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要”新要求是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2021-11-27 19:57赵立永刘振鑫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师德师情怀人格

赵立永,刘振鑫

(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新形势,新征程新使命。对我国教育事业而言,这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势必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是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既是启迪学生智慧的“经师”,又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人师”,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树立高尚品行、塑造雅致品味的新时代使命。既要做传授科学知识的“经师”,又要做矫正人生航向的“人师”,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对教师的一贯要求。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把“师范端庄、学明德尊”作为教师立业的基本标准。汉朝有名的大思想家董仲舒曾鲜明地提出过,“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可见,渊博的学识是所有为师者立业育人的基本前提,具备高尚师德师风是所有为师者从好业育好人的道德要求。关于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作出过很多的重要论述,这为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至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提出,教师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016年9月,他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这些论述是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和鲜明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书育人要坚持做到“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3]相统一。2019年3月,他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下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系统性地讲到,教师一定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4]这些论述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教师评价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5]这是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所作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由此可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一直是我们党始终高度关注和大力倡导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19年0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简称“3·18讲话”)。会上提出了“六个要”新要求,既明确了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性规定,又涵盖了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教师自我素质要求。这是当前我们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只有科学把握“六个要”新要求的深刻意涵和实践要求,找准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才能更好地把“六个要”新要求执行起来,更有效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本文试着对“六个要”的深刻意涵和实践要求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更好地促进这“六个要”新要求能够落地、落实、落细、落小,进而全面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具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

一、“政治要强”是政治要求,为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方向

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心中首先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式和方向。我国高等院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明确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3]这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指明工作方向,为新时代高校育人提出明确要求。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强调,全国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7]这是对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始终围绕的中心主题。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是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明白,还要全体人民教师都得清楚。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全体人民教师必须要明确政治方向,守住正确政治立场,树牢马克思主义伟大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明白我们都是在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把好全体教师的政治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8]“政治要强”,是搞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源头活水,是对我们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政治性要求。

教育教学,本质上说就是把一种科学信仰通过教育引导进而根植于学生的内心,然后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实现外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决树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深刻知晓“社会主义”大道,大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经,全面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认真贯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理念,澄清辨明学生思想认识,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要怀有崇高的使命感与强烈的责任感,勇敢担当,坚决彻底地将为人民服好务的宗旨,为党实现高效治国理政服好务的理念,为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服好务的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服好务的追求,认真地贯彻落实起来,做到为党育品质优秀之人,为国培养素质优良之才。同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袭击时,教师一定要立场坚定,敢发正确声音,敢于亮明个人态度,敢于与错误思想作斗争,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说话,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明确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批评什么,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言行要始终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决不做抹黑党和国家、丑化领袖、诋毁政府之行为,永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二、“情怀要深”是情感要求,为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明确目标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怀有的无限热爱和眷恋,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古人认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应有的价值目标,坚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主观个体勇于担当的责任体现,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君子之品的绝佳呈现,怀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处事格局是人本身秉信内化的高尚品格,具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修为是人内在的优良品质。传承千年,贯通古今。家国情怀一直都是我国人民内心深处的坚定信仰。只有内心始终保持浓厚的家国情怀,才会跳出“自我”的封闭思维,进入到“无我”和“忘我”的广阔境界。惟其如此,广大人民教师才能拥有更宽广的大视野、更广阔的大格局、更坚定的大担当,形成为国家培育人才、为党培育接班人的自觉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才会坚持把做人、处事、为学三者统一起来,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大势、民族发展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实践发展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9]这深刻阐明了家国情怀是所有人心底的基本情感,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需求。在2018年教师节当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强调,全体教师“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7]2019年2月春节团拜会讲话中他要求,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10]这是对全社会在家国情怀树立方面发出的郑重号召。我国著名文学家夏丏尊也曾深刻形象地指出,教育如果缺少了情和爱,就会成为无水的池子,任你怎么摆弄也难逃“虚空”。只有怀有浓浓家国情怀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更专注地把心思用在教育教学上,也才能把教书育人工作做得更加出色。2016年4月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1]这既是对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的最高褒奖,更是对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殷殷嘱托。

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向来心怀家国天下,坚定地扛起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大使命,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培养人才,仅靠一方之力是不行的,必然是要多方形成合力才行。要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大批优秀人才,必然要求全体人民教师心怀为党为国为民育才的家国情怀,负起时代责任,扛起历史使命,齐心协力,形成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强大合力。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必然要进一步强化对广大人民教师的家国情怀培养。“情怀要深”,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情感基础,是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情感要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人民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修齐治国”与“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坚定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责任,密切关注我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形势变化,坚持把爱国爱家的情怀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坚持把教书育人作为主体责任,把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伟大使命扛在肩上。育人育才实践中,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关爱每个学生,爱岗敬业,要教育引导学生认清楚与把握好个体成长与祖国发展的紧密联系、个人前途与中国梦实现之间的逻辑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融合关系、个体成才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关系,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把个体情怀与时代责任相结合,把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自觉把个人理想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与民族命运国家发展保持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梦。

三、“思维要新”是能力要求,为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作出部署

当今时代教育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先进教学技术不断涌现,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频频被刷新,新知识新文化层出不穷,社会生活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新生事物不断出现。面对如此让人眼花缭乱的新时代,立足这纷繁复杂的滚滚洪流,广大人民教师只有时刻保持创新学习的活跃思维,提高守正创新的个体能力,有效发挥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做到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从而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实际教育教学效果。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广大知识分子要增强创新意识,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1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思维作出的重要阐述,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同年,他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对广大人民教师提出,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2]。教师的“思维要新”,突出表现在教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认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树立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使得个人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敏锐性、认识上的新颖性、方法上的科学性、工作上的开创性。

很显然,“思维要新”,不只是对思政课教师作出的特殊要求,它是对全体人民教师提出的普遍要求。全体教师只有时刻保持“思维要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好。保持“思维要新”,这是全体人民教师跟上新时代的客观形势使然。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必然要立足于“新时代”条件。“思维要新”,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能力要求,是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需要。

“思维要新”,认识才会深,能力才会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要自觉树立自我创新意识,积极塑造自我创新思维,有效提高自我创造能力,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运用新教学理念,采用新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推进教育教学上的全面创新。教书育人要立足新时代科技条件,适应新社会环境之变,坚持教育教学上的因时而进,事物发展上的因事而化,客观环境上的因势而新,紧紧抓住学生“拔节孕穗期”这一关键阶段,以创新思维教好书育好人。还要把学生求知的小课堂充分融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把教学小课堂与时代大课堂进行有机结合,树牢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的新时代教学理念,坚持把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充分融入个人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春风化雨般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并以此达到,既让学生全面学好课程知识,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又让学生认清新时代、新格局、新形势的目的。

四、“视野要广”是知识要求,为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打好基础

视野一般是指一个人在思想理论深度层面、知识能力水平方面、创新创造程度方面所能触及的领域究竟有多大。我们常说,视野一变,天地宽。一个人的视野决定着一个人的认知边界。视野愈宽广,认识愈深刻,能力愈出众。保持视野宽广的人,必然以渊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素养、精湛的教学功力和最深刻的思想认知作为前提。人民教师只有始终保持教育教学上的宏阔视野,才能把抽象知识讲透彻说明白,才能把理论知识的本原风貌和独特魅力展现出来,才能让科学理论彻底征服感染人,才能教好书,帮助学生有效矫正错误倾向,克服思想偏差,从而更深刻地知晓和把握专业知识,塑造出健康科学的思想境界。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在谈到如何成为新时代好老师时指出:“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11]这是习总书记对新时代好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殷殷嘱托。

保持宽广的视野是做新时代好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视野宽广,工作才更具魅力,教育教学效果才更出众。“视野要广”,并不是只有思政课教师才需要的,这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必须要具有的基本素质。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落脚点必然是要普遍提高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视野宽广、认识深邃的教师,才能更深刻揭示科学知识的真谛,展现真理的力量,彰显教师魅力,增强教学效果。“视野要广”,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知识要求,是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业务需要。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起码要具备三大宽广视野。一是要保持宽广的知识视野。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对于广大人民教师而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基本功,广泛涉猎和拓展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内容,这是扩充自身知识储备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这也将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保持开阔的国际视野。这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格局要求。知识无国界。教师一定要打破个体视野的局限性,既要立足国内实际教书育人,还要放眼国际形势培养人才,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两者相互依存共生一体,要教会学生形成善于把书本知识放置于全球大格局演变之中的开阔思维。三是要保持深邃的历史视野。这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实践要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13]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其中,联系着我国上下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世界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特别是近代中国170多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史、新中国70多年建设史、改革开放40多年史来讲课,既坚持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党情、波诡云谲的复杂世情,还要坚持用历史的眼光来认知悠长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从而深化对我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整体性认知,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五、“自律要严”是德性要求,为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划出底线

自律是指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或面对特殊情况时始终都能以崇高标准和明确规范来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它是一种为人处事的主观能力,也是一种立业立身的优秀道德品质。古语云:“德不优者,不能怀远。”自律的人,最讲规矩守原则有定力,在面对形形色色诱惑时能做到坚决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也能挡住花样繁多的“糖衣炮弹”猛烈袭击而不改初衷、守住底线。师范者,是由“师傅”和“示范”二词合成也。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深远的。教师的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化作他们步入社会后的效仿对象和参照模版。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4]从教师角度来理解,这也就是说,为师者无论是在私底下还是公开场合都一定要自律,做一个道德崇高、品质纯粹的人,要能用个人的实际行动去感染人教化其他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广大高校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7]严于律己是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从业底线。

“自律要严”,这是对全体教师从业者的基本道德要求。教师道德自律性强不强、严不严,会直接影响教书育人效果。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必然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道德自律践履,实现“以德育德”。只有“自律要严”,才能不断端正自我,锤炼优良品质,夯实育人效果。“自律要严”,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德性要求,是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道德追求。

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精辟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5]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人民教师首先要严格遵守我国教育领域的各项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坚决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统一”,特别是言传和身教、教书和育人两个统一,坚持做课堂内外、网上网下、人前人后的榜样和模范,坚持做保持崇高理想信念的示范者,坚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者,坚持做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领路人,坚持做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带头人,坚持做守规矩讲纪律的践行者。同时要坚持在课堂上、校园内、社会生活中要旗帜鲜明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示范作用去带动更多人、感染更多人、影响更多人。还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加强自我修养,带头传承传统美德,坚决抵制社会生活中的假丑恶现象,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行为,争做行为世范的模范,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遵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精神,抵制学术不端,做真正学问人,严格要求学生学习,严格执行制度规章,同时注意对学生的道德塑造,坚持宽严相济地柔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六、“人格要正”是纪律要求,为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亮明红线

人格作为一个集合概念,是个体对自身能力、气质、性格、理想、价值观等方面的系统整合。它具有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整体性的特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体,而是它的社会特质。”[16]教师也有自己的“特殊人格”,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人格、道德法律人格、语言心理人格、为人处事人格等。“人格的意义在于以感性的形式作用于外部世界,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乃至作用和影响一定的社会层面。”[17]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培养人、塑造人的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由一群人格高尚、品行端正的人来担任。欲为良师,必从端正个体人格开始,始终具备崇高的人格修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4]

“人格要正”是对所有为师者的纪律性约束,是所有为师者应该奉行的职业操守。教师做的是树人育人工作,人格端正必然是第一位的。己不正焉能正人。只有具备了高尚正直人格,所产生的示范带动作用才会强,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才会更大更好。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必然要从塑造全体教师的高尚人格做起,践行“以人格育人格”。“人格要正”,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纪律要求,是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纪律保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守师德底线,“诚意正心修身”,绝不触犯法纪红线,规范个人言谈举止,整洁仪表仪容,端正教学态度,树立真善美的典范。要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制度、纪律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尚的人格征服学生,给学生无限的正能量传输,既重视言传,又重视身教,最大化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要有仁爱之心,把握好师生交往尺度,竭尽所能关爱帮助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倾心交谈的“知己”,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塑造科学价值观。要有心系国运的情怀,秉烛铸魂的豪气,无私无畏的底气,舍己为人的胆气,坚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培育感染学生,做为学为人为文的榜样,做学生步入社会以后效仿学习的标杆和样板。

综上所述,“六个要”新要求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求高度契合、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新要求涵盖了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在政治、情感、能力、知识、道德、纪律方面的基本要求。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必然要抓实抓好“六个要”的新要求的落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按照“六个要”新要求,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必将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塑造新时代教师良好形象,整顿优化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猜你喜欢
师德师情怀人格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