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初中心理活动课中的运用

2021-11-26 22:23徐秋红
魅力中国 2021年22期
关键词:活动课情绪心理健康

徐秋红

(厦门市同安实验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活动课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团体活动课方式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达到让学生释放压力、宣泄负面情绪、增加自我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目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压力,情感和人际关系上的紧张,人生价值观的转型等问题的压制下变得胆怯,沉默寡言,无法委婉地表达内心想法。他们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喜欢自我表现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传统的教学形式无法改变这些情况时,是否有其他教学形式可以改变现状?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安静、深邃的特点,能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觉察和与自我联结,进行自我表达。那么,表达性艺术治疗是否也适用于团体辅导?其如何在初中心理活动课中开展,是笔者关注的问题。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概念

台湾著名心理咨询专家赖念华(2001)指出,人类与生具有艺术创作的能力,艺术作品可以表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透过情绪的内在经验将有助于带动认知和行为层次的改变。

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是借助游戏、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沙盘、戏剧等艺术媒介,让人们通过言语和非语言的表达和艺术创作体验来表达个体内心的情绪、感受和经验,发掘个体的问题和潜能,帮助来访者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重新接纳和整合外部刺激,达到表达交流、心理宣泄、心理治疗的效果,帮助来访者实现身心平衡。

三、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一)自我同一性混乱

埃里克森认为,孩子在12-18 岁的时候,主要的培养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12-15 岁的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试图明确自己的独特性,会去了解自己的身心变化,思考在同伴交往中对于自己的群体定位等等问题。他们需要面向自我内心的深度探索,也需要他人针对性地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独立与依赖相矛盾

初中生的生理快速发展,促进了心理的成熟。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成人”意识,他们逐渐摆脱对他人的依赖,独立自主的要求逐渐显现。他们会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尽最大努力争取的独立地位和新权利,希望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但同时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主观欲望、成人感觉和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各个方面依然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初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独立和依赖矛盾的状态。

(三)同辈压力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成长阶段,内心细腻又敏感,十分在意周围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暂时不能正确接纳自己,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害怕出糗或者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害怕被同伴排斥或孤立。在同辈压力的影响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交流时,会认为自己被所有同学关注着,担心自己答错被教师批评,被同学嘲讽,经常想表达却不敢表达。

四、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优势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性。学生可以采取听、看、唱、跳等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突破了年龄、语言、认知范围和艺术能力的限制,让一些不善于沟通甚至是存在语言障碍的学生也可以很好地融入课堂。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强调在安全、自由的氛围下,让学生借助艺术作品表达内心。这种氛围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焦虑与抗拒从而呈现出真实的自我。因此,表达性艺术治疗非常适合于处理情绪困扰以及创伤体验,借助艺术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安全的途径来释放内心积攒的负面能量,用一种恰当合理的方式发泄愤怒和敌意等不良情绪。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创作过程本就是一个疗愈心灵过程。学生通过摆放沙盘、自由绘画、尽情跳舞、写作、表演等方式探索内心世界的过程就是重新理解和体验自己的过程,它本身具备疗愈的功能。

(四)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实施方便有效,对材料和操作条件要求不高。它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环境,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单独或集体进行。表达性艺术治疗以学生作为活动对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改变了以往课程中沉闷的气氛。

五、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初中心理活动课中的具体应用

心理健康教师要根据心理活动课的主题、课程时长、场地、人数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工具。例如:绘画、舞动、雕塑、剪贴、沙盘、心理剧等。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活动课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具体运用。

(一)暖身阶段

课程开始阶段,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情绪和心理准备,班级内还未形成互动、交流、分享的氛围。暖身活动能够消除学生的焦虑和防御,营造一种开放、轻松、接纳的氛围,同时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活动中来。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心理活动课首要阶段即为暖身,此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情绪接纳”。在课堂中,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做动态或静态的暖身。动态的暖身可以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舞动心灵”“情绪传递”等。而静态的暖身可以在课堂初始,渲染情绪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当下的感受。例如“音乐冥想”,教师播放轻缓的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身心认真地聆听,跟随教师的指导语展开想象,使学生渐渐安静下来,投入与课堂氛围中。

(二)体验阶段

“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主体部分。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营造舒心、放松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在轻柔缓慢的音乐声中,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活动课形式多样,单独或集体进行均可。

1.个别创作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心理活动课往往倾向于在暖身活动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的个人体验中,先不进行任何交流和分享,留给学生一段时间感受自己,等确认了这部分感受后再用艺术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在《按下冲动暂停键》这节课中,教师播放柔缓的轻音乐,学生跟着指导语进行想象,将自己想象的冲动小怪兽的形象用画笔在纸上呈现出来。如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无预期的情境中把难以捉摸的情绪体验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形式,从而实现表达的目的。

2.集体创作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心理活动课也可以采用集体创作的方式。集体创作能够激发团体动力,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得到同伴的支持与反馈,从而实现成长。集体创作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设置主题,也可以是无主题的。例如在“‘绘’聚一堂”活动中,教师并不提前设置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的方式现场创作。小组成员按顺时针的顺序在纸上轮流作画,每次只能添加一笔,不可中途抬笔。绘画的过程中不可涂掉其他人的画作,最终形成一幅有意义的作品。在这样的集体创作中,有赞许,有理解,有碰撞,每位成员都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三)分享阶段

表达性艺术治疗发挥作用的重要一步是后期对作品产生的联想、解释以及赋予作品的意义。如学生绘制完“冲动小怪兽”之后,教师让学生用几句话描绘一下它的特点,记录一下你们之间的情感、发生的故事或者是你想对它说的话。学生通过与自己绘制的“冲动小怪兽”进行对话,意识到负面情绪是如何影响到自己,提升情绪觉察的能力,看到自己从中发展出来的应对方法或策略,进一步摆脱冲动的情绪困境。在观察和感悟自己的作品、观察同伴的作品之后,学生在组内进行小组分享,说一说自己创作的想法,别人的作品对自己的启发等等。小组分享完,邀请部分同学将作品在全班范围分享。交流与讨论的环节中的师生互动也是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

(四)结束阶段

当学生的作品经过自己的自由联想、他人的解释之后,其本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看法,内心产生了变化,对自己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与重建。例如《我的生命之树》一课中,讨论环节有位学生说自己画的是一棵辣椒树,树上长了许多辣椒,树的周围寸草不生,树旁的小鸟也不断远离,没有人敢靠近。经过交流后,这位同学感受到了其他同学的关爱和认可,于是擦掉了一些的辣椒,决心改掉自己暴躁易怒的缺点,同时树上画下了两只正在唱歌的小鸟,让孤单的辣椒树也有了朋友的陪伴。由此通过对自己以往的认知进行反思,了解自己的认知模式,评估这种模式的利弊并尝试进行调整,达到认知成长的目的。

六、注意事项

(一)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的一种,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效果,但表达性艺术治疗本身缺乏实证,国内的专业培训也较为欠缺。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技巧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老师有更强的掌控和引导力,尤其是当学生的作品要被展示和分享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展示的目的和效果,还要兼顾到对学生的保护,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有更多的积累和操练。

(二)尊重学生的感受

虽然表达性艺术治疗是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更多的进行表达,但在过程中也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或在过程中感受到不适的阻抗现象,这需要老师对学生有更多的尊重。表达是手段、途径,为的是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更多,而不是为了表达的结果。学生的作品中投射出的潜意识信息是丰富多元的,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讲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而不是分析作品。因此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心理活动课要更注重学生的体验以及创造过程本身的疗愈效果。

综上所述,表达性艺术治疗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学生接受度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有广泛的运用空间。将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学生能在更加轻松、有趣、有效的氛围中完善人格、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活动课情绪心理健康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低年级的实践与探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