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风险感知课程教育研究

2021-11-27 02:19
山西青年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课程能力教育

孙 莹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0)

一、高校风险感知课程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又被译为风险认知,是基于个体的具有普遍性和理论性的一种实现风险认识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保罗·斯洛维奇从心理学角度对风险感知进行研究形成了系统化的风险感知理论。斯诺维奇主张从“自愿承担——外在因素强加”,“熟悉——陌生”两个测量维度对风险进行评估。[1]民众缺乏对感知风险的衡量以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则在实践中难以进行认真的管理干预。教育策略作为改善个体风险感知的有效途径被广泛研究,由于风险感知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研判能力,国内外较为系统的风险感知课程通常被安排在大学学习阶段。高校风险感知课程通常作为公共管理课程的一部分进行教学。随着近几年应急管理专业的开设增加,风险感知课程更多的作为应急管理课程的组成部分出现。风险感知理论研究是风险治理理论研究的最初步骤,关系到风险的评估是否全面。也关系到风险的应对是否及时有效。目前,对于风险感知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的发生频率与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两方面的感知效率问题,从系统的脆弱性出发,主要针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个方面感知风险的强弱。[2]完善风险感知课程的理论意义还包括将社会放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回归理性认识,使学习者更为客观地理解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现实意义

从专业设置角度来看,工程建设、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对于风险感知有密切联系。在风险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学生提升风险感知能力是完善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灾害风险应对中,高校学生群体在知识和体力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避险优势,在风险感知方面具有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可能性。事故灾难风险应对中,风险知识储备与分析研判能力是需要在风险感知课程中予以提升的重要内容。这需要专业知识与风险感知模式相结合,加强对风险的敏感性。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体对风险的敏感性直接影响到群体的安全性,个体对公共卫生风险的正确理解是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突发事件是复杂性提升不断要求风险感知能力的完善,更需要更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提升高校学生风险感知能力对于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风险感知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感知范围狭窄

目前高校风险感知课程分散于不同专业之中,仅限于专业领域内的风险感知能力建设,如金融学领域的风险评估,气象学领域的风险预测,公共管理领域的危机应对等。目前,风险产生源流的复杂化和叠加性使单一领域的风险感知能力不足涵盖现实可能发生的风险范围,课程普遍存在书本与现实脱节的情况。风险感知的范围狭窄也源于风险感知课程限于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

(二)风险认同度不一致

同一社会表象在不同个体的风险认知因素影响下会形成风险认同上的差异。不同的风险感知体系,对于风险认同的一致性表现为对风险发生的频率与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感知评估。而在具体操作层面,对于风险可能发生频率的感知基于量化的数据分析。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认同度较为统一,而对社会风险的认同,缺乏统一标准。从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对风险进行感知的方面,这种认同度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3]不同的风险感知课程,由于采取的社会观察尺度不同,对于风险的认同度也并不一致。以社会舆论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为例,不同的风险感知研究将这一风险的酝酿期和爆发期的划分节点有所不同。由于网络信息的分散化,风险信息的计量方式也并不一致。对于网络语言的风险评估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风险量化评估体系的差异更为明显。综合风险评估中的不同类型风险的加成计算更为复杂,面对同一风险,不同领域考察指标之间缺少联系。这也造成了对于风险感知的认同缺少一致性。

(三)实际避险能力不足

高校风险感知课程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在于提升实际避险能力。由于课程的实效性和复杂性等原因,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这在社会风险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危机应对中关于风险感知和应对的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强调对风险的理论分析和量化评估,而缺乏有效降低或减少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行为参考内容。具体应对措施停留在宏观政策方向引导和体制机制完善等层面,缺少可行性的行动方案。因此,很难真正提升学习者的避险能力。而高校对于个人避险的安全教育基于风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风险类型集中于地震、火灾的校园疏散演练,缺乏其他风险环境下的避险能力教育。在实际的避险过程中,对于风险的错误预估可能造成个体在避险行为中不受不必要的损害。

三、高校风险感知课程的内容完善

(一)完善风险的通识教育

风险的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风险感知的基础,并在实践中提升应急避险能力。风险感知的课程基础在于对风险的理解。这需要通过对风险可能发生频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深化学生对风险本质的认识,我国不同地域的灾害特点不同。不同地区高校对于风险感知的通识教育侧重点也有所差异。这主要受特定地区灾害发生频率所影响。风险的通识教育内容,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风险预判,也包括对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趋势下长期的风险认识和自我保护,同时也包括对社会舆情可能造成风险的基本判断。因此,风险的通识教育需要既包括对风险本身特点的正确认识,也包括对不同风险类型叠加后产生的新现象的风险感知。风险的通识教育是从系统化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析,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自然和社会风险现状的课程教育。这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内完善政治风险教育、社会风险教育和自然灾害风险教育,以科学理性的风险观念为指导,强化底线思维,扩大风险感知范围,提升学生的风险感知能力。

(二)强化风险的感知与分析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风险感知能力较强,而普遍缺乏对风险的综合考量。我国孕灾环境日趋复杂,不同的风险类型和社会生活往往在同一环境中出现。单一的风险感知和分析能力难以应对复杂的风险环境。这需要根据学生对社会的整体风险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同时具备与其他人协作的风险分析能力。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个体对于风险隐患的敏感察觉是实现自救互救的前提,对于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理性分析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孕灾环境的风险分析不只限于对自然环境风险感知,还需要对管理环境,技术环境进行分析。同一种风险在不同的管理环境中表现的形式也并不相同,机械化的应对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次生、衍生问题。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风险设置和理论分析框架教学。

(三)风险感知与避险能力相结合

风险感知的最终目的是规避风险或减轻风险危害。针对现实风险感知课程中风险感知与避险能力脱节问题,需要增强风险感知课程的全过程设计。将风险应对过程中的风险感知、风险应对、风险沟通等环节作为整体进行教学。针对不同严重性的风险,进行差异化的应对和沟通,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针对性的风险感知和避险能力提升。在案例教学中,教学应强调方案的执行性,而非政策导向性;强调操作层面的完善过程,而非体制机制的完善方向。通过对案例中风险的感知评估,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紧急避险方案,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调整,以加强学习者将风险感知与避险能力有效结合。

四、高校风险感知课程方法创新

(一)风险感知演练

我国的风险治理实践要求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吸纳社会力量扩大风险相关教育的影响。风险感知演练在制定教育计划时需要精确和专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所有的目标,包括制定认知、情感、甚至心理运动目标,并为特定或所有群体使用创新的多样化教育方法。演练通常以现实案例为蓝本,提供较为复杂的风险环境。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发现风险隐患,评估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并作出符合风险规避需求的应对措施。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风险感知演练的设施也得到了有效增强,计算机风险模拟和互动式的风险演练模拟室可以提供更为真实的风险演练环境,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二)风险情景构建

我国当今社会风险更为频繁,致灾因子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更为复杂,很多风险的感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风险情景构建是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风险感知能力。风险情景构建主要预测目前尚未发生,但由于复杂环境可能引发的新风险挑战。这为学生摆脱经验主义,避免僵化的风险感知方式提供了可能性。风险情景构建需要对现实的风险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和前瞻性的预测,情景构建形成的案例既要贴近社会生活现实,又要具有风险感知的借鉴意义。在准确把握不同类型风险的内在影响关系的基础上,完善综合风险感知的能力建设。

(三)避险角色扮演

风险模拟演练和风险情景构建的教学方式创新是从风险场景的设计角度进行了创新,而从参与者及学生的角度考虑,可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善教学内容。处于风险环境中的角色不仅包括年龄、身份上的差异,也包括职业和职责上的角色模拟。避险角色扮演创新内容的探索为丰富高校风险感知课程提供了参考,有利于从实践角度提升高校学生的风险感知能力。这在社会风险防范方面效果更为明显。通过换位思考和逻辑分析,使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社会风险沟通。

猜你喜欢
课程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