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构

2021-11-24 23:04王乐乐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11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王乐乐

摘    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要求。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价值观,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为了补足大学生的精神之“钙”,需要增强红色文化本质提炼,打造校园文化新体系;注重红色文化网站建设,打造文化育人新空间;开设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打造第二课堂新模式。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38-04

紅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红色”,“红色”二字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情结,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其蕴藏着丰厚的精神内涵与独具特色的传承价值。经过历史岁月积淀的红色文化,蕴含的“人、物、事、魂”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对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红色文化是红色精神、红色基因和红色物质的总称。为实现国家独立而英勇奋斗的“人”、承载着仁人志士先进精神的“物”、为实现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斗的“事”、激励着先进人物投身革命斗争的“魂”,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多元内涵。今天,多元化思潮和自由、民主的新思维不断冲击着大学生“一元”理想信念,撼动着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经过战火淬炼的红色文化,其蕴含的精神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

(一)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资源

经过战火淬炼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的激励、浇灌之下,用自己的生命谱写而成的一部又一部的史诗。因此,它必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历史使命和崇高道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着优质资源和丰富素材。从物质层面看,各种历史文化遗址、名人旧居等,是大学生学习参观的重要场地,是独具特色的物质形态的教育资源;从精神层面看,彰显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延安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独特的传承价值,是独具特色的精神形态的教育资源;从制度层面看,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优良作风等,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自身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独具特色的制度形态的教育资源。因此,独具中国特色的物态、形态、质态的红色文化是值得每一位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和现实素材。

(二)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崇高价值观

在革命战争年代,多少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下始终忠贞不渝;多少革命先烈为实现人民解放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始终坚定不移。深究其原因,是他们具有极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祖国和人民具有深厚的情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官员腐败案件此起彼伏,一些领导干部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发生位移,慢慢丧失党性原则。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红色文化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学习革命烈士牺牲自我、献身革命的精神;学习革命前辈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仁人志士心怀家国、情系天下的精神等。正所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以承载着“红色基因”的人物、事件和精神为素材、为标本、为榜样,充分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从而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染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三)红色文化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帮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分析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立德”和“树人”是互为前提又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条件,只有重视大学生的“立德”才能完成“树人”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立德”和“树人”又相对应而存在,立树人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1]因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决定的。红色文化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的力量既可以提升立德树人的高度,也可以挖掘立德树人的深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是正能量的化身,看得见的标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抢占大学生的思想高地,提升立德树人的高度。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以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为题材,传承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从而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深入挖掘立德树人的深度。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其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规范其行为方式具有关键性作用,是培养时代新人、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性一环。但从当前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看,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红色文化的传播教育欠缺内在精神实质的挖掘

目前,学界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也有部分学者已经开始研究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学界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时间范围是革命战争年代,内容是物质、精神和制度的统一体。因此,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传承价值,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2]。“00后”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和后备人才,其价值观直接反映着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关系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因此,高校必须立体化、系统化和全面性地传播红色文化,从而让“00后”大学生得到红色文化的充分滋養。目前,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红色文化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崭新载体。但是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许多高校在传播红色文化时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用一些图片、文字等符号描绘一些历史事件,没有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和学习,最终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难以真正理解。即使有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内容十分好奇,但由于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的教育而无法实现有效学习。同时,大学生本身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对红色文化的教育诉求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往往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诉求因人而异地传播教育,这容易导致大学生因难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而造成学习兴趣点不高、实效性不强,最终难以完成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红色文化的传播教育遭受网络多元思潮的冲击

目前,大学生生活在爆炸式的信息传播范式和裂变式的信息增长模式的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在网络世界狂轰滥炸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不断遭受各种冲击。网络时代的双向互动和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打破了过去的话语霸权,撼动着官方文化的主导地位。网络世界已经不再是官方文化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法治建设的不完善,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充斥着网络世界,其中一些低俗、庸俗的文化在网络世界中游离,玷污着网络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使得娱乐、另类、时尚、消遣成为网络世界的主题,而极具传承价值的红色文化却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境地。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是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典型素材。然而,许多网红、博主为了博得公众眼球,赚取流量,不惜恶搞英雄人物、歪曲历史事实,不仅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的崇高价值,而且严重削弱了红色文化的积极意义。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西方国家为了达到文化霸权的目的,企图利用网络载体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此来削弱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文化的裹挟之下,大肆宣传所谓的“人权观”“平等观”“自由观”,宣传“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官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如此,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教育受到了多重冲击,致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信任度不够、信念感不强,从而导致红色文化的精神难以真正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红色文化的传播教育缺乏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存在着教学内容片面和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纵观高校思政课传播红色文化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首先,高校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多数只是在思政课中穿插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图片、视频等,只是单纯地依靠课本讲解红色文化的有关内容,致使学生对其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浅层次。其次,高校虽然经常开展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讲座,但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听讲,致使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当然,目前也有一些高校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英雄纪念地,参观革命遗址,但普遍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高校没有切实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融入到实践育人的活动中。因此,为了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必须开展有质量的实践育人活动,使红色文化正向引导功效发挥到最大。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构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和坚守高校办学初心的重要方式。释放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辟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实践路径,从而打造文化传播新体系、新空间、新模式。

(一)增强红色文化本质提炼,打造校园文化新体系

加强红色文化的本质提炼,是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是新中国的文化底色,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时期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以“人、物、事、魂”等特殊文化载体构建而成。

以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载体,为校园文化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红色文化诞生、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指导之下,红色文化才体现出其科学性。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革命理论的本土化,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善于运用科学真理指导现实实践,又总结现实实践的经验进一步丰富科学真理,实现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与现实实践的高度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基础,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先进作用,可以在坚守正确理论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明确其自身的崇高使命,可以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以红色文化的革命性和人民性为载体,为校园文化实践践行提供精神基础。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革命史,是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史,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史[3]。从根本上讲,红色文化是在为中国人民谋独立、谋富强和谋幸福的过程中创造的,是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归根到底也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因此,人民群众既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红色文化的受益者。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红色文化,更不用说有如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文化的革命性肃清校园文化中的污泥浊水,用红色文化的人民性重塑校园文化的使命追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空气清新、文化宜人的校园环境。

以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为契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资源。红色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至今为止,红色文化的“人”依然是大学生学习的光辉典范;红色文化的“物”依然是大学生参观学习的革命圣地;红色文化的“事”依然是思政课教师口中的历史素材;红色文化的“魂”依然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因此,在讲述红色文化先进性的过程中,把其蕴含的“人、物、事、魂”融入校园文化中,在论述红色文化时代性的过程中,把其蕴含的精髓植入到校园文化中,以达到缅怀革命先烈、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目的。

(二)注重红色文化网站建设,打造文化育人新空间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媒介手段,“思想在微博、感情在微信”是对其生活学习的最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4]具有独特传承价值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道德情操、革命精神、政治信仰和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以精神基因存在的支撑国家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注重红色文化网站的建设,打造文化育人新空间。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能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工作的专业化团队。应对全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道德情怀深、专业知识强的团队至关重要,这既是应对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的有效措施,也是深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备步骤。从大学生关注度和兴趣度极高的日常媒介手段入手,建立专门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成立专业的新媒体宣传团队,从而拓宽红色文化的宣传渠道,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思政课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从贴近大学生实际入手,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水平,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从而切实提高思政课的“上座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打造红色网络文化精品。创新红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新时代提高信息传播效果的必要方式,也是提高大学生对其认同感和实践力的关键。创新红色文化的内容,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相结合,进行“二次元”转化,采用微视频、微电影的形式对红色文化进行重新编码,运用大学生的网络语言进行重组,从而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完善红色网站建设的各项制度,建设天朗气清的网络新空间。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必然导致各种信息在网络世界中流窜。因此,红色网站在建设过程中必然容易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必须加强红色网站的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理人的目的。

(三)开设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打造第二课堂新模式

实践活动是思政课的“第二課堂”,将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育人的活动中,是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挥红色文化正向引导作用的必然选择,是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渠道。

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文化活动。许多高校历史悠久,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深入挖掘本校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倡导每一位大学生认真学习他们可歌可泣的精神,用他们的精神感染、激励当代大学生。同时,高校应该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以此厚植“0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实践活动。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每一块土地上都承载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本土红色文化对本土人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代入感,以本土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宣传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信念感,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因此,高校应该认真研究本土的红色文化,利用红色资源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体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5]定时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历史纪念馆,使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们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斗的过程,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红色文化情景教育新模式。虚拟仿真技术就是将互联网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设特定的场景、人物,再现历史事件的过程,使大学生切身实地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切实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解除实地考察的经费、人员安全等问题,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学习模式的重要选择,也是大学思政课的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经过浴火淬炼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传承价值。因此,利用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大学生日常的兴趣点和关注点着手,利用新媒体技术润物无声地传播红色文化的“人、物、事、魂”等重要资源。在加强校园文化理论建设和注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度。唯有如此,才能完成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历史使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N].人民日报,2019-01-19(1).

[2]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N].光明日报,2019-09-20(5).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35.

[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5]徐京跃.习近平到韶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3-24(4).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