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异常心理应对案例研究

2021-11-28 12:34陈碧云庄濛杰
关键词:求助者心理品质心理学

陈碧云 庄濛杰

(1.江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有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处理的矛盾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就业与创业的压力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问题等。近几年来,我国各高校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休学、退学、乃至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且大有加剧之势,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显而易见[1]。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幸福、品格优势和美德以及其它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方面,致力于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自身优势,体验积极的情绪,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赋予人们应对危机的勇气、力量以及有实证支持的方法。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实践环节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引导大学生以积极、乐观、正面的心态去面对学业与生活,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

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69.6%的大学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2]。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迫在眉睫。要正确应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明确鉴别心理问题的基本标准和区分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

病程、泛化程度、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精神症状是鉴别心理问题的五条标准。病程指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持续时间。泛化指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症状自知力指求助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辨识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哪些属于病态。社会功能指求助者能否照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精神症状指求助者是否出现了幻觉、妄想等临床表现。

心理问题可以按照严重程度来划分。由现实原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1-2个月),有自知力,社会功能基本正常,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3-6个月),有自知力,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接近神经症等心理不正常状态,或者它本身就是某种心理疾病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偏执、意志薄弱、有幻觉或不系统的妄想,但自知力仍然部分或基本保持完整,出现某些怪异行为属于心理疾病边缘。出现幻觉或妄想,无自知力,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属于异常心理范畴。

二、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应对案例分析

在遇到疑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并保持思路清晰,从鉴别心理问题的五条标准入手,逐一排查,同时要观察学生谈话的状态,包括情绪、思维、动作等,确定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

(一)环境适应障碍引发的异常心理[3]

案例1:新生班长反映一位同学到处在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且从来都不参加班级活动。

应对方式:询问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侧面打探为什么到处问人生的意义,得知该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没有未来,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询问为什么不参加班级活动,得知该生在入学时曾参加班级负责人的竞选,落选后认为是班主任故意针对自己,还联合班级同学针对自己。现在只要经过班主任的办公室,甚至经过学院,都会出现伤害班主任的想法。询问食欲、睡眠问题以及有没有过伤害自己的想法或行为,得知该生没有食欲,睡眠差,学习效率低下,曾有过轻生念头。

鉴于该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不仅仅由落选引起,而是泛化到相关联的人和事,同时有轻生念头,将其转介到专业医院。

(二)人际交往障碍引发的异常心理

案例2:一位同学找到老师,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老师见其表情凝重,单独交谈了解情况。

应对方式:询问欲言又止的内容和原因,得知该生总是感觉周围的人都在说自己的坏话,要对自己不利;询问是否真的听见说了哪些坏话,得知该生感觉真的听见了,而且有时会感觉自己体内有另外一个人存在,经常指挥自己做事情;询问有没有过伤害自己的想法或行为,得知该生感到很痛苦,曾有过轻生念头。

鉴于该生已经出现了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同时有过轻生念头,将其转介到专业医院。

(三)价值取向冲突引发的异常心理

案例3:一位同学主动找老师谈心,描述自己比较纠结,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达到世界和平。

应对方式:询问如何看待世界和平,得知该生经常思考一连串的问题,从世界和平到国家分裂,从民族战争到不能杀生、不能吃有生命的动植物等等;询问如何看待自己的状态,得知该生感受到自己是有问题的,但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自己也很痛苦;询问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得知该生已经没有办法去上课,即使上课也听不进去。

鉴于该生有强迫思维,而且社会功能(学习)受到影响,将其转介到专业医院。

(四)创业压力引发的异常心理

案例4:大四同学反映宿舍里的某位同学最近几天不上课,不参加课程的期中考试,而且半夜不睡觉,独自在宿舍楼下徘徊。

应对方式:询问目前的发展方向,得知该生准备创业,并正在准备中;询问不上课、不参加考试的原因,得知该生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自己什么都会,不需要学习和考试;询问最近的睡眠状况,得知该生感觉自己精力充沛,不需要睡觉,也不想睡觉;询问晚上在外面徘徊的原因,得知该生经常思考很多问题,比如信仰、唱歌、朗诵等等,而且最近作了很多诗,写了几个剧本。观察该生谈话的状态,发现其情绪激动、言辞激烈,思维不连贯,具有跳跃性。

鉴于该生情绪高涨、思维随境转移,而且对自己出现的问题缺乏自知力,将其转介到专业医院。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在研究重点上有所区别,传统心理学集中研究异常心理的不同,而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性的积极面,它注重引导人们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人类自身的潜能[4]。

(一)以谈心谈话为基础,建立师生信任关系。

谈心工作是学生工作中一个应用最普遍的传统形式和基本方法。与学生谈心是一种沟通师生心灵,增强师生情感的有效方式,也是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每一位学生都应该被无条件的关心、接纳[5],但由于每个老师都面对几百个学生,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要处理,导致与每个学生谈话的时间相应减少。如果老师每个学期能和每个学生进行一次谈话,进一步了解、引导和鼓励学生,可以有效地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团体辅导为手段,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与谈心谈话的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体辅导更能发挥朋辈、群体的作用,让团体来陪伴成员面对、解决遇到的种种难题和障碍,并积极关注每个人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团体中,辅导者和成员可以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让成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敞开心扉,寻找解决心理困惑的方法。如果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参加一次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有助于学生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学生阳光、健康心态的形成。

(三)以优秀心理品质培养为目标,提高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

人文素养不但表现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素养。可见,优秀心理品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发展个性、稳定性格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够积极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优秀心理品质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因此,注重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6],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注重对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培养的帮助作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师生家长全员参与的人文素养、优秀心理品质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四)以队伍建设为基石,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的培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形成专业化、能力强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队伍。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与测量,建立大学生动态心理测评档案;建立健全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链条和高危人群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和干预机制;完善心理咨询机构,为存在心理困惑和心理疾患的学生架设起咨询和求助的有效通道等,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四、结语

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相互依存、转化的连续谱。在注重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避免或减轻学生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引导学生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防止一般心理问题向严重心理问题、异常心理的转化。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挖掘积极特质和构建积极社会组织支持系统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一种新的尝试[7]。

猜你喜欢
求助者心理品质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拒绝的正确方式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跟踪导练(二)5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