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汉与匈奴第一战:平城之役

2021-11-27 15:24兰书臣
军事历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平城霍去病匈奴

★ 兰书臣

汉高祖七年(前200)十月发生的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之役,是汉与匈奴的第一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较多,刘邦轻敌冒进,被包围于白登山,七日粮饷不继,史称“白登之围”。后用陈平计,始得脱围。此役,对有汉一代影响甚大,忍辱退让的“和亲”政策等即由此而起。嗣后,或战或和。至汉武帝时,随着力量的增长,特别是马政建设和骑兵战斗力的提高,元狩二年(前121)和四年两次具有决定性的出击,汉军皆大胜,总的局势始得转变。

一、汉“自天子不能具钧驷”与匈奴骑兵马分四色

秦朝末年,由封建王朝残暴统治酿成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

“汉兴,接秦之弊”①《史记·平准书》。,长达四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②《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③《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平准书》:“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索隐》:“天子驾驷马,其色宜齐同。今言国家贫,天子不能具钧色之驷马。”意思是说,就连皇帝都不能配齐四匹一色的驾车马,将相有的也只好乘坐牛车了。

平城之役,匈奴冒顿单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汉高帝于白登,“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④《史记·匈奴列传》。。青駹马,色青。骊,黑色。骍,赤黄色。

二者相较,单就这一点而言,亦可见差别之大。

匈奴何以如此强盛?这还要从头说起。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氏族部落联盟,在秦灭六国时,其首领头曼称“单于”。乘中原战争频仍,无暇他顾,占据河套以南所谓“河南地”。《史记·匈奴列传》载,秦始皇“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匈奴弃河南地而北徙,退却七百余里,仍不时为患。为巩固北部边防,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又将原燕、赵、秦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今朝鲜清川江南,号“万里长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秦亡,北方空虚。匈奴复据河南地,与中原旧时障塞分界。

冒顿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后,东灭东胡、西败月氏,乌孙等西域诸国大部分地区亦处于匈奴控制之下。在其统治范围内的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匈奴贵族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疯狂的经济掠夺,“赋税诸国,取富给焉”①《汉书·西域传》。,其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的北方劲敌。

二、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史记·匈奴列传》载之较详:

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从中,可看出以下几点:

一、关于战争的原因及性质。平城之役,由匈奴引起。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北),攻太原,至晋阳下。匈奴贪婪,深入汉地;汉受威胁,高帝自将兵往击之,是在被迫情况下进行的一次反击作战。

二、当地气候寒冷。“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这可不是件小事,十人中就有二三人被冻掉了指头(手指或脚趾),不仅影响持武器作战,连行走也艰难,战斗力损失严重。对汉军来说,是从未遇到过的。

三、匈奴善诈。“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尽管刘邦事先曾派出侦探十人,但匈奴伪装很巧,侦探回来“皆言匈奴可击”。刘邦不放心,又让刘敬(本名娄敬,赐姓刘)出使匈奴打探。敬还报:“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刘邦因在晋阳刚打了胜仗,头脑发热,不但听不进去,反说刘敬“妄言沮吾军”②《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使人械系广武,自率少数骑兵追击,最终还是钻进了敌之包围圈。

四、匈奴骑兵处于优势。“人不驰弓,马不解勒”③《淮南子·原道训》。,塞北地理环境和游牧生活方式,使骑射成其特长。战马品种优良,数量亦多。以颜色分类编队: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黑马,南方尽赤黄马。匈奴的官吏,也是军事首长,统领万骑的共二十四个。

五、汉军被围,七日七夜,“中外不得相救饷”。天寒地冻,食不裹腹,又怎能张弓射箭?《汉书·匈奴传》:“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

“白登之围”,天罗地网,刘邦又何以得脱?或说是用陈平奇计,无论使使间厚遗阏氏,还是所谓进“美女图”,都值得质疑。在当时环境条件下,均恐难以实施。《史记·陈丞相世家》:“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集解》引桓谭《新论》:“高帝见围七日,而陈平往说阏氏,阏氏言于单于而出之,以是知其所用说之事矣。彼陈平必言汉有好丽美女,为道其容貌天下无有,今困急,已驰使归迎取,欲进与单于,单于见此人必大好爱之,爱之则阏氏日以远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汉得脱去,去,亦不持女来矣。阏氏妇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恶而事去之。此说简而要,及得其用,则欲使神怪,故隐匿不泄也。”《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陈平使画工图美女,间遣人遗阏氏,云汉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厄,欲献之。阏氏畏其夺己宠,因谓单于曰:‘汉天子亦有神灵,得其土地,非能有也。’於是匈奴开其一角,得突出。”二说不无出入,前者谓陈平自往而言,后则曰陈平使画工图美女,间遣人遗阏氏。试想,在当时情况下,何来画工?再说两军阵前,警备森严,阏氏又跟冒顿在一起,这一切如何行得通?故颜师古曰:“应氏之说出桓谭《新论》,盖谭以意测之,事当然耳,非纪传所说也。”司马光可能也有点儿看不过去,于是,在《资治通鉴》中写到此节时加了一句:“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①《资治通鉴》卷11《汉纪三·高帝七年》。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这才是比较可信的原因。用诈之人,疑心亦重。汉军被分割,刘邦在匈奴包围圈内,而匈奴身后尚有汉军。冒顿担心自己反受包围,腹背受敌,陷入被动。再说,困兽犹斗,被包围的汉军数量不少,一下子也啃不动,这才网开一面。

三、“和亲”政策的提出及实施

“白登之围”后,刘邦先至平城,又到广武,立即释放刘敬,并向他道歉说:“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②《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封刘敬为关内侯,号建信侯,赐邑二千户。

后,匈奴又几次犯边,虏掠人口财物。刘邦问计于刘敬。敬曰:“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適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③《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刘邦觉得有道理,在暂时无力抗击匈奴的情况下,也是个办法。于是,便准备将亲生女儿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刘邦只好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通过“和亲”,汉与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平城之役后,由刘敬提出并实施的“和亲”之约,是相当一段时间汉对匈奴的政策。也是因实力对比悬殊,不得已而屈辱忍让、委曲求全的妥协之计,实际上则是变相的纳贡。除了嫁女之外,每年还要奉送大量的物品,包括絮、缯、酒、米、食物等,从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汉在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还开放关市,准许民间交易,促进了经济和文化发展。汉与匈奴结为兄弟,约以长城为界,南面“冠带之室”,北方“引弓之国”,互不侵犯,但并不能满足匈奴统治者的贪欲之心。《史记·匈奴列传》:“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所谓“妄言”,《索隐》案:《汉书》云:“高后时,冒顿寖骄,乃使使遗高后书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高后怒,欲击之。”

《汉书·匈奴传》详其事:

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问季布,布曰:“哙可斩也!前陈豨反于代,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围。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今歌唫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且夷狄譬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令大谒者张泽报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汙。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冒顿得书,复使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

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才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场面。

四、建立马政,发展骑兵

平城之役后,西汉在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注重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史记·平准书》:“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说的是武帝即位数岁的粮食生产及货币积蓄情况。此前的“文景之治”,为它打下了一定基础。

除积粟富国、徙民实边外,军事上则针对自己的“短项”,建立马政,发展骑兵。

当时,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缺马少马的局面已发生变化。《史记·平准书》:“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集解》引《汉书音义》曰:“皆乘父马,有牝马间其间则相踶啮,故斥不得出会同。”汉武帝时,就连普通老百姓也能骑马上街,对聚会乘什么样的马,也有要求,这跟当年因马少将相或乘牛车形成了鲜明对比。

汉初马政,分官马和私马两个系统。

建立马政、发展骑兵,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改革机构。对马政领导管理机构进行调整。汉承秦制,中央王朝设太仆,位列九卿,其属官主要有京师各厩监的厩令、监长以及边郡六牧的牧师苑令等。京师有大厩、未央、家马等三令;车府、路铃、骑马、骏马等四令丞;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等五监长。下辖的养马厩则有令、丞、长等,专门负责马匹牧养、繁殖、取买等方面的领导管理。地方郡县也设有主持马政的官吏,称马丞。边郡设六牧师苑令,每令之下,设三丞为辅。诸侯国也设有“仆”,其下有“厩丞”“厩长”等,负责马政。元鼎二年(前115),设立水衡都尉,分管部分皇室财政及原属太仆寺管辖的未央、承华、騊駼、骑马、辂铃、大厩等天子六厩,而让太仆寺能将精力集中在军马发展上。

(二)扩充牧场。官马牧养,一在京师及近郊,一在边郡地区,后者乃重点,规模亦大。孝景时,“益造苑马以广用,而宫室列观舆马益增修矣”①《史记·平准书》。。《索隐》:“谓增益苑囿,造厩而养马以广用,则马是军国之用也。”武帝时,天水、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边郡的六牧师苑令,掌管36 牧场,主要负责军马牧养,由30 万匹增至40 万匹。《汉书·食货志》:“天子为伐胡故,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京师长安掌管马匹的人手不足,便从旁近郡调人补充。

(三)政策扶助。主要是民间养马,国家为之提供帮助,政策上予以优惠。武帝出巡郡国,发现“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边县,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以除告缗,用充入新秦中”①《汉书·食货志》。。新秦中,即河南地(河套黄河以南、长安以北广大地带)。李奇注曰:“边有官马,今令民能畜官母马者,满三岁归之,十母马还官一驹,此为息什一也。”②《汉书·食货志》。

(四)马匹输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和亲”的前提下,匈奴所献之马,数量不是太多。二是关市交易,双方各取所需。《史记·匈奴列传》:“今上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指武帝即位后,关市依然开放。对汉来说,马匹取买,关市为重要渠道。

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从京师到边塞养马之风甚盛,马匹大量增加。于是,也就形成了“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③[西汉]桓宽:《盐铁论·西域》。的繁荣景象。

马匹的大量增加,为组建骑兵集团提供了条件。汉武帝时,大规模组建骑兵集团。在北军八校尉中,屯骑、越骑、长水、胡骑等四校尉,专掌精锐骑兵集团训练。天水、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六郡良家子弟,其壮勇而善骑者,除充任期门、羽林二军健儿负责皇室侍卫外,还担负骑兵将领的培养任务。故《汉书·地理志》曰:“名将多出焉。”

随着马匹的增多和武器装备的改善,西汉王朝的骑兵,在汉武帝时有着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由过去的只能配合步兵、车兵作战,开始转变为汉对匈奴作战的主力。

骑兵部队建设不断加强,战斗力亦随之提高。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元狩二年(前121),汉与匈奴的作战,一次就动用了14 万匹。又《史记·匈奴列传》称,元狩四年一战,发官马10 万匹、私马14 万匹。以上两次战役,匈奴皆大败。汉骑兵集团的机动性和突击力得以充分发挥,对打击匈奴主力、夺取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扭转局势的两次决战

元狩二年和四年,汉对匈奴的两次战役,皆胜,从根本上扭转了自平城之役以来的形势。

元狩二年汉对匈奴的作战,又称河西之战,以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主帅。河西,即河西走廊,长达1000 公里的狭长地带,因地处黄河以西而得名。连接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土质肥沃,宜于耕牧,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河西之战,分春、夏两次:

第一次,元狩二年春。汉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一连扫荡匈奴五个小部落王国,有功。武帝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征程遥远,曾翻越焉支山(又作燕支山,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挺进二千余里,取得了祁连山北麓的第一次胜利,损失亦大,万余骑兵,仅剩三千余人。

第二次,元狩二年夏。汉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领数万骑,进攻河西;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万余骑出右北平,进击匈奴左贤王。霍去病、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霍去病为北路,插敌后断其退路;公孙敖为南路,正面迎敌,掩护北路汉军迂回包抄。霍去病部自灵武渡河,翻越贺兰山,穿过巴丹吉林沙漠,绕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至甘肃酒泉一带,转向东南,深入两千余里,进至祁连山黑河流域。公孙敖部因迷失方向而未能与之会合。霍去病当机立断,向匈奴军侧背发动进攻,使之一败涂地,战死3 万余人。武帝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户。”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公孙敖因未能与霍去病会师,按律当斩,赎为庶人。张骞、李广出右北平,一度失去联系。李广所率4000 余骑被匈奴左贤王以十倍于己的兵力包围,汉军结阵苦斗,死者过半。次日,张骞率万骑赶到,匈奴撤去。霍去病所部为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骑,战斗力强,而本人“亦敢深入”②《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故未尝困绝。

匈奴失祁连、燕支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③《史记·匈奴列传》索隐引《西河旧事》云。反映了河西之战对匈奴的打击之重,故其慜惜乃如此。

河西之战,匈奴先后被斩首近四万级,继失去河南地后又丧失河西,其统治西北的根基已不复存在。汉与匈奴的力量对比,由此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元狩四年汉对匈奴的作战,亦称漠北之战。

此役,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出征,转运之士及步兵接后数十万人,“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漠北之战,分两路出击:

第一路:大将军卫青出定襄,令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由东路前进,以掩护自己;自己则直奔单于亦匈奴主力决战。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汉军行千余里,达漠北后,“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单于亦纵万骑,苦战竟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傍晚时分突围逃走。汉军发轻骑乘胜夜追之,行二百余里,第二天到达寘颜山(约为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面的一支)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余粟以归”。东路李广、赵食其失道后至,卫青令长史薄责,李广自杀,赵食其赎为庶人。此战,卫青所部“凡斩捕首虏万九千余级”。

第二路:骠骑将军霍去病出代郡,长驱千余里,对匈奴左贤王发动进攻。左贤王自知不敌,弃军逃遁。霍去病穷追不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东),祭告天地,庆祝胜利。斩杀匈奴比车耆王,俘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吏卒等七万余人。武帝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⑤《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汉长途奔袭,深入漠北,寻歼主力。匈奴先后被斩首近九万级,匈奴实力大损。漠北之战,是汉与匈奴进行的出兵距离最远、兵力规模最大的战役。

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匈奴先后被斩共计十三万余级。随着重拳打击,有生力量被相继歼灭,威胁汉王朝百余年之久的匈奴边患才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⑥《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由此亦见,远程奔袭,马匹耗失之多。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后,十四年而卒。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

《史记·匈奴列传》:“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又说:“初,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汉马死者十余万。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太初元年(前104)至四年,即漠北之战十余年后,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进攻大宛。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亦道,“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亦为补充马匹不足。

六、培养人才,加强国防

平城之役,对有汉一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培养人才,加强国防,更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性。

对此,汉高祖刘邦比别人想得更早、更深。

《大风歌》仅三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秦末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楚汉相争,汉有天下;边疆防御,成为大事。因“猛士”与“守四方”并举,指《大风歌》为边塞诗可也。

平城之役,是汉高帝不得意事,故而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大风歌》虽不能称夺帜文坛,却可以说炳耀千古,主要是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仿佛应《大风歌》的呼唤,在汉代历史上,确也涌现了一批叱咤风云、堪称“猛士”的著名将领。西汉有卫青、霍去病、李广;东汉有马援、班超等。霍去病“年十八,为天子侍中”,远征匈奴,过焉支山,深入匈奴腹地;南下祁连山,打击匈奴右部,在其故地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李广居右北平,匈奴号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塞。马援因战功卓著,封伏波将军。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以上诸将,皆标名青史,饮誉后世。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认识虽有片面性,但汉武帝欲教之孙吴兵法,却说明了对他的厚望,亦重视人才培养的例子。霍去病“有气敢任”,这跟汉将军王恢形成了鲜明对照。《史记·匈奴列传》载,武帝即位,匈奴单于“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余万马邑旁”,谋泄,“汉兵约单于入马邑而纵,单于不至,以故汉兵无所得。汉将军王恢部出代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不敢出。汉以恢本造兵谋而不进,斩恢”。如果换作骠骑将军情况决不会这样。“有气敢任”,是霍去病的一大长处,其功烈亦多由此得。

西汉时期,曾三次整理兵书:“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僕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①《汉书·艺文志》。察其初衷,也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加强国防。联系汉武帝欲教霍去病孙吴兵法的事,更可看出其用心之良苦。“猛士”再加智慧,如虎添翼,何乐而不为?

在培养人才,加强国防的同时,还注意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颁《求茂材异等诏》,其用心即在于此:“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②《汉书·武帝纪》。绝国,绝远之国也。后人评曰:“求材不拘资格,务期适用。汉世得人之盛,当自此诏开之。至以可使绝国者与将相并举,盖其穷兵好大,一片雄心,言下不觉毕露。与高帝《大风歌》,同一气概。”③[清]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评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3 页。

汉胜匈奴,决定因素很多。平城之役,不仅导致“和亲”政策的出现,促使建立马政,发展骑兵,而且对培养人才,加强国防亦不无推动作用。

七、结束语

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后,汉与匈奴之间出现了十多年不战不和的相持局面。因为双方都需要休整,故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攻战。

这时,汉朝财政方面的压力很大,霍去病、卫青相继去世,失去了昔日的领军人物。匈奴军事实力大为削弱,基本上丧失了与汉相抗衡的能力。于是,“和亲”口号重启。汉使任敞、郭吉、苏武等先后被匈奴扣留,说明匈奴对重议“和亲”缺乏诚意。

汉初平城之役,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毕竟太深了。太初四年(前101),汉武帝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①《汉书·匈奴传》。百年之后,在向匈奴宣布重新开战时,仍以此为由,念念不忘于前事。

汉武帝后期,对匈奴又发动攻势,效果却大不如前。赵破奴、李陵、李广利等,或殁或降,也都在这一时期。匈奴自五单于并立后,亦最终衰落。

汉与匈奴的斗争,后人评论亦多。南宋章如愚《山堂考索》“武帝征匈奴”条曰:

自秦以来,中国既与夷狄为敌,故彼之盛衰有候,而此之和战亦有时,其势皆有不能自止者矣。匈奴自战国至于汉初,其势方张。汉自高惠疮残之馀,至于文景,其势未振。一强一弱,弱为强制矣。五六十年间,恭俭之积既厚,而英雄之主继之,两强相值,其势不得不斗矣。不斗则已,斗则必非一日之所能解也。……元狩四年,卫、霍出塞大有功,史氏书曰,是后匈奴远遁。然是时使任敞于单于,怒而留之。未几,复入塞,斩狄山头而去,彼何远遁之有哉?元封元年,勒十八万骑,北登单于台,史氏书曰,匈奴慑焉。然是时郭告谕以上指单于,怒而留之。元封四年,复留路充国。天汉元年,复留苏武,遂使破奴没、李陵降、广利屠,彼又何震慑之有哉?夫帝与匈奴斗,终身不解者,彼积骄盈之气,此怀雪耻之心,其势皆不能自止也。迨夫五单于争立,彼之衰也有候。而昭宣继治,此之盛也未艾。款塞来朝,奉珍入贡,斯其时矣。②《山堂考索》,又名《群书考索》,南宋类书。引见《山堂考索续集》卷41“兵制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158 页。

章氏认为,元狩四年,卫、霍出塞大有功,匈奴并未远遁,亦未震慑云云。只有到昭帝、宣帝时,五单于争立,匈奴才真正衰弱了下去。此说虽一家之言,但能看到汉与匈奴斗争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帝与匈奴斗,终身不解”,并指出其原因,亦不无参考价值。

无论怎么说,元狩二年和四年,汉对匈奴的两次打击是沉重的。从此“幕南无王庭”,亦为事实。

要之,由汉初平城之役所引发的史事颇多,可指说者不一。

猜你喜欢
平城霍去病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原住民在日本考古遗址保护中的角色转换
——以平城宫遗址百年保护史为例
平城, 辉煌从那一年开始
霍去病之死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霍去病被摸得锃亮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