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11-24 23:26杜宝祥林靖汪国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东北地区产教融合

杜宝祥 林靖 汪国强

摘    要: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特别是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重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深度融合,实现产教研一体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基于此,文章在深入分析东北地区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如何构建东北地区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举措。

关键词:东北地区;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11-02

产教融合是指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了发展而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合作活动、关系和机制,可以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寻找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赢模式。企业属于产业系统,需要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企业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是以效率优先为原则,对人才的需求倾向于直接获取人才,或者短期培训后就能获得人才,对于公共物品属性人才培养的投入不是很热情。高校培养人才是以育人为目标,不会单独为一个企业或一些企业培养人才。如何能在合作中找到利益共同点,是解决校企合作的关键[2]。

东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能力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占比近9%[3],与之相对应的校企合作的企业相对匮乏。东北地区的重点企业是重工业、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企业,新兴的电子信息、通信、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高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都是紧跟时代发展,电子信息等热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较多,但本地所能提供的实习和就业岗位不多,大多数东北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都选择了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或者广州、深圳等地。近几年,东北地区的工业正在进行转型,以黑龙江省为例,随着黑龙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的设立以及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的建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黑龙江自贸区哈尔滨片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来哈落户,这些企业发展需要人才,黑龙江本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但由于目前学生缺乏对这些企业的了解,加之对东北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想要留在本地工作的毕业生很少。大量的人才外流对东北经济的振兴是不利的,长期来看对高校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一、东北地区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

目前,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特别是大多数高校都在进行专业工程认证,而工程认证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严格要求。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企业也渐渐地重视校企合作,但是东北地区的一些企业由于能够提供的工资不高,所以在人才招聘方面不具备优势。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以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增加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的可能性。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校企之间的利益不协调。首先,高校与企业在实习时间长度上存在分歧。高校希望学生实习时间控制在两周到一个月之间,这样既达到了实践锻炼的目的又不延误理论课程的学习。企业则希望学生实习时间可以超过4个月,因为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需要专门的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然后学生才能帮助企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时间太短既不能解决企业的用工需求,还会让企业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和企业在实习时间选择上有时也不一致。高校希望在固定学期的固定时间按照教学计划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企业则希望实习时间更加灵活一些,能够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来调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时间。另外和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不同,东北地区具有规模的企业比较少,接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学生人数有一定限制,无法完成高校的培養方案要求。

二、构建东北地区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举措

(一)政府主导的产业学院建设

在高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建立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应该起主导作用。首先,需要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有关产教融合实施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还可以给高校和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对开展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等。其次,校企合作办公室还可以起到为高校和企业搭建桥梁的作用。形成一定合作规模后,可以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高校和企业参与的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可以形成企业和高校的联合体,有效解决紧缺人才培养难、招工难的问题。

(二)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首先,在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企业要深度参与。高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邀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后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企业专家共同审核培养方案。其次,在执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向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针对不足改进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合作中高校还需要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来校开设实践课程。在本科毕业论文导师中,企业工程师要占有相当比例。企业与高校合作对一些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改革授课知识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改革过程中可以推进校企分段培养人才的模式,把一些实践课程模块化,通过产业学院组织优质企业分别承担一些模块的课程。学生在企业修读的学分与在校修读的学分一样有效。学生对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在不同学期修读,每个学期产业学院和企业确定好参加模块选修课程的人数,由产业学院将名额下发到相关高校。开学初,学生在选修校内课程的同时也选修企业的模块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既不耽误企业的生产经营又能够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校企共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践技能

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需要培养一批科研能力强、具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成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把自己的成果在企业转化,在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科研产出。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可以使自己紧跟行业发展,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在人才培养中能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毕业生对于企业的适应度也会不断加强。随着校企融合的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四)校企共同建立创新实验室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创建创新实验室。实验室中有专职的指导教师。创新实验室每年在新生中选拔优秀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加入实验室。企业根据需求定期发布一些课题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创新实验室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还可以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五)校企共同创建定向培养班

高校需要深度调研近些年学生的就业去向,对于每年接收本校学生较多的企业,可以尝试联合创建定向培养班。高校培养人才不仅为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还兼顾为国家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重任。由于东北地区具有规模的企业不多,所以每年接收的人才有限。一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可以尝试与省外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共同创建定向培养班。高校和企业可以在课程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六)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高校与企业可以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成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第一年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后两年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每一名研究生配备两名导师(高校和企业各一名)。论文课题结合企业需求,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每年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选拔优秀的本科生参与课题,这些优秀的本科生是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生源。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近些年发展放缓,振兴东北首先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這离不开高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状,给出了构建东北地区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方法。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深度融入地方,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EB/OL].(2017-12-19)[2021-03-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鲍方印,窦鹏,武杰,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1):87.

[3]贺玉廷,韦唯.东北三省普通高等教育水平分析[J].统计与咨询,2019(1):26.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东北地区产教融合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