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治理效能现状及提升路径探析

2021-11-24 00:51
办公室业务 2021年8期
关键词:效能干部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治理,其治理效能间接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的质量,对推动新时代高等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科学认知高校治理效能的决定性因素,剖析高校治理体系现状,提出推动高校治理效能的路径与举措,是新时代高校治理效能提升的迫切需要与重要实践。

一、影响高校治理效能提升的主要因素

高校治理效能的提升,涉及高校内涵式建设和外延型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最为主要的是遵循高校发展的宗旨与使命、以高校制度的架构完善为总抓手、以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点。

(一)立德树人使命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的总遵循。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围绕这一目标,高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植根于祖国大地办中国特色教育;必须以师生为中心,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四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综合改革,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科学设置内部治理架构,调动和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二)制度构建完善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的总抓手。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这是推进依法治校、提升办学治校水平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建立符合政策要求和高校运行实际、富含高校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理念的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体系涵盖学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是约束高校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抓手,更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的依据和遵循,对推进高校依法治校进程,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三)干部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的关键点。高校中层干部是学校规范运行的政策制定者、制度执行者和学校决策部署的落实者,更是学校治理体系不断优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干部素质高不高、能力强不强、群众认可不认可,集中体现学校整体治理能力,直接反映高校办学治校水平。同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学校政策能否落地见效、关系学校规划发展、关系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干部的责任担当程度、制度执行力和创新活力,决定着政策要求是否贯彻落实到位、学校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创新办学活力是否谋划到位,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的加速器,是充分调动高校各方面能动性的活力源。中层干部是高校的中坚力量,是“关键少数”,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则是“少数中的少数”,更要率先垂范,走在前、作表率,做制度执行的引领者,共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二、当前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效能现状

当前高校普遍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治理效能,积极推进学校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提升治理效能方面,既形成了积极的经验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

(一)高校提升治理效能的经验做法。1.重视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制度体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约束各二级单位按规则程序高效运转。其中,学校章程作为高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基本准则,更是高校办学治校的总遵循。学校其他制度规定均围绕章程制定。同时,高校实行党的全面领导,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具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程序,以制度约束学校领导的权力,确保民主集中制在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2.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高校基本构建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变“谁该用”为“该用谁”,将政治素质高、德才兼备、人岗相适的优秀人才放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并通过举办学习班、组织读书班、安排到上级主管部门或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干部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和实践,丰富干部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提升干部业务素质和处事水平,推动学校干事创业氛围和治理效能的提升。3.注重民主管理并发挥学术组织作用。建立现代大学治理架构,提升学校的治理水平必须发挥学校各个组织的能动作用。其中,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是教职工参与学校事业发展的最直接的途径,事关教职工切实利益的事项均可经其决策;学术委员会是学校最高学术组织;教授委员会是学校事务的咨询群众组织;理事会和校友会是参与学校治理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的广泛参与,为学校科学治理把脉问诊,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高校提升治理效能面临的主要问题。1.制度建设优化滞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职能、机构职责、工作任务等逐步发生变化。高校业务范围更加广泛,参与的社会事务日益增多。但也出现学校运行制度与时代发展要求无法有效衔接,未能及时制定、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而影响高校健康规范发展等现象。比如,制度的边界不清、职责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制度宣贯力度不够,工作人员对政策一知半解或不知晓,执行制度更无从谈起;制度建设未能与时俱进,进而影响了高校治理体系架构和治理效能发挥等。2.体制机制运行不畅。虽然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发展需要,设立了党群团部门、行政部门、科研机构、教学机构以及教学辅助机构等内设机构,明确了部门工作职责,但在实际运行中,有些部门之间存在职责边界不清、职能模糊交叉现象,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事业的发展,有些机构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学校却未能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并调整工作职责,从而造成工作运行不畅、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影响整体治理效能的提升。3.干部队伍建设不足。一是部分高校的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干部队伍断层、干部老龄化等现象,梯队培养不足,缺乏敢闯敢试的优秀年轻干部;二是部分干部缺乏制度执行力,在依法治校进程中,有章不循和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部分干部的后劲不足,刚提拔时干劲十足,随着时间的增长,惰性显现,缺乏创新动力和闯劲;四是部分干部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协同能力,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进而影响部门联动实践与效能;五是部分干部服务师生的意识不足,工作中缺乏换位思考,没有从师生的角度和基层的角度考虑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六是部分干部本领不足,工作理念滞后,学习方面浅尝辄止,综合能力发展不足,不能与社会、与师生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存在本领恐慌。这些皆不利于高校治理效能的提升。

三、推动高校治理效能提升的路径与举措

高校要推进依法治校和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必须不断优化、调整、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整体提升学校治理效能。既要不断强化制度体系与体制机制建设,更要培养新时代干事创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要切实履行职责,把好方向、管好大局、作好决策、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保好落实,严格议事规则和程序,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党委书记要带头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好负责任的“班长”,带好头,作表率,严格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督促班子成员认真履行分管责任和“一岗双责”;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严格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带头维护核心对党忠诚、带头履行管党治党重大政治责任、带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带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带头廉洁勤政,增强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发挥“领头雁”效应。

(二)构建运行高效的内部治理架构。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精简机构,权责一致、协同高效等原则,根据有关政策要求和市场发展需求,摒除内设机构之间的职责交叉和工作中相互推诿的现象,及时优化调整高校内部治理架构。通过调整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理顺工作职责,构建符合现代高校运行实际的职责明确、结构合理、高效运行的学校治理架构,不断提升学校机构执行力,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推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建立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总遵循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等议事机构的权力和职责,以权力的有效运用和相互制约来推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不断优化完善。从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以章程为遵循通过“立、改、废、释”不断促进学校规章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为学校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支撑、服务和保障作用。

(四)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选好人用好人事关学校事业整体发展。要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政治生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把群众公认、实绩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高素质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坚持好干部标准,以政治标准为首要条件,以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基本要求,以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客观识别干部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并进行合理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同时坚持干部选拔政策的连续性,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针对干部的特点和优势安排工作岗位,发挥干部的最大作用,共同营造奋发有为的干事创业氛围。

(五)注重干部全方位本领的培养。要号召党员干部强化理论学习,坚持党性修养,践行党的宗旨。要注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全方位培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人,培养什么人”的要求增强干部的全方位本领。要注重培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不断历练干部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促进干部强化制度意识,依规办事,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和严格执行制度的模范;强化抓落实意识,确保学校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六)健全科学有效的具有鲜明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治理能力为重大任务,把制度执行力、处置应突能力、抓落实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全过程分类考核知事识人体系,规范过程考核和服务对象评价考核。在考核指标评价中,把干部互评、部门测评、服务对象满意度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不断优化完善。要不断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强化对考核情况的分析与运用,把其作为干部能上能下、交流调整的重要依据,真正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切实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猜你喜欢
效能干部制度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某些单位的制度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