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研究

2021-11-22 02:41卢方芳
读与写 2021年12期
关键词:素养信息技术教师

卢方芳

(湖北省荆州市沙北实验学校 湖北 荆州 434000)

时代的进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有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前进,通过图文并茂的格式带给学生视觉的新鲜感,通过影音结合的方法带给学生感觉的冲击力。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下面,笔者将从初中地理教学角度,阐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下信息化教学有效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最能够阐明地理教学价值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但是人地关系不是一节课、一个单元就能讲明白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学习体系,贯穿于初中乃至高中地理教学的始终。通过具体的地理知识,在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学习中融入人地关系的认知,可以打破学生对于地理学科枯燥乏味的表面现象,能够主动探求地理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通过大量的地理实践教学显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1]

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最好的课程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直接走进人类现有聚居地的情景,因为学生通过文字是不能真正感受到聚落的存在的,只有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将比较知名的聚落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可以用编辑汇总图片集锦或者网络中的视频资料展示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这几个典型的聚落。学生才能够有视觉的震撼,并且充分认识到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一些特色鲜明的村、乡村聚落正在逐渐减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一些高楼大厦所代替。学生才会深入思考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的方法,产生强烈的保护聚落的思想情感共鸣。

2.利用网络资源扩充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初中地理学科从地理环境、自然科学方面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从社会科学和人类活动方面为学生提供探索资源,地理是集区域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初中地理的教材中,为了能够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往往对全面的地理知识进行区域划分,这样虽然可以深入剖析区域地理知识,但也因为分区划片的教学安排,割裂了地理之间的整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通过实践发现利用图形视频演示信息化手段,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将区域地理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全面性和直观性。[2]另外,信息技术的高超之处在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模拟仿真的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改变抽象的理论表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感官的刺激,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视野有突出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分布》的内容时,教师在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时,要将世界不同区域的气候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在备课时进行整理,以帮学生通过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类型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总结出气候全球分布规律,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扩充,拓展学生的知识库。

3.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在初中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引导学生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课题,从资源、能源、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等多角度探究人类发展的问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将这些知识一股脑的以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即使有的内容辅助有插图进行说明,但是也难掩教材学习的单调和枯燥。传统的讲授课本内容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学生发展的需要了,学生更渴望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世界,更希望能够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认识当今社会面临的发展中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将社会中严峻的问题的涉及的影像、图片更鲜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一些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资源不平衡等。只有提供的知识是客观真实的,学生的认知才会更加客观和深刻。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动性大有裨益。新课程改课下的初中地理学科更注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范畴内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符合国家在教育领域里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时代的进步为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各学科要将信息化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不断为教育教学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素养信息技术教师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大山里的教师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