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训练的研究

2021-11-24 04:42赵雨婷吉林体育学院
灌篮 2021年17期
关键词:实验组运动员动作

赵雨婷 吉林体育学院

在田径项目中,跳高向来是备受关注的比赛项目之一,其技术复杂度也在田径运动中名列前茅。不仅是因为跳高项目备受运动者酷爱,更因为其技术难度高的特点。跳高运动中助跑与起跳是技术的关键技术,助跑与起跳的衔接又是跳高技术的难点,因此衔接技术的训练是影响跳高运动员成绩的重要环节。本文为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梳理了衔接技术对运动员技术完整性的跳高成绩的影响,以便为更好的训练跳高这一项目提供了参考,为基层教练员选材提供详实的指标。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如今我国跳高运动人才稀少,成绩相对较差,跳高运动中起跳是关键技术环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跳高技术的难点就是助跑与起跳衔接,因此衔接技术的训练是影响跳高运动员成绩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实验法,对两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训练方式,希望找到更加适合助跑起跳衔接技术的训练方式,改善训练效果,快速提升跳高运动员竞技比赛成绩的效果。

(二)研究意义

本文为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梳理了衔接技术对运动员技术完整性的跳高成绩的影响,以便为更好的训练跳高这一项目提供了参考,为基层教练员选材提供详实的指标。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高校体育系田径队作为实验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查阅各类期刊、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收集整理大量相关资料。同时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平台,检索了“跳高运动”“助跑技术”“起跳技术”“助跑起跳衔接技术”等关键词,收集到大量文献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顺利推进铺垫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

根据走访相关田径运动专家取得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训练理论支撑。

3.实验法

本研究以某高校体育系田径队作为实验对象,研究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训练效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测

依据运动员身体形态与素质和各项测试结果进行了平均分组,每组8人。分组后每组运动员的基本信息,实验组身高178.2±5.1厘米,体重67.3±7.2千克,立定跳远2.81±0.12米,100米成绩12.53±0.53秒,30米弯道成绩3.78±0.12秒。对照组身高178.3±5.2厘米,体重68.0±8.1千克,立定跳远2.83± 0.11米,100米成绩12.46±0.51秒,30米弯道成绩3.79±0.13秒。两组学生的基本情况较为接近,身高和体重并无明显差异,立定跳远、100米成绩以及30米弯道成绩较为接近,(P>0.05)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符合实验分组的实际要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取本校田径训练队的常规训练科目,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训练,训练内容如下:

1.原地倒肩练习

练习方法:运动员以背对垫子的方式,双腿分开,双手放于胸前。准备向后倾倒时手臂随机向上摆动,同时将身体重心向后倾斜。向后倾倒时,始终保持挺胸抬头的状态,当后脑即将触碰到垫子时,运动员瞬间低头,以身后肩颈触碰垫子。顺势用右手掌心支撑身体与垫子成80度以上夹角。完成原地倒肩动作后保持3秒钟的静止状态,进而感受挺髋的技术动作要领,并同时检查自己手臂的位置是否正确。

练习目的:训练运动员在倒地瞬间的手臂动作衔接能力,令运动员产生主动挺髋的动作意识,全面掌握过杆后落地时的技术要领。

2.原地起跳着垫练习

练习方法:运动员与垫子拉开距离后,双脚跨立,身体向斜上方跃起,手臂随身体瞬间上摆。在跳跃之后,保持挺胸抬头的姿势,右侧手臂与身体保持80度以上夹角。这一过程中,掌心始终朝上,左侧手臂可置于胸前,在过杆高度上保持挂膝和挺髋的动作姿态,并维持弓形身姿。

训练目的:让运动员充分的感受到过杆时的腾空感,并真正掌握过杆后的落地技术动作,以及手臂位置的控制效果。

3.垫高起跳着垫练习

练习方法:运动员跨立在垫高处之上,在垫高处下方近处摆放垫子。运动员身体跃起向后倾倒,特空后挺胸抬头,右臂与身体保持80度以上夹角,右手掌心朝上,左手置于胸口处,身体姿态保持弓形[12]。重心下落接近垫面时收腹低头,仍然以背部接触垫面。

练习要求:腾空后动作需保持挺胸抬头及挺髋的身体姿态标准度,尤其需要控制手臂的位置。落地时肩背部触及垫面,收腹低头,且需要由小腿带动大腿上抬,整个动作中保持身体稳定性,并控制好速度与高度。

练习目的:通过垫高起跳高度,让学生更为明显的感受到身体腾空后的高度落差,进而掌握滞空时间的肢体感受。尤其对于身体姿态的控制,更利于运动员判断所处高度,以及落点的距离,并消除少数运动员对于落地时的恐惧心理。

4.原地起跳过杆练习

练习方法:将横杆置于运动员常规训练高度,运动员在背对横杆的情况下,以双脚跨立的姿态屈膝半蹲,起跳前双手配合蹬地动作向上纵跃,并控制向上发力的动作技术,收腹的同时用小腿带动大腿上抬,保持身体协调性,以背部先着垫。

练习目的:提高运动员的过杆技术,充分的掌握过杆时间控制能力,以及身体依次过杆时的姿态控制能力,帮助运动员掌握正确的过杆动作。

5.弧线助跑起跳躺上高垫

练习方法:将垫子叠加到1米以上高度,引导运动员完成6次弧线助跑,掌握过杆时的助跑速度控制,及起跳身体姿态的高度控制。

练习目的:增强运动员在助跑起跳过程中的“垂直”向上的驱动力控制,充分感受腾空技术动作的要领,体会过杆瞬间的滞空效果。

6.助跑起跳摸高

练习方法:以篮筐作为起跳点丈量步点,量好后根据步点进行助跑与起跳摸篮筐训练。

练习目的:提高弧线助跑能力,强化助跑与起跳的衔接连贯性,强化“垂直”腾起的能力。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两组学生跳高成绩对比结果

通过为期12周的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训练,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的跳高成绩拉开一定差距。对照组技术考核平均分数为80.27±5.13,而实验组达到了85.63±7.21,两组学生的技术评分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学生的平均达标成绩为1.51±0.13米,实验组学生的平均达标成绩为1.59±0.09米,两组学生的最终跳高平均成绩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经过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训练,在跳高成绩上明显提高,发挥出了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优势,在比赛中更有可能发挥出最佳状态,进而获得高分。

2.两组学生助跑速度对比结果

助跑速度是评估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当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较为成熟时,对起跳高度更为自信,对滞空高度的控制能力更强,能够在腾空瞬间保持稳定的身体状态,则助跑速度也会略高。反之,如果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较差,滞空高度并不自信,或者腾空后的身体控制并不理想,实际上也并不敢全力助跑,否则很容易在腾空后失去重心,触碰横杆。那么对比两组学生的助跑速度,不仅是对于学生加速助跑能力的评估,更加是从助跑速度上去判断学生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运动员跳高技术水平。两组学生助跑速度对比结果,对照组后四步速度6.28±0.23m/s,倒二步5.84±0.05m/s,倒一步6.67±0.07m/s。实验组后四步速度5.86±0.37m/s,倒二步5.82±0.06m/s,倒一步5.93±0.08m/s。两组学生在倒二步时的平均速度并无明显差距,但是后四步和倒一步的平均速度出现了显著差异。组间数据的对比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助跑角速度能力更强,下肢力量强于对照组。也充分的证明了前期训练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助跑能力和速度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是跳高成绩较高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助跑衔接起跳技术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

通过助跑衔接起跳技术的实验训练后,实验组运动员的成绩提高明显,且优于对照组。

2.助跑衔接起跳技术训练有助于改善跳高技术

助跑速度更快、初始速度更高、身体重心与过杆高度的身体姿态控制能力更强,体现出助跑起跳衔接技术训练的优势。

(二)建议

1.扩大助跑衔接起跳技术训练比例

由于助跑衔接起跳技术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建议针对跳高运动员扩大助跑衔接起跳技术训练比例,进而增强训练效果,稳步提升跳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2.补充助跑衔接起跳技术训练内容

建议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原地倒肩练习、原地起跳着垫练习、垫高起跳着垫练习、原地起跳过杆练习、弧线助跑起跳向上提膝、弧线助跑起跳躺上高垫、弧线助跑、助跑起跳摸高等训练内容,进而有效提升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衔接起跳技术能力。

猜你喜欢
实验组运动员动作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下一个动作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运动员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