代化教学情境,将现代技术变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2]。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创设“超市”开业的情境:今天超市开业,门口热闹非凡,挂满了气球、彩旗,还有很多鲜花,动听的音乐声响起,许多顾客陆续走进超市……同学们,请你认真观察,找一找这些事物有没有什么规律。学生仔细观察,很快发现:气球的颜色是按照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的顺序一组组重复排列的;彩旗的颜色则是按照一面红色、一面蓝色、一面黄色、一面绿色和一面紫色的顺序排列。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事物的排列按照一定顺序,那么它就有了一定的规律。在学生认识规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从画面中寻找鲜花、顾客衣服的颜色或是音乐等其他事物间的规律,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由上述案例可知,教师借助多媒体将动态的画面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新颖的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寻找规律的兴趣,使其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趣味游戏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费尽全力地讲授,学生坐在下面面无表情地接收,教学氛围压抑,严重影响了学生情绪,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现代教学模式严重不符,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与之相适应的游戏环节,活跃数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感悟知识,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活跃思维,培养其观察和发现知识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3]。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剪纸游戏,让学生真切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民间剪纸艺人的作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轴对称图形并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学生认真观察、交流后进行总结:如果沿某一条直线进行对折,对折后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则这个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而这条直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学生明确地认识轴对称图形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比赛,大家亲自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看谁能剪出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学生的热情瞬间高涨,开始思索如何才能剪出漂亮的图形,然后动手进行操作,亲手剪一剪,在剪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在上述案例中,在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时,教师引入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总结,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兴趣,使其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融入合作探究,提高协作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合作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协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实情,创设合作探究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通过合作完成探究任务,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使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从而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提高协作能力,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4]。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三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比较面积的大小:第1 组,底相同,高不同;第2 组,高相同,底不同;第3 组,高和底都不同。对于前两组,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图形大小比较,到了第3 组,学生陷入困境,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假如能够求出它们的面积就能比较大小了。教师顺势提问:你有办法算出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大胆尝试,分组研究。有的小组提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式;有的小组提出,可以用拼剪成长方形的方式……交流讨论后,学生开始动手操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教师让学生突破方法局限,计算一座平行四边形大公园的面积,学生通力合作,终于导出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教师通过有效设置疑难问题,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究及合作交流,共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促进了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结 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策略,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实感受知识的发现、变化过程,体验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轴对称平行四边形图形
《轴对称》巩固练习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轴对称”复习点睛
找图形
分图形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