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传承岭南文化的思考

2021-11-23 12:35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刘小明
办公室业务 2021年3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粤剧图书馆

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刘小明

岭南文化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是城乡传统风貌的真实载体。在某种意义上来看,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保存历史、保存城市文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老城市焕发新的前进动力。

文化生存必须具有基本的两种特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没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连存在的价值都没有,优秀的文化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城市的建设假如同质化的话,就没有辨析度。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时代性,那么所以文化都将会被抛弃。

一、公共图书馆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性

弘扬岭南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岭南文化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公共图书馆将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运用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和图书馆官方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采取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典型宣传、专题专访等形式,深入宣传和弘扬岭南文化,并且努力引导广大青少年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图书馆人将不忘初心、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岭南文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公共图书馆传承岭南文化的技术优势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建立,目前拥有360个成员馆,1200多位参考咨询员,是一个真正面向全国、免费服务、高效快捷和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目前,联盟拥有我国最大规模的中文数字化资源库群,包括元数据总量7.6亿篇(册),其中中文图书660万册、中文期刊元数据1.2亿篇、中文报纸1.9亿篇、中文学位论文680万篇、中文会议论文680万篇、外文期刊2.9亿篇、外文学位论文680万篇、外文会议论文2600万篇、开放学术资源4900万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万件,专利说明书86万件,以及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立的规模庞大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和特色资源库。

三、公共图书馆传承岭南文化的途径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都描述:远在明代,粤绣就用孔雀羽编线为绣,使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作勒线,使粤绣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现;“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轮廓花纹,自然工整”。至清代粤绣得到了更大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岭南文化,为读者提供零距离接触岭南文化的学习平台,同时为读者提供一种压力管理的方式,提高读者幸福感,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广绣阅读体验活动在一号报告厅举行,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想要修炼好一门技艺,秘籍当然少不了!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向大家推荐了岭南文化主题文献《广绣》《传统广绣美学》等多本书籍。不仅能让大家对广绣的理论小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get更加高深的广绣小技巧!

进入广绣阅读体验环节。什么是刺绣艺术呢?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由于各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辉煌的广绣工艺几乎成为一种“绝艺”,为了让中华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光大、流芳百世,对广绣的保护刻不容缓,这也是举办本次活动的初衷。

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

经过图书馆员的介绍,读者们了解到:广绣的构图要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远看醒目,近看精细,繁而不乱。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汲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一幅刺绣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首先是用直针。刺绣完全用垂直线绣成形体,线路起落针全在边缘,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配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

读者们除了是想了解关于广绣的小知识外,也很希望体验一下广绣制作的乐趣。进入广绣“镜花”制作的环节。在拿到工作人员派发的广绣材料包之后,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各自的广绣制作之旅。在图书馆员的耐心指导下,每个读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图案构思,将绣图调整至适合大小拓在绣布上,认真地按照图样一针一线开始刺绣。

广绣阅读体验活动圆满结束了。不少读者表示,此次广绣阅读体验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岭南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公共图书馆开展“岭南文化周”系列活动,以“可爱的岭南”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读者朋友全程参与,一起寻找、发掘、创新、继承、发展岭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围绕“耳听”“目看”“手作”与“传承”四个方面展开,旨在让读者们在每一个不同的环节中全方位认识岭南文化,让读者们立体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让书中的岭南文化“活”起来,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踊跃参与。

《可爱的广州》儿童美术作品展共设三大主题,包括童游广州、传承广府和南国红豆,学员们从“细忆时光”“衣香鬓影”“镜中美人”“艾草香囊”“广府滋味”“丛林深处有人家”“生活中的惊喜”“新生代粤语童谣”“粤剧人物头像”“戏服设计”等方面,诠释出五光十色的广州、传统华丽的广州、活色生香的广州和民以食为天的广州。

四、粤剧是广东代表性的剧种

公共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弘扬粤剧和岭南文化,举办了粤剧服装的种类与特点推广活动讲座。活动一开始图书馆员就介绍了,粤剧服饰道具称为“行头”,它们是按种类放在衣、盔、杂、把四种大木箱里,衣箱越多,戏服就越齐全。粤剧服装经过不断发展,现存70多个品种。粤剧服装分蟒、靠、褶、开氅、官衣、帔、衣七类,款式与京剧服装大同小异。粤剧戏服上的刺绣上运用了广绣、绒绣、钉金、机绣的技法所以才使图案生动多样。不同行当有不同的戏服。其造型设计是以历史为本,因舞台效果及所塑造人物的角色加以美化、演变,突显其演绎上应表达及象征的意义,从而形成独立风格的舞台服饰。最后的体验环节由两位读者穿上漂亮的粤剧戏服,了解服装纹饰角色特征,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点燃了读者们的学习热情!

图书馆员活动结束的时刻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总结:传承粤剧文化,我们需要从“工匠精神”出发,不断赋予粤剧新的精神价值和内涵,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粤剧艺术能够延续“工匠精神”的魅力,获得新生。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它、认同它、欣赏它、喜爱它,这才是我们不断传承和保护粤剧文化的价值所在!

(一)公共图书馆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在一号报告厅及一楼大堂举办各种岭南文化主题、多种岭南风格、内涵丰富的岭南化展览,凸显岭南文化特色,免费向广大群众开放,让群众在社区就能欣赏大师级作品,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通过推出“网上展厅”,让广大市民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展览。

(二)《岭南文化经典》线上推广活动。公共图书馆开展《岭南文化经典》线上推广活动,通过主题的细分带领读者多角度深入浅出地解读《粤剧文化》。活动运用“线上趣味科普”的形式进行知识推送,并与新颖有趣的互动小游戏相结合融入荐读书目相关内容。

活动期间,馆员从内容概述、创作背景及主要创作者角度带领读者初步了解《粤剧文化》。活动以一图读懂“图解”等当代人喜爱的创意方式编写推送内容,积极探索推文编辑新功能,提高推文质量,有效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与热情,受到读者的喜爱与关注,阅读点击量达到6000多人次;活动充分立足文本,通过不同角度的文本解读,创新经典阅读推广模式等方式,立体式呈现岭南文化内涵,回归典籍经典魅力,有效营造弘扬和传承岭南文化的浓厚氛围。

五、结语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其兼容性与开放性而独具魅力,尽管全社会对文化保护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到了具体工作中,怎么协调好各方需要、顾及各方困难,都少不了共识的达成、共同的参与。为此,我们还要在宣传引导上加大力度,多出些实招、硬招,动员各方参与,让这座有魂有根的城市延续其文化魅力,把真正有价值的传统带到未来,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粤剧图书馆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图书馆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去图书馆
《粤海风》与我的岭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