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正威先生透视生物学名师成长的必备要素

2021-11-25 16:01吴文清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2期
关键词:STS教育

[摘要] 朱正威先生在生物学教学、教材编写與课改培训等众多方面均颇有建树。通过对朱先生《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一书的阅读,透视生物学名师成长的几点必备要素,即纵论古今的人文修养,中西合璧的理论功底;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无问西东的学术风范;课程育人的至高境界,孜孜以求的自觉实践。

[关键词] 专业阅读;学科教学知识;STS教育;课例实践

朱正威先生的《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一书中绍了先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的一些经历和感悟:《不尽的缘分》谈他是如何走上生物教师岗位的,细数影响他专业成长的人和事;《为了学生的发展》反映了他的教育观,特别是科学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迎潮逐浪》反映了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学生物教育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寄语新教师》阐述了他甘为人梯,传帮带的一些动人事迹。读这本专著的过程也是一次思想洗礼的过程,朱先生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教育名家的优良风范和广阔视野,一个把自己一生完全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纵论古今的人文修养,中西合璧的理论功底

文如其人,朱先生的文章语言质朴,行文流畅,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很耐读,也很有启发性。他常年担任生物学核心期刊《生物学通报》的副主编,写文章和审文章都颇具大家风范。细细想来,先生定是爱书之人、饱学之士。这对从事科学教育的老师来说十分难能可贵。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更值得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学习。作为一位奋战在教育一线长达45年的老兵,他看问题、想问题都本能地从一线老师的视角出发,既善于捕捉亮点、指明方向,也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有志于专业成长的老师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朱先生的文章,一定会受益匪浅。当然,朱先生不止于一线教师的视角,在书中的《迎潮逐浪》这一部分,先生更向我们展示了他广阔的理论视野。他提倡洋为中用,国外科学教育界最新的理论热点,他都有所涉猎,并为本土化的应用实践寻求落地之根。一些发达国家时兴的科学课程特色,如“一纲多本”“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等,经他的介绍,逐步进入国内教师的视野之中。可以说,先生的这种高位引领对教书匠们来说是上佳的专业指导。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先生的躬身垂范给我们以启示:新时代的生物教育人,既要筑牢中华文化根基,也要夯实教育理论功底,心中有天地方能脚下有乾坤。如何成就先生的这种学术造诣呢?首要的一点在于专业阅读,通过专业阅读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读哪些领域的书籍呢?首先应该读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最新的课标修订动态,并不断检视自身教学行为与课标要求的一致性。此外,生物学科的核心期刊、学科教学专家的教学专著等都应该置于我们的案上。只要善于学习,我们一定能从同行和专家那里获得很多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此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我们要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实践新型的教学样态,而这又离不开涉猎STEM教育、深度学习理论、大概念教学与大单元设计、学习科学等前沿理论。总之,基于广阔的学术视野能使我们对教育教学问题富有洞见,而不是疏于价值判断,人云亦云。

二、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无问西东的学术风范

朱先生身上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优秀品质,那就是投身教育事业、坚守三尺讲台、一生淡泊名利、关爱晚辈后生。先生的一生治学严谨,无论是求学阶段,还是踏上工作岗位以后,他对学术的钻研以及课程建设的躬身实践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这又是相得益彰的。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功底,也造就了他精深的学科教学知识。朱先生能成为一代教育大家与他自己的个人禀赋密不可分,更与他勇挑重担、追求卓越的学术风范密不可分。这个过程先生虽然没有在书中详细阐述,但定然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历程。“有信仰的人千方百计,没有信仰的人千难万难”,先生就是一位抱有“教好书、育好人”坚定信仰的人,拥有此信仰的老师定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事实证明,有信仰的朱先生不但教书是一把好手,北师附中10年校长的履历也佐证了他也是教育管理的一把好手,而退居二线后在人教社主持编写新版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更证明了他还是课程建设的一把好手。他的学科教学知识很好地体现在其主编的10册中学生物学教材中,而由他开创的“人与生物圈”课程理念和STS教育思想,也正在影响着使用教材的万千生物学教师和学生们,而且必将继续影响下去。

朱先生言出即行,这种务实不怠的治学精神给我们以指引:生物学教师要铸就勤于更新自身学科教学知识的精神底色。作为新时代的生物学教师,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科教学知识呢?首先,要领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科育人的总体目标,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国家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总要求和总目标上;其次,要加强学习,站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明晰课程目标统领下的课程组织、内容和实施的具体要求,并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科素养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寻求学科素养的落实之径;再次,要立足课堂,躬身实践,设计课堂时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接受能力,又兼顾学生的未来发展,以现实的问题情境为先导,以学生的认知逻辑为线索,设计好基于学科的深度学习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做到精心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手段以及媒体,激发学生主动学、深度学,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化知识为素养,从理解生命中习得人生智慧。

三、课程育人的至高境界,孜孜以求的自觉实践

没有国家层面的教师行业标准,那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乃至工作待遇,就将是一个奢望。诚然,教师地位的提高涉及方方面面,诸如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引领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型等,必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而这个过程也有赖于教师个人层面的锐意进取,其路径就在于自觉依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实施课程,摈弃传统的就知识教知识的“非专业”教学行为,做一个“目中有人”的教师。显然,这对生物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围绕课标愿景研究教学转型之路,提升教学品味,既是推进课改的现实之需,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化地位的必由之路。那么,朱先生的实践探索又给了我们以怎样的启示呢?先生在书中有关课程实施提出了很多建议,并与当前我国生物学课程提出的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他主编的人教版中学生物学教材深受师生们的欢迎,教材内容频现划时代的思想光芒,特别是STS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概括来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并高度关注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步形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态度、意愿与能力。

先生的STS教育思想凸显了兴趣为先导、学习者为立场的理念,在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一线教师融合STS教育理念,应努力在以下方面探索:结合一些课例,开发具有STS背景意义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尽可能组织一些社会科学议题,引导学生分析质疑讨论,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生的科学探究引向工程学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为使教育实践更具操作性,日常教学中可开展以课例实践为依托的小课题研究,在教育现场的亲历审视中寻找问题,确立研究的主题和路径,在课例实践推进过程中积累研究性资料(包括案例、设计和教后反思等),并不断加以提炼,形成基于课例实践的学术成果。总之,我们要在教学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以期在教好书育好人的同时,实现专业成长。

吴文清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初级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STS教育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STS教育
STS教育视野下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STS教育视野下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STS教育视野下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STS教育视野下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对高中物理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探讨把
STS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STS教育理念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效益的研究
物理课程教育与STS教育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