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焦祖尧文学档案征集思考现当代文学推广

2021-11-24 00:51
办公室业务 2021年8期
关键词:赵树理作家文学

“纯文学的文本固然可以作为文学史料,但文学史料可能更多地来自那些兼有文学性的副文学文本,如书信、日记等。”就现当代文学而言,还包括照片、音像资料、作家常用物品等,这在档案界被称作文学档案。现当代中国文学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学的文脉,又要创造表达现当代中国人经验与情感的新形式,从文学档案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代代作家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曲折前行,最终呈现出文学艺术的繁荣景象。

在实践中,搜集整理当代文学档案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困难重重。但无论如何,文学特有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终将促使文学作品被继承和发扬。因此,寻找文学的真谛,探寻创作者的初心,还原文学现场势必成为文学档案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工作中,我们总能被作家独到的见解、浓烈的情怀、渊博的知识储备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所感染。一次对当代作家焦祖尧先生的拜访令我受益匪浅。

一、一位细腻、质朴的亲民作家

在山西作家群中,焦祖尧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作家,他从50年代中期走上创作道路,迄今已逾60年。工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加之对文学矢志不渝的热爱造就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一)创作生涯的引路人。2019年8月20日下午,我随同征集编目部计蕾主任按响了焦祖尧先生家的门铃,一位亲切而精神矍铄的老人迎门而出。简短的寒暄之后,焦老开始与我们促膝交谈。焦老的话头从创作生涯之初谈起:“那时我在学校学的是工程技术,但对文学创作十分爱好。爱好与所学专业有矛盾,我十分苦恼,曾给丁玲同志写过一封信,诉说自己的苦衷。很快就收到丁玲同志的回信:你学的工程技术,能给你造成一条坚实的道路,使你走向生活,这对文学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她希望我学好专业课程,课余可以练习写作和阅读。”焦老又提到了他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他教我讲自己的话。老师悉心指点我,要写人,就找你最熟悉的人,然后用几个细节来写,让我看,我一看就知道你写的是谁。以后你始终注意要这样写人。”老师的正确教导,对焦祖尧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为“喊出自己的声音”深入煤矿生活。谈到“说自己的话”,焦老明显激动了:“一个作者,最根本的是要忠实于生活,他笔下出现的,应该是自己‘所见、所感、所信’的东西,作者不能违心地说话,更不能先欺骗自己,再欺骗别人;他应该带着自己强烈的爱憎,在作品中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忠实于生活,甚至能克服认识上的不足和偏见。”从他众多题材的优秀作品来看,无一不是对生活的深入采掘。交谈中,焦老讲述了某矿山工程师对他叙说的一个采煤队由于重产量,不顾工程技术人员的警告,导致顶板垮落,造成一位矿工失去一条手臂的事件。他动情地说:“在那时,我对于一个正直的、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为什么总是命运多舛,有了自己的答案。”

(三)继承上一代作家的精神,对当代作家满怀期望。曾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焦祖尧免不了谈到山西文学,赵树理是他非常崇敬的一位作家,其创作影响了“西李马胡孙”等几代作家。焦老认为,山西文学学习赵树理更应该着重于学习他的创作精神,首先是其强烈的家国情怀,其次是他突出的民本思想。而不是仅仅学习他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生活取材和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在与赵树理不多的接触中,焦祖尧敏锐地感受到赵树理“浓烈的爱民、亲民、为民情怀”。对于山西作家对赵树理的学习,焦老所持的观点是:“学得远远不够!”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杜学文也表示:“直至今天,我们对赵树理及‘山药蛋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仍然研究不够,认识不够。甚至从某种意义讲,我们只是强调或讨论了他们表面的一些东西,而蕴含在这些表面现象之后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东西却涉及较少。”

最后,焦老在谈起小说创作时,难以掩饰对《创业史》的作者柳青的崇拜,不但感叹于小说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更为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厚重大气的结构所叹服。焦老还特别提到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和李佩甫的小说《羊的门》,都是触及心灵的佳作,令他至今记忆犹新。

二、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从文学档案中体现

短短两天的山西之行,不但与焦祖尧先生进行了零距离接触,还征集到整整十大箱焦老精心筛选的文学档案资料,其中包括几百册签名本书籍,25件创作文稿和采风笔记,与作家的往来书信36通、照片37张,以及剪报和音像资料13件。

在我们整理出的焦祖尧先生的文学档案资料中,不但能够看到他为了实现自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的誓言而深入工厂、煤矿和农村,广泛接触普通群众,更能看到他始终“在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分析研究生活。”他不但继承了山西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的满怀使命感的创作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能够很快接受外来影响,将视野拓展到工厂、矿山去发现问题,发现人物,又充分发挥了自己侧重心理描写的细腻艺术表达。老作家马烽说:“他的作品有塞北的刚健之气,又带有江南的明丽之情。”

这次,我们在拜访中的拍摄记录完全是受焦老话题的感染随意为之,但也是征集工作的一次新尝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往的征集活动中,经常会有与作家或家属交谈甚欢的情形,这不同于准备充分的口述史采访,往往是受访者发自肺腑的情感表露,期间也总有意外的收获——关于作家或作品的琐碎轶事,而这些无论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档案研究的角度可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当然,在将这些记录视作档案进行入藏时必须要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和认可,而且在引用时也要认真地做好甄别和考证工作。

三、现当代文学的推广

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和表达心理活动的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接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发生变化。”要扩大文学的影响,引导公众认识文学的真谛,有必要从文学档案的角度进行深入发掘和推广。

(一)文学档案的整理与编研。无论是对于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还是文学作品的写作,史料都是不容忽视的,而文学档案自然也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界对史料的关注程度正在与日俱增,学者“除自己搜集原始性资料外,研究不可能不借助学界已有的史料整理成果。”对于哪些文学档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作为档案工作者进行鉴别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长期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一定程度的学术训练,再将整理成果进行总结输出,不但个人在这一方面能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能使已入藏的文学档案为公众所了解,进而获得更大的价值体现。

(二)举办主题展览和讲座。利用文学档案资源的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特征对一个时期、一个派别的作家、作品的创作方法、艺术思想、精神内涵进行诠释是多途径的,而主题展览和讲座无疑是传统的、最直接的方式。而将文学档案中的相关信息陈列于展板之上,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必定会造成观众接收信息缓慢。因此,将展览与讲座相结合,不但能够让观众了解涉及展览中的文学档案的相关文学史知识,还可以讲述文学档案的征集过程,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另外,作家书房展的情景再现也算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马烽的女儿曾提到:“自父亲去世后,家里人再也没有动过书房的任何东西,想让书房一直保持着父亲去世前的样子,就像父母一直还活着一样。”作家书房是家属对作家本人的一种怀念,也势必成为文学爱好者对作家的缅怀之地。从书房的众多陈设中,能够观赏“主人隐秘的舞台”,窥见“一个人的梦境”以及他“绝对虚假、绝对真实的生活”。

(三)利用新媒体。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学档案信息传播不再有明显的界限,不但时间、空间界限不清,就是主客体也不再明确。观众可以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一个热点问题,可以在一夜之间实现全球互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要依赖于内容的丰富性。文学的影响力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不能为了达到爆炸性的效果而捏造事实或夸大其词,更不能用一些野史秘闻来吸引眼球,如何将不同媒介形式相互整合是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随着文学研究热情的不断高涨,文学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利用新媒体对文学的审美加以引领,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理论分析不仅有助于将公众的视点重新聚焦于文学作品,而且能够反作用于文学档案的搜集。

(四)建立联盟式资源共享。联盟式资源共享,是以联盟的形式在地区、全国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全面或某一方面的合作,实现文学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等之间的文学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现当代文学文献目录的联合编目、馆际互借、电子资源传递及资源合作贮存,不但能够降低各馆的运行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公众服务内容和模式,以期在获得满意的体验后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现当代文学。

四、结语

文学的价值在于审美,在于对人的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文学档案在某种程度上为这种影响提供了素材,作家和学者从文学档案中获得灵感和精神,经过自己的发现和再创造与读者达成新的共鸣。而吸引读者从文学档案的角度反观文学之美,势必产生新的触动。

猜你喜欢
赵树理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赵树理传经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赵树理传经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