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1-11-24 00:51
办公室业务 2021年8期
关键词:防控生命思想

自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席卷世界,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科学防控,共抗疫情,使得国内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现实素材。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特点、新变化,本文针对此,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和实施的有效路径。

一、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爱国热情较高,理性认识较少。学生普遍关心疫情的发展态势,对于中央政府采取的疫情防控举措普遍认同,对于“钟南山院士亲赴一线”“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方舱医院收治感染者”“城市解封”等身临其中的社会事件持续关注,表现出极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较强的历史责任感和大局意识,但对于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二)获取信息网络化、碎片化。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学生对政府门户网站和央视新闻、中央广播等主流媒体关注较少,更多的是通过手机浏览微博、刷朋友圈、看知乎、刷抖音等获取外界信息。互联网的信息面广、信息量巨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很多不良媒体用标题来博关注,用个别极端案例夸大事实赚流量,而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社会阅历不够,难以分辨真假信息,容易被谣言误导。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网络软件针对历史浏览记录分析用户个人喜好而推送信息,学生容易重复浏览同一类型的信息,视野受限,缺少多方比对,导致认知片面,想法单一。再者,网络信息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现,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遇到问题,多依赖百度、谷歌等搜索软件寻找答案,认知过程追求短平快,认为搜索结果“即真理、即事实”,获取信息越发扁平化,缺少主观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认知过程,导致思想认知缺乏深度,思辨能力欠缺,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三)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他们没有经历过1998年的抗洪、2003年的“非典”,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少心理建设和防御能力,心理应激反应较大。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状态,由校园学习变为居家学习,线下听课变为线上听课,学习和生活空间都受到限制,部分学生不适应,产生烦躁不安、厌学等情绪。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

(一)弘扬爱国主义,厚植家国情怀。面对困难,中华民族总能以非凡的凝聚力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以超乎寻常的智慧理清思路、找到解决方案,以奋勇拼搏的姿态唯实唯干、攻坚克难。强大的国力为我们战胜疫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则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要善于用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激励学生,用身边鲜活的抗“疫”素材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抗“疫”是人民群众人人参与的抗“疫”,是一个个家庭参与的抗“疫”;引导学生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连,激发其爱国之情、砥砺其爱国之志。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社会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展现出我国应对重大疫情风险考验的治理力。”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党中央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科研攻关、后勤、宣传等方面统一指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度;各级地方政府听从党中央指挥,纷纷响应,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形成合力。我们摆事实、列数据、讲道理、理思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坚定“四个自信”。

(三)提升网络素养,培养新时代网民。新时期,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除了线上听取专业知识,大学生课外使用互联网主要为休闲娱乐,互联网上大量的优质学习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很多错误观点和思想给青年带来负面影响。高校要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学生正确、合理、高效地使用互联网。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外界信息多加筛选和甄别,多阅读、勤反思,不轻易接受某种网络言论;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合理分配互联网使用时间,不沉迷网络;要加强网络道德培育,教育学生注重网络礼仪,不转发谣言,不恶意跟帖。

(四)强化生命教育,激发生命潜能。每一次重大灾难来临,人类都会对生命的内涵和意义给予更深层次的思考,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抗“疫”过程中,我国政府“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尽最大可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无疑是对生命和对人权的终极关怀,对大学生而言更是一次生命教育。高校要因事而化,利用好时事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公共环境清洁,为自己、为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教育工作者平时要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要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教育,如饮食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防盗、防诈骗等;要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和生命感受教育,如学会自我接纳、自信心重塑、个性化发展等。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值得被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生命的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舆论引导,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加强舆论宣传,利用学院官方网站、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掌控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话语权。利用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事件和关键时间节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善网络思政课堂,利用学习强国、腾讯会议、中国大学慕课等开展党课、班团会议,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开展线上学习,组织学生在线收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这就是中国”等系列课程。讲好中国故事,报道一线防疫抗“疫”先进事迹,宣传正面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塑造学生积极乐观、平和理性的健康心态。在学校官网、公众号上开展抗“疫”题材征集,动员思政教师、班导师、学生围绕抗疫题材撰写网文、制作小视频,凝聚师生共同抗“疫”的青春力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

(二)密切联系学生,掌握思想动态。关注舆情信息,利用学生组织、辅导员教师、学生干部群体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及时报告、正向引导、有效应对。构建学院-年级-班级-学生干部四位一体的联络机制,畅通联系渠道,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利用学生党员、班级干部等随时了解班级情况,密切关注重点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思想动态。班导师、辅导员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联系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增强人文关怀,增强教育效果。

(三)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教育效果。高校要围绕学生、关心学生,从学生诉求出发,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管理和服务中去,增强思政导向和教育效果。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提供心理咨询和学校支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其抗压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配合网络课堂的推进,营造线上学习的良好氛围,宣传考研成功典型,建设优良学风。对学习吃力的学生采取一对一帮扶,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以学校就业指导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做好就业规划。关注毕业生群体,落实好学校就业相关工作,做好毕业生线上面试辅导,组织毕业生参加线上企业招聘,减少其就业困难,缓解其就业压力。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与扩宽志愿服务渠道,鼓励学生党员和干部带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获得事件参与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要在新时期,有效利用时事素材,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亲和力和感染力,凝聚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共识,汇集起磅礴的青春力量,谱写新时代教育新篇章。

猜你喜欢
防控生命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思想与“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