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建设对精神脱贫作用机制探析

2021-11-28 12:34张丽娟
关键词:乡风乡贤文明

张丽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成县 742500)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背景下,积极培育文明乡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村民的价值观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渗入村民思想文化领域,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的生态格局,可以为村民自主摆脱精神贫困、自强不息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培育优秀乡风民俗,为贫困群众精神脱贫筑好精神家园

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进优秀乡风乡俗建设,通过营造和谐、美丽的乡村人文环境,引导村民在价值认同层面积极向上,形成健康和睦社会主义乡村新风尚,同时破除积聚于农村的陋习流弊,这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突破贫困群体精神贫困的制约,增强贫困群体自主自觉脱贫的精神动力的有效手段。

(一)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继承良风良俗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塑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它是流淌于中华儿女精神血液中不可磨灭为文化基因,它渗透于中华儿女日常言行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1]在乡风乡俗中有众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体现,都能有效建设村民的精神家园。如,修身齐家的理念,在文明乡风建设中便有大力推广的价值。引导村民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创建团结祥和的家庭氛围,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便可在在广大农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形成乡村软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多数家训家风都有朴实、崇德明理、向上向善、恪守礼仪的要求,对于乡风文明的促进意义重大。”[2]再如,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念渗透到村民的精神日常,可以引导村民树立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创造财富的观念。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出现这样的现象,从源头追溯是其精神贫困所致。“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明确的脱贫目标,内生动力不足成为最大制约。内生动力不足其实质就是精神方面的贫困。摆脱贫困既包括摆脱物质贫困,更包括摆脱精神贫困。”[3]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正向能量,有助于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好文化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体现,用先进文化守好农村文化阵地,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更是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了我国的建设目标和应然状态,也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同时也是中国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追求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可以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指的是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它既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每个人在发展权利的角度和实现意志自由方面具有平等权力。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群众也具有利用现代社会平台发展的权力和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行为层面所推崇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可调节村民之间的人际行为模式,激励农村行为主体勤劳敬业,以发展自己、摆脱贫困为荣,以好逸恶劳、封闭狭隘为耻,进而创建诚恳待人、诚实劳动、友好和睦的良好乡风,培育村民将自我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祖国的强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担当意识。

二、深入挖掘乡贤文化,为贫困群众精神脱贫树立榜样力量

乡贤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力量,具有维系乡情、链接故土的文化意义,是一方水土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传承地方文化、增强文化向心力的有效文化样式。

(一)乡贤文化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以乡镇企业家、乡村中的有识之士等为代表的乡贤阶层所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乡风建设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由于乡贤群体具有德高望重、办事公允的较高社会认同和社会评价,因此他们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同时乡贤阶层多为接受过优良教育或较好家庭熏陶的群体,他们也具有报效桑梓的乡土情怀和助力家乡发展的使命感。这就可以树立乡贤为乡村文明建设、引领村民精神脱贫的榜样甚至可以推崇他们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精神领袖。农村贫困群众的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主动脱贫的诉求不充分、意志不坚定。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持续的贫困状况和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环境塑造的“贫困文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随着社会保障兜底政策的落地,一些“低保户”以不用劳作,不用奋斗就能得到救助为荣,认为靠政府的低保政策是不劳而获的捷径,成为“扶不动、扶不起”的困难户。由于贫困村民精神脱贫主要是精神层面内生动力的问题,所以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责任主体不明确,组织落实不到位,作用效果短期化等问题。充分发挥乡贤的精神引领作用,运用他们道德引领的优势和精神鼓舞的效用,可以使乡村精神脱贫工作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落到实处。

(二)乡贤文化助力精神脱贫的路径选择

乡贤群体本身出自乡村,对乡村人文环境,人际交往模式,以及特殊地域性、历史性影响下的乡村的贫困成因都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体验,这种天然的地缘特点所形成的思维一体性和亲和力为带动村民精神脱贫注入了活力,也为通过乡贤带动村民精神脱贫取得成效提供了保障。首先,乡贤阶层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和言语示范,为村民树立行为和精神榜样。通过自身勤劳奋斗、注重教育、重视家风、创造财富等引领,激励村民向上向好的上进心,促动村民的追赶意识和看齐意识。其次,乡贤群体通过与村民交流、教化等手段进行价值输出,引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良好风尚。乡贤群体具有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使得他们自觉自发参与村民精神文明建设,主动融入和亲近贫困村民,通过交流鼓励影响贫困村民的精神领域和价值取向。再次,乡贤群体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政府和地方提供的扶贫项目。一些企业家乡贤也可以为乡村经济建设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通过最初的经济扶持使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有所收获,甚至改变生活现状,进而产生脱贫致富的持续动力。

当然,挖掘乡贤文化,发挥乡贤力量助力精神脱贫,也要对乡贤自身精神先进性进行建设,对乡贤精神引领如何与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形成合力、如何使乡贤文化带动作用持久化等问题进行延展性思考。

三、构建现代治理格局,为贫困群众精神脱贫提供制度保障

良好乡风建设需要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也需要具体实施方案的落地实践,更需要完善制度的有力保障。

(一)开展健康文娱活动,引领勤劳致富新风尚

建设文明乡风,通过乡风乡俗的潜移默化,文化价值的渗透影响来增强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原生动力,除了政府和地方依靠资金的投入,建设文明、整洁的乡村环境,为文明乡村的建设搭建硬件平台之外,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指目标界定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4]只有在精神上摆脱贫困文化,才能摆脱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二元分割,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动力问题。深入挖掘乡村中的特殊文化资源,例如红色文化资源、民间手工艺、历史遗迹等,进行提升和策划包装,组织一些既根植于当地传统民俗,又具有现代活动价值的文化活动,如灯会、歌会、节日活动等,如此,不但可以发掘出其中的文旅价值,也拓展了村民文化活动空间。对于形成乡村健康生活方式、活跃乡村文化氛围、孕育乡村精神文明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些贫困户精神贫困主要是由于没有脱贫信心,如果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不足,身份认同感较低,就会缺乏主动创造的能力,不敢承担突破现状所带来的风险,不敢尝试新的转变,对国家一些产业扶贫政策的尝试也趋于保守,配合度低。“精神贫困的危害是巨大的,其不仅会固化贫困人口的物质贫困,而且会摧毁贫困人口的德性和德行,因此,贫困人口必须实现精神脱贫,才能够永久摆脱物质贫困并最终在精神层面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5]以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为载体,传递艰苦奋斗、发愤图强、自主创新的价值观念,可以有效激励贫困村民的脱贫志气,形成自主自强的精神力量。

(二)建立健全运作机制,保证乡风建设科学性

文明乡风的建设其长效性还需要依靠制度保障。科学健全的运作机制可以使乡风建设规范化、程序化。首先,在文化投入和文化扶持领域可以建设相关运作机制,如政府资金的投入,扶持项目的落地,文化捐助,文化下乡等方面都需要规范建设,根据乡风历史特点、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具体完善建设路径。其次,完善乡风建设的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进一步落实乡风建设中的人财物的使用,把乡风建设纳入到规范化、合法化的正轨。只有营造公平公正的乡风建设环境,才能增强贫困村民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认同性,更好地引领其共同致富。再次,合理构建文明乡风建设的考评机制。文明乡风的建设主体是每一位村民,但在脱贫攻坚战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以及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责无旁贷的引领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对这些责任主体的考评机制,可以有效督促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落实文明乡风的建设工作,吸引和带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共建美好家园,共同摆脱贫困。

文明乡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位一体综合建设中的重要举措,营造整洁有序的乡村环境,塑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仅是乡村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凝心聚力鼓舞人心、激发农村贫困群体精神脱贫的重要法宝。

猜你喜欢
乡风乡贤文明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文明乡风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