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儿童文学运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1-11-27 02:19
山西青年 2021年22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评价

吴 琼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儿童作品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滋润并助力其身心发展,但在我国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这种误区会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兴趣也随之减少,也就脱离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之初的宗旨。以上现象的出现,就需要在此后的儿童文学教学中,通过牢牢把握住儿童文学的价值,从重视儿童基础知识等角度对儿童文学教学进行转变,增强其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高[7]。

一、儿童文学作品的概念

我国法律规定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周岁,而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所以,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中国的古代中就有对儿童文学的记载,包括人们所熟知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从近代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曹文轩的《草房子》,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这些作品都贯穿到儿童在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中去。如果孩子是在文学的良好氛围中长大的,他可能会比其他孩子见多识广,他的情感一定是纯真美好的,他的本性一定是善的。

二、儿童文学作品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儿童文学的重要性提高,但发展缓慢

随着人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逐渐认识,2018年全国开始统一使用小学部编版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儿童文学在新版语文统一教材中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在一年级教材中,《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从众多儿童作品被引入到新版教材编写不难看出,儿童文学的作品正在被人们所重视并逐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除教材中的儿童文学外,绘本教学逐渐被我国某些小学引入,并成为学校的课程之一,语文教师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对绘本的研读和讲解让学生们掌握绘本所传递的知识或感悟。可见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采用儿童文学来对学生进行教学[4]。儿童文学虽然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普及相对来说较缓慢。语文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语文老师,但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信息不够发达,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相对来说较欠缺,因此,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的作用也随着地区的偏远而相对减弱。

(二)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减少

儿童文学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创造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2],因此,使儿童快乐的阅读开始成为儿童文学格外需要注重的方面。大部分语文教师不够了解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这样的现象出现导致儿童文学摆脱了它原有的价值,儿童文学突出性的特点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文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会失去活力。时间一长,小学生就会对儿童文学失去兴趣,失去了兴趣后,逐渐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三)以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儿童文学教学

语文教学是现阶段儿童文学的主要途径,因此与学校语文学科相融合,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由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笔试的方式来测试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情况,传统的考察是现阶段儿童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此,儿童文学的评价方式以传统评价为主且只停留到表面。

三、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以往的儿童文学阅读基础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大多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教材为主,且对于学生的阅读方面也缺少一定的新意和计划性。但在新教育改革中却需要改变原有陈旧的观点,再一次重视起学生的阅读现状,因此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中新增了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由于缺少以往的“学习铺垫”,缺少正确的阅读习惯做基础,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3]。

(二)学生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

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教师的关注在于学生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是否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技能的掌握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性,未注意到对儿童文学的美学功能,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在第一课时通过生字的讲解来理清文章的大概思路[6],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通过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向孩子提问,第一次小蝌蚪为什么没找到妈妈,那她找到谁了?通过阅读让孩子找到答案,同样的方式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机械地完成整个教学,教师通过整个文章的思路来理清青蛙的成长过程,最后总结全文,完成全文的教学,此过程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的体现,小学生充满着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而阅读就是他们通往外界的一座桥梁。根据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等特点,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忽视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

在现阶段的学校教学评价中,还广泛地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这种终端的传统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的健全人格[8],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下,学生的其他方面并没有得到体现,尤其是通过儿童文学教学得到道德层面的启发和增长,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体现不出来的,因此,评价方式的过于单一,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全面人格。

四、解决策略

(一)儿童文学作品基础知识的传授要在教学中体现[5]

例如能通过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阅读了解贪得无厌的人不会有好的下场,不要过度透支别人的好意等价值观的传递;儿童小说《最后一课》能体会出作者因为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在文章中的流露,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除此之外,还应了解儿童文学的作者以及基本知识,儿童文学流派等。

(二)趣味性要体现在儿童教学中

增加儿童阅读的趣味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多元引导,在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必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

(三)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

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除了应该注重儿童文学的基础知识教学外,在教学中更应注意学生的美感价值,道德观的培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对于儿童文学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对儿童文学知识的掌握,在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应在儿童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与感受童心童趣。儿童是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的世界充满了纯洁的童真,积蕴着非凡的童真,这种童真能带来更为深沉而强劲的生命启迪。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换位思考的形式,站在儿童的角度,从儿童的心理、行为、生活等特质来欣赏儿童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来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切合实际的学生的阅读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更透彻地理解儿童文学作品,感受其中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依靠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思想引导。

(四)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除需要儿童所掌握的儿童文学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促进儿童对儿童文学的道德观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1.补充德育的缺失

小学的德育教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而在儿童文学中所塑造的形象大多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学生能通过儿童文学的学习来打动他们的内心,使儿童在学习儿童文学之余,能够自觉地判断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能够补充学生在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

2.提高审美水平

在大多数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材中,大多数偏向教育性和知识性,这不利于儿童审美的提高[9],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将儿童文学进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通过对儿童文学的讲解,了解优美的语言描写等。通过学习儿童文学,学生可以了解真、善、美、假、恶、丑等,使他们从心灵上感受到心灵的美好,儿童文学也能成为儿童思想道德培养的载体,促使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3],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势必会越来越重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规划地对儿童文学进行系统的传授,改变教学传统评价,运用多媒体以及其他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文学素养。虽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善,但一定要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高,并继续努力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一定能让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10]。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儿童评价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留守儿童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六一儿童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