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河南地区战略定位的认识

2021-11-27 15:24杨利文朱莉莉
军事历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八路军新四军河南

★ 杨利文 朱莉莉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河南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①关于河南抗战的研究,《抗战时期中共经营河南的战略部署》从实践层面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发展河南的操作,参见巴杰:《抗战时期中共经营河南的战略部署》,《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 期。另外,研究中共的河南抗战多聚焦于抗战后期向河南的发展,如潘泽庆:《绾毂中原:抗战后期中共中央发展河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壮举》,《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1 期;徐有礼:《论抗战后期“绾毂中原”决策的形成及其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 期。中共中央早在1937年5月筹建河南省委时就对河南的战略地位有了深刻认识。全国抗战开始后,毛泽东在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动身赴任的前夜接见他时,就嘱咐说:“你工作的区域将是抗战的重要战略地区,望抓紧时机,在各方面作好准备。”②吴殿尧、宋霖:《朱理治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258 页。河南省北部有黄河东西贯穿,形成天然的阻隔。黄河以南的河南省部分,联结着皖西、鄂东、鄂西、陕南山地,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战争中作战区域的划分往往会参考山川地形等自然阻隔因素。本文所指的河南,即这个范围,与常说的“中原”相类似。

一、预同国民党深度合作抗日的主阵地(1938年2月至1939年5月)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抗战态度。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实现了正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合作抗战。按国共双方的议定,八路军属第二战区辖制,该战区以山西为核心,司令长官由山西地方军阀阎锡山担任,军队主体是山西地方军队。日军攻入山西后,八路军奉命加入山西作战,中央军一部也顺势开入山西。在山西战场,国共双方表现了较好的合作。

日军占领平津后,一方面在华北地区分兵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西进南下,把战火进一步烧入中国腹地,另一方面,在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重兵进攻华中,威胁南京。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宣布迁都重庆,而武汉则成为全国抗战初期的指挥中心。随着日寇侵华的不断深入,河南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很快就表现出来。在此形势下,“河南是武汉的屏障,西北的门户,华北抗战的后防(方),南北战场的枢纽”①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河南省委保卫河南宣言(1938年1月25日)》,《抗战时期的河南省委》,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6 页。。1937年底,毛泽东判断,在北方,日军未来会在占领宁夏后,兵分两路切断新兰、西兰两公路,然后将兰州为作战重点,以切断中国对外交通,同时正面占领郑州乃至切断潼关。届时,陕甘豫会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河南会是重要的一翼。因此,对于北方战场,向国民党方面提议八路军主力三个师分别布防于“甘凉两州”、固原地区及豫西一线。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34 页。另外,为对付日军进攻武汉,在河南地区必须建立以安徽舒(城)桐(城)、湖北黄(梅)广(济)、河南商(城)固(始)为中心的鄂豫皖军区,以及包括豫西在内的几个辅助军区。在鄂豫皖军区,建议国民党派大员指挥,并部署3 万至5 万兵力于其中。新四军主力,则“以高敬亭支队并准备增加一部置于皖北”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136 页。,以辅助之。若按此部署,河南将会成为国共进一步合作的主阵地之一,也将成为联结八路军、新四军的支撑区域。

1938年春,沿平汉路南下的日军于2月份进抵郑州对面黄河北岸。山西日军进攻临汾和晋南,进逼黄河。东部日军主力分南北两路,进迫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徐州,企图夺占徐州,打通津浦铁路,并进一步沿陇海路西侵。陇海路全线告急,河南地区受到直接威胁。原预想中的北线战场(日军经平绥线西进,占宁夏进而攻击兰州、平凉)沉寂下来。依此,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战略设想,就是“一一五师分三步向河北山东等地进军的意见”。预估:“当敌集力攻陇海路时,河北全境及山东境内乃至江苏北部必甚空虚,同时晋察绥三省之敌一时尚无力南进”,第115 师出击平汉路以东之河北地区,再经发展山东后,或可直接进入河南安徽等地,“以鄂豫皖边为指挥根据地,为保卫武汉而作战”。与此同时,第129 师主力出兵豫西策应,第115 师最后转入豫西与鄂西。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157 ~158 页。3月21日,此计划作罢,因为毛泽东判断,“敌占郑州后,河南、武汉形势当紧速起变化,刘师去信阳以东,林师去豫西配合作战,保卫武汉,当能得蒋之同意”⑤《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201 页。。

2月23日,毛泽东曾在电文中判断,河南会成为保卫西安、武汉的首要战场,并据此对于八路军主力的行动预作具体安排:潼关、西安巩固,但武胜关、武汉危险时,八路军应抽出一个师转入武胜关以东,配合友军作战;潼关、西安危险,但武胜关、武汉尚无危险时,应抽出一个师转入潼西线,配合友军作战;潼关、武胜关均危险时,则应抽出两个师南下,一个位于平汉以东,一个位于平汉以西,配合友军作战。⑥《毛泽东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7 页。

中共力争出兵河南,显然有着深刻的战略考虑。首先,中共希望以八路军坚决抗日的实际行动来坚定国民党军抗战的决心,这也是中共对八路军作为“壮气军”定位的原因之一。河南战事,必然是保卫西北、保卫武汉的全国性作战,一定会有极大数量的国民党军参加。这些军队与八路军并肩作战,自然会受到八路军的影响,将有利于坚持抗战。其次,中共中央认为,如国民党没有能力独力支持河南的战事,将不得不联合八路军共同作战。早在1938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作八路军参与保卫武汉作战设想时就指出:“在设想国民党能够独立最后保卫武汉的情况下,蒋是不会让我们插足于鄂豫皖的。但如果不然,蒋容许我们插足的可能就存在。”⑦《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160 页。毛泽东判断,“徐州失守后,河南将迅入敌手,武汉危急。彼时蒋将同意我军南进,在豫皖苏鲁四省深入敌之后方活动”⑧《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225 页。。同时,毛泽东指出:“未到适当时机不应向蒋提,也不应向李、白、程等提,只是自己预作准备。”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225 页。第三,可以凸显国共以及全国抗日力量团结抗战的决心,向全国人民乃至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坚持抗战的坚强意志。一方面,对于国民党来说,同意八路军入河南作战,既有助于保卫西北、保卫武汉的战事,也有助于展示其团结抗战、长期抗战的诚意。另一方面,共产党一再提及“蒋之同意”问题,足见八路军主力能否开去河南将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批准为前提,正如毛泽东等在1938年8月6日电文中所提出的:“在抗战过程中巩固蒋之地位,坚持抗战,坚决打击投降派,应是我们的总方针。”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359 页。国共互谅互让,必能促进国内团结,有助于提升国人长期抗战的信心。中共中央认为,当战事发展到日军“大举进攻潼关、西安、武胜关、武汉及陕北”时,“如果八路全部被限制于华北敌之包围圈中,根本不能转移至陕甘豫地区,则对整个抗战及全国政治关系都是不利的”。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193 页。

对于中共来说,到河南作战,除了战略上的考量,更是基于河南在未来战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河南境内有绵延的山地作为依托。河南西有伏牛山,与陕南、鄂北、乃至川北山地绵延相接,东南有大别山脉,豫南有桐柏山衔接,而且中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好去处;其次,河南有类似于毛泽东所说的“现成的根据地”,即“四围已被敌占但中间未被敌占或虽占而已经恢复的地区”,这种地区,“游击队据之以发展游击战争是很方便的”③《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21 页。,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乃至伏牛山一些地区都可能成为这样的地区;第三,可以使八路军控制的中心区华北,与江南、皖东的新四军主力有便捷的联系通道,不再被分割于南北两个战场,利于八路军对新四军的支援;第四,依形势的发展,河南战事在全国战场的地位日重。此前八路军隶属第二战区作战,毕竟是局限于华北一隅,合作的主要对象是晋绥军,加上部分中央军。而参与河南作战,则会有全国性影响。如果八路军主力能到河南作战,则可以提高八路军在全国的声望,有利于八路军未来的发展。毛泽东对于八路军到河南部署就曾指出:“要使三个师都有广大发展前途,在战争中起重要制敌作用,并影响全国,准备以一个师位于鄂豫皖是必要的。”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160 页。

徐州沦陷后,国民党军队制造了“新黄河”,在豫东皖北苏北制造了大片的黄泛区,挡住了日军沿陇海路西进的铁蹄,加上华北日军止步于黄河北岸,使河南大部得以保存。然而,即使到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始终没有要八路军南下的意向。⑤1938年10月,大别山战事正急。当月16日,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致电周恩来,要周向武汉卫戍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以及军委会参谋次长白崇禧透露八路军欲赴鄂豫皖参加武汉保卫战的意思,希望借陈白之口知会蒋介石。电文表示,“为着直接有力地配合支持武汉以及武汉失守滞阻敌人继续前进,以八路军一部进至鄂豫皖区活动为有利”。参见:《毛泽东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4 页。这一计划为蒋介石所拒绝。

二、求生存、“反投降”的枢纽(1939年6月至1941年5月)

八路军主力未能赴河南作战,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能否长期坚持团结抗战的担忧,为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克服党内向国民党让步过多的右倾倾向,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独立自主原则提供了鲜活的证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不征求国民党的同意而派兵去山东,应该是基于以上考虑。

进入1939年,国民党加强了对中共的限制,顽固派积极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国共关系逐渐恶化。在河南,1939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竹沟惨案”,拔除中共在豫西的发展基地;在豫东西华县,驱逐了中共发展的武装两千人东过“新黄河”;在鄂豫皖,取消了新四军第4 支队留守处,将其力量赶出大别山;借1939年的“冬季攻势”,又挤掉了新四军李先念部的四望山据点。对中共而言,河南已经成为“没有武装的地区”。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8 页。

1939年下半年,共产国际对世界上正在进行的战争的性质作出了新的判断,视之为“帝国主义战争”。对英法美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把他们由原来视为反法西斯主义可资联合的对象,改变为与德意日作为帝国主义敌人同等看待,强调他们在反苏反共方面的一致性。相应地,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判断有了变化,认为,“国民党是以资产阶级为骨干的党,是在资产阶级指导之下的”,因而有向帝国主义叛变的必然性。“国民党投降的可能已经成为最大的危险,而其反共活动则是准备投降的步骤。”①《毛泽东文集》第2 卷,第208、196 页。因此,中共在1939年7月7日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的宣言》中,突出强调了“反投降”的重要。一直到皖南事变后,“克服投降危险”始终是中共对此阶段任务规定的核心要素。而国民党强化反共,一直被视为国民党将要投降的直接证据,“反共即准备投降”②《毛泽东文集》第2 卷,第217 页。。再加上这一时期日寇加强了对华北的控制,极力压缩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存空间,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发展自己,而华北已丧失了可供八路军快速发展的潜力。

一方面,“华北敌占领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另一方面,“在可能的全国性突变时,我军决不能限死黄河以北而不入中原”,八路军向华中发展成为迫切的任务。③《毛泽东文集》第2 卷,第542 页。中共中央评估了华中和山东的快速发展潜力和对于中共坚持全国抗战的重要地位,指出,“我军将来出路,实在中原”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523 页。,“华中为我最重要的生命线”⑤《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523 页。。所以,现时“发展则应着重鲁苏皖豫鄂五省”。五省中,“皖豫鄂三省,特别河南是我们全国长期抗战的枢纽地带,目前虽尚无大发展可能,但应极力准备之”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542 页。。但因为国民党在河南、安徽留驻大量的部队,河南还拥有大批的中央军,中共军队若贸然开入,必然会引起激烈的“磨擦”。因此,中原局否决了1940年7月1日彭雪枫、黄克诚关于八路军第4 纵队滞留豫皖苏区相机入伏牛山、大别山的意见,⑦据黄克诚自述:第二纵队南下之先头部队于六月二十日到达豫皖苏边区新兴集,与彭雪枫同志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六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电示我部与彭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活动于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南,以对日寇作战,巩固豫皖根据地,扩大与整训部队为中心任务。”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我任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六月二十九日,中原局(一九四一年五月改为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同志来电,要我作东进准备,“二十天后派三个团过津浦路活动”。彭雪枫同志起草了一份回电略谓:与敌伪顽长期斗争,以向西发展为有利,平原作战须有山地作依托;黄部应留下,培养主力,建立巩固根据地;一旦形势有变,即可西入伏牛山,南进大别山,等等。我因刚刚到达,情况不甚了解,以为仍受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指挥。于是,我同意了彭雪枫同志的意见,于七月一日以彭黄联名电复中原局。《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6 页。决心大力发展苏北。

即便如此,中共仍然非常重视河南的战略地位。1940年5月,借枣宜会战日军北路攻占确山、竹沟、泌阳之机,中共中央电示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豫南宜发展,请令李先念(平汉)路西部队派部队及干部向北发展”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561 页。。而且,中原局否定了向河南发展的规划,并不是否定与敌伪顽长期斗争中争取河南的重要,而是要通过发展苏北积聚力量,为下一步向中原,特别是河南发展,准备后方基地。

发展苏北后西进河南,是河南枢纽定位的应有之意。这一时期毛泽东在电文中一再强调皖东的战略地位,因为皖东就是由苏北西进的交通孔道,“如皖东不守,则皖南部队被隔断,八路军出鄂豫皖边及豫鄂西的道路也被隔断”⑨《毛泽东年谱》(中),第206 页。。1940年10月12日,毛泽东致电新四军指示行动方针,“皖东决不可失。如失皖东,则蒋介石必沿运河淮河构筑封锁线,断我向西之前途”。后又指示,“注意苏北与皖东打成一片,不要使中间有间断”⑩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1),第185 ~186 页。。在黄桥战后与韩德勤的谈判条件上,中共中央又增加“停止安徽向皖东进攻及停止向整个新四军压迫(由韩向蒋顾申请)”的一条。⑪中共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苏北领导小组:《苏北抗日斗争历史资料》(2)(内部资料),南京: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1985年,第83 页。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的名义发出“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这被中共中央视为新的反共高潮的开始,是国民党直接投降的准备。中共中央认为,国民党现在发动的“反苏反共新高潮,是放弃独立战争加入英美同盟的准备,但尤其是放弃抗日战争投降日本与加入德日意同盟的准备”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著:《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26 页。。11月3日,中央发出指示:“目前反共高潮是直接投降的准备”,“中日妥协与日蒋联合剿共的危险,是严重的存在着”,“虽然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但投降是主要的”。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542 页。

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被视为打击国民党“投降”的决定性战场之一。早在调八路军南下发展华中时,中共中央就有以中原为战场遏制国民党全面反共的考虑,即“在可能的全国性突变时,我军决不能限死黄河以北而不入中原”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569 页。。11月3日中共中央规划的“反投降”作战的北方“十五万精兵”计划,出击方向之一即为中原。做出击中原的打算,在于这一行动能够以实力制止投降。④“十五万精兵”计划,即毛泽东考虑,拟将全军区分为三个纵队,以老黄河以南各军为左纵队,其精锐约五万,准备出鄂豫陕边,以汾离路、正太路、仓石路以北各军为右纵队,其精锐约五万,准备出陕甘川边。以两地之间各军为中央纵队,其精锐约五万,或出左纵队方向,或出右纵队方向,依将来情况决定。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570 页。这一计划没有实现。河南作为国民党的后方,一旦为中共军队占据,即可以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四川,威慑国民党的投降行动。这时,中共华中部队也受命作向河南发展的计划。中央指示华中应采取的部署是:“组织一支二万人左右的挺进军,乘反共军封锁未成,从其间隙打到他后方去。然后,以一小部(3000 人左右)配多数地方工作干部在大别山地域,创造游击根据地,以主力或集中或分散或有时集中有时分散,纵横驰骋于皖西、豫南、鄂北、陕南广大地域。每次袭击一师一团之反共军,而各个消灭之,破坏其凭淮河、淮南路筑碉封锁计划,准备独立支持半年以上,以待华北主力之到达。”⑤中共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苏北领导小组:《苏北抗日斗争历史资料》(2)(内部资料),第95 页。这一设想没有实现。

皖南事变后,豫东八路军彭雪枫部面临着国民党的重兵进攻,准备退出豫东。然日军于1941年1月下旬发动了豫南战役,很快占领了伏牛山、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河南省委认为争取河南的时机到来。2月1日,彭雪枫、刘子久向中共中央建议,派出华北八路军主力兵团之一部挺入豫西之山岳地带,准备建立抗日防顽之战略基点。中原局要求彭雪枫部西渡新黄河,发展根据地,与豫南李先念部联络。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2),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557 ~558 页。中共中央否定了派华北八路军争取豫西的主张,但电令“新四(军)力争河南,不惜全力以赴”⑦《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629 页。,并确定了彭雪枫部、黄克诚部改用新四军番号,向西进逼平汉路;张云逸部、李先念部向豫南乃至豫西发展的部署,并说明“发展河南是决定了的”,在国共关系未全面破裂时,要从日军手中夺取,即到河南发展,“是去抗敌,不是去打顽”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2),第559 页。。

中原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意见部署了争取河南的行动。2月5日,中原局给彭雪枫、刘子久的命令是,向西发展,“在平汉路以东、新黄河以西”建立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将为下一步华中、华北部队去豫西及陕南建立根据地准备一条西进出路,而李先念部也会向豫西、鄂西以至陕南发展。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2),第564 页。6日,中央对发展河南根据地作出较为乐观的判断,电令在河南省“凡敌人到的地方及敌后,均普遍进行成立游击队……雪枫部派队向西发展,李先念部派队向北发展,帮助地方党成立新的武装部队”,准备大大扩展河南抗日根据地。⑩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2),第565 页。然而,豫南会战中日军很快被击退,国民党军主力损失不大。会战结束后,国民党军立即对深入河南之新四军发起进攻。新四军第4 师反顽失利,被迫撤往皖东北、津浦路东。豫南新四军第五师也遭顽军压制,发展河南根据地的目标遭到严重挫折。

1941年5月,日军大举进攻中条山,国共借机缓和了持续数月的剑拔弩张。一方面,国际形势渐趋明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逐渐成形,国民政府作为其中重要一员,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采取‘和国’方针,不刺激国民党,也没有在报纸上反对国民党”,极力避免公开的武装冲突,使其力量专注于对付日本。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46 页。至此,主要由国民政府控制的河南不再被中共视为发展的主要方向,“枢纽”地位不再。

三、应对内战、保障人民胜利的重要战场(1944年6月至1945年10月)

1943年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彻底明朗。库尔斯克战役以苏联的胜利告终,保证了同盟国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法西斯国家的失败已成定局;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击退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士气高涨,此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对中共有利。10月21日,中共在《中央宣传部关于进行阶级教育问题的通知》中说:“‘团结则存、分裂则亡’的口号在今天是不适用了的”,因为“我们是坚决反对内战的,但是如果内战起来,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下,一定仍然能够取得抗战与革命的胜利,灭亡的只有反动派。”②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541 页。

1944年4月,垂死挣扎的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打通大陆交通线为目的的河南战役。到6月中旬,国民党驻河南的军队和陕西派出的援军都遭遇大败,河南几乎全境沦陷。争取河南的历史机遇再次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

在国民党军大溃败的时候,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已经对日寇发起反攻。考虑到国共关系大局,避免引起摩擦,1944年5月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通令各地八路军、新四军“不应向河南推进”,但应派遣当地干部、党员秘密回乡帮助组织群众,“所组织的游击队,暂时不得用八路军新四军的番号,党的关系亦应暂时秘密”。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4),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第301 页。6月下旬,中共中央改变策略,决定加大向河南发展的力度。23日,刘少奇、陈毅电华中局,确认了河南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河南的必要,把河南列为新四军第4、第5 师的首要发展方向。“今后发展方向应该确定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发展河南一旦完成,便“使我华中、华北、陕北呵成一气,便解决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所以“发展河南的斗争任务是必须完成的”。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4),第303 页。7月,中共中央决定调动河南周边的力量互相配合,乘国民党集中注意力应付日寇在长江以南发动的对湖南、广西“几年来最大规模的进攻”之机,先机争取河南全省的发展和湘鄂赣边的阵地。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4),第305 页。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打顽”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升。河南战役后,国民党在敌后留驻了李品仙、陈大庆、何柱国三个集团军约八万正规军,加上约十万地方武装,力量较强。一方面,发展河南的主攻方向豫皖苏区,为国民党军出山东的唯一通道,对于顽军也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其必争之地;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彻底明朗后,对于中国来说,民族矛盾的解决已成定局,国内阶级矛盾的地位即有所抬升,国共对战后国内政局主导地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反映到军事行动上,国共军队冲突有强化的趋势。

在根据地建设方面,中共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事先准备了大量地方干部,以方便建设根据地。7月初,华中局接到中央指示后,“即通令各单位调查豫省与可能赴豫工作的干部,准备集中训练,待机出发”。对军队作了部署后,“再度通令各单位,即速抽调河南一带地方干部及部分党、政、军、民工作有经验干部,来华中局集中训练,随军出发”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4),第306 ~307 页。。新四军第4 师西进,就抽调了原(津浦)路西工作干部数十名,配备好萧县、永城、宿西、夏邑、砀山等县之党政机构,随同出发。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4),第313 页。中央也准备派一批干部分去河南工作。二是在地域的选择上,强调发展敌伪区,特别是敌顽之间的空隙地区,尽量避免与国民党军磨擦。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河南敌后工作的指示,要求入河南的八路军、新四军“要善于插入敌顽之间的空隙地区,在敌伪区及其边沿去建立抗战秩序,对李、陈、何三个集团的地区不应主动楔入”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4),第310 页。。1945年6月,毛泽东因为“伏牛山似非敌占区……我党在伏牛山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可能性似甚小”,而“比较有利于建立根据地之豫中、豫东广大敌占区尚未开辟”,指示河南区委“向西防御,向南向东进攻(即对顽占区取防御方针,对敌占区取进攻方针)”。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799、805 页。三是事先发布比较完善的方针政策。在确定发展河南根据地的目标后,中共中央提出敌后新区工作方针,指出发展新区的一般规律是“首先着重政治宣传,争取同情,建立武装,扩大武装,以自己的军政力量扫除障碍,使局面初定,即转入组织和领导群众斗争,以建立根据地,这个步骤不宜先后倒置”。对新区武装建立、发动群众抗日运动和减租减息运动、吸引当地人才等问题,中共中央都作出详细的指导。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4),第310 ~312 页。

这时,中共军队已发展到约47 万,党员数量达到90 多万,⑥《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944 页。能动用的力量已经十分可观,河南根据地已进入恢复和再发展阶段。如果说苏中新四军主力下江南的目标在收京入沪,南岭方向在于“在南方一翼建立局面,以便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时牵制国民党一翼”,那在河南,则是要建立可靠的军事、政治、经济基础,准备一切条件,在日寇崩溃的时候对付国民党西北重兵集团胡宗南部的大举进攻。⑦《毛泽东文集》第3 卷,第440、442 页。

中共认为,国民党的内战方针是一定的。据估计,日寇崩溃的时间大概在1946年冬季,因此,中共要求入豫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要在此之前将伏牛山脉以东连成一片,建立和巩固新的根据地,并与华北、华中、山东等已有根据地连接。这样,当内战到来时,河南根据地可以作为挡住国民党西北、湖北重兵集团东下北上的屏障,掩护人民军队对东部国统区的收复。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提醒江南、豫、鄂、晋、绥等地区要充分估计到,他们以“必要兵力防御国民党进攻,其余均用于解决敌伪”的阶段可能甚短,不久就会面临国民党的大举进攻,要准备好把主力用于制止内战方面。⑧《毛泽东文集》第3 卷,第454 ~455 页。但这时,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政府及其海空力量的帮助下,抢先“接收”了敌后重要地点以及陇海路以南的重要交通线,内战的阴云笼罩于中国上空,河南的战略作用没有来得及实现。在战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下,中国共产党承诺放弃“河南”解放区,而把部队集中到有山地依托的中原军区(鄂豫皖)和河南东部有较宽广纵深的老区。这样做,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

河南,位于国之中土,在全国抗战中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争取河南的规划、放弃以及后来的落实,不仅展现了全国抗战时期中共领袖深邃长远的战略眼光,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布局重心的变化、全局政策的调整和决策的灵活。河南地区,集中反映了全国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的波动,是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的良好样本。

猜你喜欢
八路军新四军河南
袁国平:以为民情怀打造“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华中抗战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