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杨立三的军事后勤认识与实践

2021-11-27 15:24陈国华
军事历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后勤工作后勤

★ 陈国华 兰 波

杨立三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与主要创始人之一。自秋收起义参加革命后,他一直从事军事后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和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1953年任中央军委财务部部长,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享年54 岁。杨立三为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每一个革命阶段都留下了丰富的军事后勤认识和实践经验。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后勤认识与实践

(一)参与人民军队后勤创建工作。自参加红军之日起,杨立三就开始参与人民军队的后勤创建工作。1927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部队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 军第1 师第1 团。其中团直属队包括辎重队、卫生队等单位,这是人民军队后勤机构创建的开始。杨立三担任团部副官,主要负责经费管理和军需勤务。为了部队的发展,杨立三全力投入到后勤建设工作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一切困难,先后领导建立了被服厂、修械所、粮库等后方设施。后来,杨立三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建立必需的后勤工作和制度的指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制订了伙食费、津贴费、办公费等供给标准,以及审计、会计、出纳等财务制度。1931年1月,该制度获得批准后在红军中贯彻执行,这是红军后勤史上又一项开创性的工作。5月,在第二次反“围剿”富田一战中,红军接连打胜仗,不断向前推进,但逐渐远离后方。在此情况下,杨立三命后勤部队在沿途设立转运站,编运输队、担架队等,组织后勤物资前送后运,为作战部队提供了后勤保障。这是人民军队建立兵站线的开始。1932年9月,中革军委成立总兵站,杨立三任站长兼政治委员。他组织兵站部,下设大站、中站、小站,形成纵横交错的兵站网,保障前方作战。他还亲自制定了《兵站工作守则》,使刚刚建立的兵站工作有章可循。此外,杨立三还参与了废除薪饷制、实行官兵待遇平等和经济民主制度、打土豪筹款、建立根据地财政工作以及创办兵工厂、医院、卫生材料厂等红军后勤的开创性工作。①《杨立三年谱(1900—1954)》,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年,第20 ~30 页。

(二)亲力亲为做好后勤保障。在红军反“围剿”斗争中,由于物资和经费极度匮乏,杨立三想尽一切办法为部队筹集粮秣、被服、武器弹药等物资,同时发布各种通令,力争节约经费,解决红军供给困难。长征路上,红军缺乏粮食,身为中央军委机关粮秣队队长的杨立三,继续艰难地为部队筹粮筹款,同时尽可能地为后续部队留下粮食,保障整个部队给养。担架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运送伤病员的重要战略物资。杨立三非常重视担架的作用,在任总兵站站长时,为减轻伤员痛苦,曾和木工一起研究改进担架,受到了官兵的欢迎。①《杨立三年谱(1900—1954)》,第31 页。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中决定由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抗日。杨立三作为兵站部部长,负责组织兵站运输。为保障部队顺利渡河,杨立三亲自勘察研究渡口、选择征调船只,甚至亲自下河试验,最终保障红军顺利完成东渡,将兵站线延伸至山西境内。1936年5月,杨立三再次奉命在敌人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保障部队回撤陕甘边区,受到毛泽东的嘉奖。②杨尚昆、宋任穷、戎子和、周文龙:《后勤雄才 风范昭人——纪念杨立三同志诞辰95 周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第10 版。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后勤认识与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杨立三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直属兵站部部长兼任八路军兵站部部长、政委,中央军委后勤部副部长兼兵站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后勤部部长兼政委等职。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与扫荡,杨立三领导后勤部队建兵站线,抓军工生产,及时为前线部队输送作战物资,保障了部队作战的后勤需要,为实现“一切为着前线胜利”的总任务而不懈努力。

(一)提出后勤工作与前方作战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杨立三认为,后勤工作是作战军队之一切后方工作的总和,包括供给、卫生、兵站、军工等组成部分,与前方作战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可直接影响战争胜负,是建军的重要部分,“为用兵上重大之要务”。然而,在抗战之初,部队的后勤工作还没有被普遍重视,很多人认为后勤人员只是做一些事务性工作,没有地位和前途可言,军政部门对后勤工作的支持帮助也不够积极。1940年12月22日,在八路军总部与第129 师后勤工作会议上,杨立三指出,军队后勤工作的建设是光荣而伟大的政治任务,“没有健全的后方工作就没有正规军”,在财政经济更加困难、部队需求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如不严重注意后勤工作的建设与管理,则不仅不能增强我军的活动力,且有不能支持战争的危险”。此后经过一年的建设和努力,后勤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向好的转变。特别是在官兵思想上,从对后勤工作的轻视、忽视转为重视、关心,从不愿做甚至鄙视做后勤工作转为愿意安定下来为后勤工作建设奋斗,在后勤部门人员思想上打下了转变基础。③《杨立三文集》上卷,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年,第17、29、28、126 页。

(二)坚持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军严密封锁和疯狂“扫荡”的严峻形势下,八路军长期坚持敌后斗争,军用物资供给困难。此外,自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完全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军饷供应,实行经济封锁,财政经济异常困难。加之华北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荒,敌后抗日根据地陷入困境。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号召全体党政军民要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为此,杨立三在八路军总部与第129 师后勤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军后勤工作始终有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我军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能忍受艰苦生活,并且我们有广大的人力物力,具备各种军需原料,有自给自足之优良条件,一切物质供给要以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为出发点,必须坚定自力更生的信念。此后,杨立三在后勤工作中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自给自足。1941年8月28日,在第129 师药品材料厂工作会议上,杨立三指出药品供给必须依靠自力更生,不能有一味依赖外来药品的错误观点,要加强医药研究工作,发挥好本土土药的作用。1942年10月25日,为建设边区自给自足的经济,保证国防部队给养,杨立三在边区金融贸易问题上提出停止使用法币,发行边币作为边区的法定货币。1943年12月,为克服财政困难,提高生产,保证部队物质生活,杨立三提出将供给制度变更为供给包干制度,不再完全依靠上级供给,而是自己生产解决自己生活需要。④《杨立三文集》上卷,第29、115、166、205 页。

(三)主张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物资供给、财政经济异常困难,而军队中浪费滥用、贪污腐化等不良现象却时有发生。杨立三指出,在敌后战局艰难推进、物质供给愈加困难的情况下,“吾人应尽一切努力进行对物质资材之生产节约、之爱护保管,以求打破敌人封锁,保障军需充实”,而军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为党军所绝对不能容许,必须严格纠正”。他提出一切要从长期打算,从坚持抗日根据地着想,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他认为“浪费是革命的败家子”,“节约是革命同志的美德”,“贪污是政治动摇的开始”,“账目不清就有贪污的嫌疑”,“入款不入账就是贪污的准备步骤”。为在生产生活中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杨立三推行了一系列相关举措。在惩治贪污方面,提出建立审计制度,随时检举一切贪污腐化、浪费滥用现象。在对从事采办工作人员的选择上制定了标准,“应以忠诚、纯洁、和蔼者充任之,如有克扣商贾、贪图小利、腐化贪污等事,从严处罚之”。在厉行节约方面,杨立三提出首先要在官兵思想上下功夫,强化节约运动教育,把每一份人力、物力、财力都用到“一切要为着战争”上去,严格检查、发现与纠正浪费现象,研究节约方法,推动生产节约广泛开展。杨立三非常关注平时工作中细小的节约措施,比如他要求军械弹药制造厂将弹药发出后,及时回收空箱子,以便再利用。对工作中的各种簿记表册也要求尽量简明,以节省人力和纸张。在生产节约方面,1943年1月,杨立三对太行部队提出要求:一切经费不超过规定,不损失款项;粮食不超过,不腐烂,不损失;服装照规定给予后,不得损失抛弃,请求补充要发新交旧;在工厂中,不损失与浪费材料,不浪费劳动力,生产品确实优良适用,不报废;在医院中,不损失与浪费药品材料;机关部队某些成员节省服装;战斗部队不浪费弹药与遗弃弹药,打了的子弹要拣起弹壳来;取缔不必要的宴会及日常生活上、会议中、招待上的铺张作风。为引起后勤各部门、各单位对节约生产的重视,杨立三组织制定了后勤本部节约生产计划,其中提到补救粮食不足的办法——煮食树叶,足见当时军粮供应的艰难程度,也反映了厉行节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按照毛泽东在生产节约政策上公私兼顾方针的指示,杨立三与时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滕代远共同研究出《八路军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及奖励方案》(简称《滕杨方案》),提倡并奖励劳动,个人有权享受劳动所得;提倡并奖励节约,合理的节约越多,所得越多;提倡私人积蓄,只要是劳动所得,积蓄越多越好。①《杨立三文集》上卷,第56、22、139、36、185、224 页。

(四)注重后勤工作规范化建设。1939年6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立军工厂的决议。工厂成立之初实行军事化管理和供给制待遇,后逐渐暴露出生产与管理不相适应的现象。杨立三通过调查研究,带领军工部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兵工生产的规章制度:成立军工部总工会,通过工会章程;将班、排、连组织改为组、班;颁布新的工人待遇规定,部分岗位推行计件工资和承包责任制;出台《军工部工厂规则》《军工部各项管理办法》《军工部工程工作》《战时劳动保护条例》《军工部集体合同》等。②《杨立三年谱(1900—1954)》,第75 页。这些制度与办法,规范了军工生产,调动了工人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1941年,敌后抗战进入更加艰苦阶段,为稳定后方,规范兵站工作,杨立三领导制定了兵站人员奖惩条例,要求定期汇报总结,反对自由主义,做到赏罚严明。此外,杨立三还提出或组织制定了包括供给、军械、看护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力求各种后勤工作规范化。到1941年底,在杨立三的领导下,八路军后勤工作在规章制度建设上有了明显成效,“由不同的给予规程(或无明确的给予规程)、不同的工作制度(或无明确的工作制度),进到统一的给予规程与统一的工作制度”,使后勤工作走向“正规化之方向”。③《杨立三文集》上卷,第123、126 ~127 页。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后勤认识与实践

解放战争时期,杨立三历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兼经济部长、中央军委后勤部长兼华北军区后勤外线司令、部长等职。经过无数大小规模战事的历练,杨立三对后勤工作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军事后勤认识更加成熟,实践经验愈加丰富。

(一)后勤工作是战争整体中的一部分,一切都要服从前线。杨立三任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不久,奉中央军委之命至前线协调华东战区的后勤保障工作,1948年6月,他在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解放战争已进入大规模组织战争时期,对后勤的要求更高,如果没有完备而有力的后勤工作就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战争,更谈不上组织战争。后勤工作是大规模战争整体中的一部分,后勤工作做得好,就能使前线战争更顺利地进行,否则就会增加前线困难,无法进行持久的连续的战役。因此,他提出要从思想上认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后勤工作与前线胜利的不可分割性,建立健全各级后勤组织,认真研究后勤工作,为战争的胜利做好充分准备。杨立三指出,新形势下后勤工作的任务是“一切服从前线,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他认为,没有前方就没有后方,后方的一切布置都要以适应前线需要、便利前线作战为依据,后方工作如果不为前线着想,就是对战争不负责任,会影响战争的胜利。因此,杨立三将支援前线工作放在后勤工作的最主要地位,确立其为党政军民全体的任务,大力组织动员人民为战争服务。①《杨立三文集》上卷,第374 ~375、328 页。

(二)后勤工作要打破区域性,走向全国性。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任务是加强组织性,提高效率,有效支援部队向南方各省大进军。杨立三认为,过去由于敌人的分割,军队长期处于农村环境中,人民解放军习惯于游击战争,后勤工作是在分散条件下进行的。随着战争规模扩至全国,各地区连成一片,以及交通条件的变化,后勤工作也要集中统一起来,从区域走向全国。他指出,后勤工作要做到集中统一,就必须要有统一的领导、健全的组织、统一的供给标准,坚持与贯彻各种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步调一致,才能适应形势需要。②《杨立三文集》上卷,第451 页。

(三)后勤工作要有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作为后勤工作领导人,杨立三始终坚持贯彻毛泽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注意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出新形势下后勤工作要有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一是注重节约民力物力,减轻人民负担。杨立三认为,战争形势的大好离不开全解放区人民奋不顾身的支援,后勤工作不能犯违反群众观点的错误,不可以只强调军队供给而忘记人民大众的困难,必须注意节约民力物力,减轻人民负担,做到“取之于民有节,用之于战有度”。他指出,巨大的战争消耗使得人民负担加重,如果不注意爱护物资、节省民力,造成人民财力物力枯竭,“就不能支持长期战争,将来会受到历史惩罚的”。他还指出,长期的战争使国民经济相当贫困,需要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军队供给标准要权衡人民的承受力,否则“我们就要脱离群众,我们的打仗便失掉了意义”。二是关心群众生活,反对官僚作风。杨立三要求后勤工作人员要注意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群众,要深入连队了解战士们的实际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对官僚主义作风。1948年1月7日,在华北军工会议上,杨立三特别提到军工厂厂长也是工人阶级的一员,和职工之间没有对抗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不能忽视工人的生活和利益,遇到问题要和职工共同商量,要相信工人,听取工人意见,走群众路线。③《杨立三文集》上卷,第353、383、455、377、316 ~317 页。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后勤认识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勤工作开始由战时向平时转变。毛泽东号召要建设强大的海陆空军和后方勤务。杨立三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首任总后勤部部长,虽然工作时间较短,但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后勤观点。

(一)提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后勤。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1949年9月杨立三在华北军区后勤部党委扩大会议上就指出,今后后勤工作总的方针是:建设正规的近代化的国防后勤,继续支援前线,转变战时的后勤工作为平时的后勤工作,结束不正规的游击主义的工作方法与作风,建立正规的制度,科学的工作方法,一切从长期着眼。1951年他在《加强军队后方勤务工作》一文中指出,今后的战争是现代化的联合兵种作战,物资、弹药、器材和装具的供应量极大,“没有坚强的后勤工作要进行近代化作战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后勤工作要强大就必须走上正规与统一的道路,在新情况中创造新方法,转变工作作风,使后勤工作从落后走向正规化、现代化,以适应前线需要。同时,他也指出,后勤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决不能空喊口号,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他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举措,如统一后勤领导、整顿后勤队伍、健全后勤制度、加强后勤教育、培养后勤人才,在工作中加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必要时动员一切力量为后勤服务,彻底肃清游击习气和游击主义,有组织有政府有计划地进行工作,为国防军准备应有的物质基础,以适应现代化的大规模联合兵种作战要求和国防军建设要求,巩固国防。①《杨立三文集》下卷,第491、169 ~170、114 页。

(二)领导组织后勤整编,提出建设联勤。1952年6月,杨立三领导组织召开全军后勤整编会议,讨论后勤整编和组织联勤问题。会议讨论形成了联勤组织的原则、方案、组织关系和整编步骤,相关方案上报毛泽东、周恩来后获得批准同意。此次后勤整编大体方案是:总后勤部属军委建制,在军委领导下对全军所需物资、人马保健、后勤部署等进行统一策划和布置,各级后勤部一方面接受直接首长命令指示,同时遵照上级后勤部命令和指示原则行事,全军后勤工作在总后勤部统一业务领导下,按照陆、海、空军三个系统进行。②《杨立三文集》下卷,第283 ~284 页。这个方案基本可将后勤工作的领导、组织、计划、供应统一起来,是人民解放军建设联勤的开端。

(三)强调加强后勤学习,注重人才培养。杨立三认为,现代化的后勤建设首先应从教育与学习着手,因而非常注重后勤人员的教育与学习问题,主张大力培养后勤人才,提高后勤干部质量。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杨立三指出,所有后勤工作人员尤其是新入部队的干部应注重自己的思想改造问题,加强马列主义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醒,否则“就不能辨清方向,不能前进”。在科学文化学习方面,杨立三认为,军事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后勤是军事科学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几乎都会用到战争中,所以后勤各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懂得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适应自己的业务需要,掌握近代化装备,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在业务知识学习方面,杨立三指出,后勤业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现代化、正规化后勤干部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每个后勤干部必须精通专门业务才能更好地使用武器,才不会因无知而陷于被动,以致“小则遭受物资及部队战斗力的损失,大则影响战争胜利,对不起祖国与人民”。杨立三认为,后勤干部队伍人才缺乏、质量不高是难以担负起国防建设任务的,“不解决干部问题而侈谈正规化现代化的后勤工作,是得不到任何实际成果的”。为此,他积极倡导开办后勤院校、编写后勤教材、创办后勤刊物,将干部培养列为后勤建设重要任务之一,为后勤队伍的发展壮大奠定了重要基础。③《杨立三文集》下卷,第311、33、118 页。

猜你喜欢
后勤工作后勤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试论企业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优化路径分析
ViolationsoftheTraditionalBioethicsinNeverLetMeGo
当前形势下做好基层人民银行后勤工作几点思考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后勤科学发展
浅析农业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的发展
On American Individualism
浅析微信在高校后勤服务中的应用
关于学校后勤工作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