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21-11-28 11:55
山西青年 2021年13期
关键词:辅导工作辅导人格

况 茜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

在我国高校教育推行市场化改革之后,现阶段将教育目标定位于综合素质培育方向。因而,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已经变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学生健康心理与其个体化人格和社会化人格的塑造密切关联。并且,会影响学生内在情绪系统和外部世界现象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因此,在综合素质教育目标之下,高校做好学生心理辅导,既能满足学生要求,又可以实现高校教育的综合素质型培育目标。所以,在新时期应该积极引入一些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透过从根本上弱化、化解、消除相关阻碍因素等,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性

当大学生进入校园后,面临新环境、新同学、新学习内容、新人生阶段等诸多新情况。此时,在生活方面的独立性需要增强、学习方面的学习方法需要变化、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合理处理。同时,恋爱问题逐渐成为自身关注焦点之一,且需要面对诸多情感困扰。尤其是就业问题与职业规划,逐渐受到全盘思考,需要透过职业规划作出重大的人生抉择。当此类问题逐渐显现在心理方面时,就会引发情绪焦虑、情感困惑、抉择困难、学习动力不足、适应性不强等实际问题。加上当代大学生受网络影响较大,极易在心理各类问题发生时,受多元价值抵触的影响,逐渐弱化自身的价值认知、价值感受能力,导致自身趋向于价值无根性[1]。甚至转变成无目标、无计划、无中心价值导向的虚无主义者。因而,高校辅导员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场景、学习方式、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情况等,关联起来进行综合判断,增强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

下面结合日常工作经验,仅从情感牵引、辅导方式、同群效应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一)以“情感牵引”为准,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首先,按照调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学生对心理辅导工作的接受度、反对理由、意见。并以此为基础,按照现代心理学对情感的基本认知,将情感划分为主要情感与次要情感。在主要情感方面,按照痛苦、快乐,开展情感牵引。其中,将痛苦释义为遇到了阻碍产生的心理感受。并以专题讨论方式,对情感压抑、情感投射、情感回归、情感移植进行了分析,为学生提供了新解释。将关于情感的知识转化成了一种可分析的清晰认知,使学生在情感牵引路径下,重新认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在次要情感方面,以人的基本情感需求为出发点,对其亲情、爱情、友情、同志情谊等进行了剖析。其次,情感牵引实践中的基本观点,定位于“情感之间的对立与协调”,化解情感阻碍或问题的方法,重点放在对情感依托的情绪的认知与指导[2]。具体而言,就是将情绪作为情感牵引的基底层,通过对其作为本能的性质、作为可克服的性质进行解决,使学生明白情感的重要价值,以及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这样,就使学生在主要情感、次要情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牵引之下,更为清楚地认识到了情绪系统对情感体系的有效控制,也使学生明白了克服其不良情感的方法在于对情绪的有效调节。深化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增强了学生利用有益情绪,克服有害情绪的能力,建立了相对有效的情感防御机制。

(二)以“辅导方式”为准,做好学生心理辅导

首先,现阶段高校已经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并且将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工具,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高校辅导员在信息路径下,借助校内资源扩展了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方式,利用信息资源的便利条件,创新了诸多新方法、新形式、新内容,逐渐探索出了以交互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心理辅导方式。其次,高校辅导员通过了解学生多媒体工具使用情况,选择了一些与学生使用情况趋于一致的PC端和移动客户端应用程序。通过搭建“校园健康心理交流群”“班级健康心理交流群”等,与学生建立了具有交互性质的新型心理辅导形式与辅导途径。第三,建立了可以保护隐私、直面问题、快速化解问题的心理辅导多元化信息交互通道。比如,在微博、公众号等私信功能、评论区功能、留言区功能支持下,高校辅导员一方面可以解答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对各类问题进行一些信息记录[3]。另一方面,在收集学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信息后,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信息整理与资源搜集方法,针对类型相对齐一、内容重复次数相对较多、问题答案相对固定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制作了针对此类问题的专题,将其上传到了上述“交流群”与不同的网络平台之上,节省了心理辅导方面的大量时间,规避了诸多交流困难,提高了工作效用。

(三)以“同群效应”为准,做好学生心理辅导

首先,同群效应特征鲜明,旨在通过群体行为影响个体行为,使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趋同。而要使同群效应在发生原理方面获得实现,需要通过具体的个体参与到群体之中。因此,高校辅导员吸收同群效应中倾向于社会化人格塑造的特点,为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增设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同群行为辅导,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将社会化的社交礼仪、谈话技巧,体验不同形式的活动等内容,添加到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处理方面。逐渐发展出了以旅游活动、晚会活动、读书活动、辩论活动等积极性较强的辅导项目,从外部增强了内部心理疏导。其次,由于综合因素影响,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问题趋于复杂化。比如,在心理问题的类型方面,主要集中于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爱情问题、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所以,高校辅导员选择了集体路径下的同群效应理论,通过在校园、班级、社团等具有组织性质的群体中,实施集体价值牵引、生活方式解析、学习方法讨论、爱情观念传递、精神状态解读、专业知识相关资源路径传导、职业规划指导与建议等相关专题,增加了集体路径下的心理健康知识传导和心理问题疏导[4]。由此,增强了同群效应下学生心理辅导。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探索

新时期应该将原来的以“治”为主的策略,转变成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策略。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价值,由此开辟相对较新的工作路径。

首先,在“积极心理学”中,将人类的价值系统作为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因素。因此,将价值分为两类,一是价值的形成,二是价值的转变。两类价值的实现均通过直接经验加以实现。由于价值的呈现集中于人的品质层面,高校辅导员可以采用归纳法,按照“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层次划分,总结出个体化人格与社会化人格需要共同具备的主要品质。如勇敢、诚实、诚信、开放、自我认同、自我发展等。其次,学生在形成与转变消极心理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完成。因此,引入“积极心理学”时,应该从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两个方面,实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主导观念及其意象的准确把握,能够使自身突破原有的“保守倾向”,实现“开放心态”。在借助开放心态,逐渐向行为的过渡,达到自我提升目的。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层面,牵引学生借助自身经验,逐渐达到自我超越,将自身的个体化人格扩展到更为健全的社会化人格[5]。第三,社会化人格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化人格本身是对于家庭组织的超越。家庭的基本单位组织核心是个体化人格的呈现,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而社会的基本单位组织核心是社会化人格,强调个体与个体关系,个体与公共空间关系,个体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在探究、摸索如何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好辅导工作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将目标定位于文化本质的价值培育方向。从更为宏观的学生个体发展角度,借助品质培养,促进大学生习得一种“思维升级”,将自身的不健康心理,转向健全、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因而有必要以我国现代教育中定位的综合素质教育目标为准,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对其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在情感、信息、集体三条路径下的实践,有助于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心理防御机制、实时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找到解决路径,并通过多元渠道获得解决。因此,建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全面增强对相关资源的搜集、整合、分析,从各层面推进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探索与创新,突破心理辅导局限,将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培育一些与学生未来发展相适用的积极品质,使其能够在高校辅导员的辅导、牵引下,养成积极健康心理。

猜你喜欢
辅导工作辅导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试析文化馆的培训与辅导工作的发展建议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在文化馆的实施
试论如何做好群众舞蹈教学辅导工作
浅议文化馆应怎样加强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