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经济学

2021-11-24 16:59曹繁张小樱
中国德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折纸课间赞美

曹繁 张小樱

我们常说,不在真空里谈教育,那么真实的教育便是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把生活当教材,把世界当教室,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会立足、并自力更生。

班级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最终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内在品格的塑造,实现完整的人的发展。“代币制”作为低年段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一种手段,能够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规则意识的内化。因此,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學推出了校园货币——好奇币,意在为各班级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提供资源支撑。

伴随着好奇币的诞生和推广,好奇银行、好奇商店也相继成立。孩子们对好奇币的热情远超我们的想象,于是班级教师围绕好奇币展开讨论,希望借着好奇币,以项目式的方式推进:在教室构建一个健全的、能够自行运转的“金融体系”,还原真实的社会经济生活,把教室里的孩子变成一群与同伴同呼吸共命运的小公民,让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既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又有亲密的情感联系,以此来驱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发展,进而牵引整个班级的发展。

一、情感账户——学会欣赏他人

赞美是扭转局面的最好良药。为了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赞美别人,我们在班级建立了情感账户,希望用赞美和欣赏改善整间教室的生态,而情感账户的物化形态就是赞美瓶。教室里,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透明的、小小的玻璃瓶——赞美瓶。赞美瓶里时不时地会有五颜六色的小纸条被悄悄放进去,那是其他孩子对赞美瓶小主人的欣赏和赞美。比如,每当孩子们看到同伴身上有闪光点,如回答问题或者帮助了自己,他便可以写小纸条给这名同伴,表达赞美或感谢,而这张小纸条,也被称为“微信”。

低年段孩子更多地关注自我感受,缺乏赞美同伴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结合学校的“礼序计划”,我们将赞美分为“学习、礼仪、秩序、交往”四个维度并形成“赞美支架”,把它们张贴到孩子们目之所及的地方,让赞美变得简单化、可视化。

情感账户开启之初,赞美“微信”更多地由老师写给孩子们,慢慢地,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孩子们也慢慢养成了用“微信”表达赞美的习惯,现在经常会在班里听到孩子们说,“我要给他写一封表扬信”。

渐渐地,孩子们的赞美瓶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微信,有感谢的、赞美的、鼓励的,孩子们也慢慢养成了早晨一到教室就第一时间去看看自己的瓶子里有没有新“微信”的习惯。

老师们有时忙于“大局”,不能敏锐地捕捉教室里的美好瞬间,但是自从有了赞美瓶和“微信”,孩子们每天都在发现着、期盼着同伴身上的美好瞬间!而这些赞美“微信”,其实就是一种储存行为。孩子们每得到两条赞美,就可以兑换5元好奇币,这时,赞美就转化为孩子们的财富积累,所以,孩子们每做出一种美好的行为,都是在给自己的情感账户存款。财富逐渐增长,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塑造也更进了一步。

二、岗位设置——培养责任意识

只是在情感账户里存储美好的行为,还谈不上真正的经济,为了让教室的经济生活更加真实,我们为每一名“劳动者”发放“工资”。我们班共有17位班干部和9位小组长,包括护花使者、书包大使、路队大使等等。孩子们每工作一周,便能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工资实行一周一结,一岗一结,如果一名学生是小组长同时又兼任数学课代表,那么他每周将会拿到双份工资,多劳多得。当然,这些岗位的薪水也是有等级的,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和绩效奖金,如果学生能够尽职尽责为班级服务并受到同学们的好评,那么他将得到最高等级工资10元;如果他工作不认真,那么本周绩效工资将会被扣掉。校长经常跟我们老师说,你们对孩子有多好,学校就对你有多好。在这里我们也借用校长的话说给孩子们:你对“教室”有多好,“教室”对你就有多好!“教室”需要你,而你的付出值得尊重!

小蘑菇同学是我们班的阅读大使,但后来我们发现选他是个错误,他刚开始还能去摆放一下书本,后来就放飞自我,忘记了工作职责!自从实行工资制度,他连续两周因为没工作而没拿到工资,如果到第三周再拿不到工资,他的职位就会换人了,所以第三周,小蘑菇同学默默地把书摆放好,还第一时间看书去了!

工资、工作都是外在的形式,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强化孩子内心的秩序感、价值感和责任感,借着这张好奇币,让孩子们具身体验获得与剥夺所带来的幸福与烦恼,真正地学会担当和付出,在真实情境中实现道德认知。

三、兴趣班——学会处理矛盾

好奇币的自由流通带来了频繁的“经济往来”,经济往来之下产生了较多的经济纠纷,而经济纠纷则又产生了“高品质矛盾”,就这样,孩子们交往的生态改善了,交往问题的质量提高了,孩子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习得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也更加深刻。

大课间,孩子们的吵闹声让学校一片沸腾,当你用教育者的听觉来辨别时,你会听到在这喧闹声里,有呼朋引伴的高声呼喊,有正常交往的低声交谈,这里,藏着很多儿童行为的秘密。我们想要改变儿童,必须先走近儿童去破解儿童交往的密码。低年段孩子许多行为习惯的问题在课间自由交往时才能显露出来,因此,我们开始改善孩子们大课间的交往生态,以期在不干扰孩子们自由交往的情况下内化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发展。

我们鼓励孩子们利用自身特长在教室里开办“兴趣班”。慧慧同学喜欢折纸,所以她开办了折纸培训班,班上的小女孩们跟着小老师学习折纸,他们会每月付给小老师5元好奇币作为学费。统一招生那天,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后教室里就有了各种兴趣班:数独、折纸、书法、五子棋,还有教授体前屈和仰卧起坐的兴趣班。就这样,孩子们从刚进班时男孩子分帮派打闹、女孩子搞小团体活动的交往生态,转变成了师徒结对式、兴趣引导式的、良性的、高品质的交往。

吉泽小朋友是教授围棋的,他只招收了一个徒弟,这位小老师每天都带着他徒弟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有好几天我们在教室里都找不到他,后来我们发现,他把培训地点选在学校最古香古色的景观台,那里少有人去,风景清雅,实在是下棋的绝妙之地。教授折纸的慧慧,招收的徒弟最多,每周一、三、五的大课间,女孩子们都会围着小师父一起学习折纸……这样一来,教室里每到大课间磕碰、打闹的现象逐渐减少了,学校为各教室配备的体育器材也利用了起来,既盘活了资源,又在没有干预孩子自由玩耍的情况下改善了教室里的交往生态。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原来他们只是同学和玩伴,现在他们变成了师徒和志同道合的玩伴,关系更近了一层,矛盾自然也就减少了很多。不仅如此,小师父们通过传授技艺有了收入,而小徒弟们也懂得了要努力获得好奇币用来投资自己,以及获得更多交友机会。

当然,培训班市场的火爆一定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拖欠学费,或者师父收取学费却不履行教学义务。这时,老师们解决的问题就从追逐打闹的纠纷转化为民间的“经济”纠纷,有了更大的挑战。

我们常说,不在真空里谈教育,那么真实的教育便是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把生活当教材,把世界当教室,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会立足、并自力更生。

四、存储与兑换——强化良好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曾尝试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解释学习动机的产生原因,其中,正强化和负强化成为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中心。在获得好奇币并拥有支配权的正强化下,孩子们具身体验着获得与支配的内隐价值。“花钱”也成为了得到好奇币之后的又一正强化,而“没钱花”和“看别人花钱”则成为一种负强化,不断地刺激着孩子们向良好行为表现和道德人格的更高层次迈进。

教室里好奇银行分行成立之后,班级商店也开门营业。商店里的商品是孩子和家长们自发捐献的。当然,学校的好奇农场也成为了我们的重要货源,孩子们在班级菜园“拾趣园”里耕耘,到了收获之际,采摘蔬菜放进商店售卖,然后再用好奇币交换,将劳动成果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成长和收获的喜悦。

为了不让孩子们的追求止步于物质奖励,我们在教室里设置了更多的精神奖励,如班主任体验券(20元)、校长先生券(30元)、邀请好朋友到访券(10元)、免作业券(10元)等。另外,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财商素养,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将班级部分座位开发出来,孩子们可用好奇币进行认购并转租赚取差价。

现在的教室,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经济体,孩子们乐于赚钱却不唯利是图,他们喜欢花钱却不铺张浪费,在赚钱花钱的背后,是他们对礼序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透过好奇币,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对自身成长的追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曹繁,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张小樱,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折纸课间赞美
远离否定式赞美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折纸鹦鹉
折纸
折纸图形
折纸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为自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