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探析

2021-11-29 05:18周韬李锦薇
长沙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乡风农民思想

周韬,李锦薇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乡风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逐步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新中国初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农村社会也处于转型期,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陋习在农村有着较大影响,还有许多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恶习和陋习,如吸毒、卖淫、赌博、盗窃等。在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和军事上威胁的敌对政策,并发动了针对中国的朝鲜战争,企图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为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建设。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展了禁绝烟毒、娼妓、赌博运动和消除封建迷信活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知识文化水平,使农村地区形成崇尚科学和文明的氛围。党在领导乡风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 加强党的建设,引领社会风气治理

新中国初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歪风邪气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作为新生政权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风貌,必须不断加强党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从乡风民俗的“内驱力”着手,通过破除迷信思想、开展整风运动等举措,为新中国初期的社会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第一,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毛泽东指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1]238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但是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居功自傲,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盛行,有些甚至贪污、腐化堕落、违纪违法。少数新发展的党员思想作风不纯,脱离群众。为了提高党的战斗力,改善干部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整党整风运动,打击腐败、严厉查处党内违规违法违纪情况、弘扬廉政之风。这既是一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运动,也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思想道德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使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一片和谐景象。

第二,培育健康乡风民俗。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467。新中国初期,针对当时广泛存在于农村的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取缔多种民间的非法信仰组织,改造宣传封建迷信的庙会,对所有从事占卜、看风水、驱鬼治病的巫婆神汉进行教育改造等。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抵制和远离封建迷信活动,净化社会环境,树立新的社会风气。这些政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造福于普通百姓,并满足了饱受贫穷苦难的普通百姓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从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乡风民俗。

第三,全面开展社会风气治理。毛泽东曾经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3]1467新中国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党的组织和制度逐渐扩展并向社会各个阶层和地区延伸,从而不断消除旧政治留下的不良影响,形成新的政治生态。与此同时,党领导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革新,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形成了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争当新中国建设者、共创美好生活的社会风尚。

二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加强思想文化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旧政府留下的政治文化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新的思想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思想文化改造,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迅速破除了各种封建旧思想的束缚,清除了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等的余毒,同时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贯彻于各行各业中,在全国范围内宣传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教育人民,提高全国人民的阶级意识和思想水平,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打下思想基础[4]91。

第一,宣传学习科学理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1949年中共中央完成开国大典后,立刻号召全国人民了解和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且提出当前我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新中国,全党有义务学习科学理论,而且系统学习理论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优良,需求也更加明确,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51年,刘少奇同志做了关于《党的宣传战线上的任务》的工作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环境是艰苦的,不仅要在思想上学习马列主义,更要注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用马列主义的思想理论去教育、引导人民,让党的中心工作得到人民的支持,马列主义的理论深入农民实际,从而提升党的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党员干部应该在自己学好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向群众宣讲马列主义的方法、观点和立场。通过宣传教育,初步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指导地位[5],为农村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多措并举,戒除各种恶习、陋习。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为了改造乡风民俗,采用了多样化的手段。新中国成立之时,旧社会遗留下的许多恶习、陋习尚未得到整治,如烟毒问题、娼妓问题等。新中国成立之初,鸦片、烟毒等造成的危害仍然十分严重。党中央为了彻底根除烟患、医治旧社会留下来的痼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禁烟毒运动。为更好地指导全国禁烟禁毒工作,政务院于1950年颁布了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这一文件规定了禁毒工作的主要方针和基本任务。通过群众自主戒除和政府强制戒除的双重举措,上千万烟民摆脱了对烟毒的依赖。1953年,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消灭了前人未能消灭的陋习。”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对城市中的妓院予以取缔,以防止性病在全国蔓延。

第三,创新文化教育模式,实现文化改造和文化重建。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2]435新中国初期对于农村文化改造、重建主要是通过创新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来实现农村传统文化的除旧布新。在教育上,主抓学校教育这个主战场,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在文化艺术上,毛泽东提出文艺的主要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在新中国初期文艺作品的主要受众是广大工农兵,因而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普遍是农村的传统文化改造及其成果。1951年10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思想改造首先要改造各种知识分子,这是影响我国开展民主革命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键要素。通过改造知识分子,通过重构农村的文化体系,通过破旧立新和移风易俗,党中央基本解决了农村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不相适应的问题。

三 加强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养

1949年6月,毛泽东就曾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3]1477“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6]37加强农民教育是新中国初期社会变革的根本需求,是我国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1949年,中国人口总数为54 167万人,农村人口是48 402万人,农民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是89.36%[7]811,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知识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为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农民进行了广泛的教育。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政治觉悟。农民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抗美援朝战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同年12月教育部发出一篇名为《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教育中抗美援朝时事教育的指示》的文章,其中提到农民业余教育工作应该紧扣时事政治,加强爱国主义宣讲。1951年11月11日,政务院教育部发出了一篇指示,其中提到各地冬学应该借助抗美援朝的事实,向农民群众进行深入而普遍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爱国公约活动和增产节约活动;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包括婚姻法、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等内容,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包括政治教育方面,杜绝强调文化而轻视政治的心理;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逐渐在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当中树立起来,为日后开展农村地区改革奠定良好思想基础。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当中指出:“农村中不久就将出现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8]188因此,党组织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让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激发农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在合作化运动中,党对农民进行了思想教育,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去鼓舞、感染、教育农民消除私有观念,树立公有观念,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开展扫盲运动,提升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列宁指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为基础,只要国内存在文盲现象,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新中国初期,全国5.5亿人中有4亿多文盲,文盲率高达80%,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文盲率过高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首要的就是要解决文盲问题。1949年12月,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出号召,要“争取在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1950年9月,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这个会议中,就明确了识字教育的具体办法,即在农村地区,让农民首先学习自己的姓名,然后学习土地的命名以及与农民关系紧密的各种农具的名称、记账的格式等,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展小范围的农民业余初级班(组),教育农民,使其具有初步的读写算的能力。识字运动的内容多贴近群众生活,因此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也比较显著,农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识逐步提升。从新中国初期扫盲运动的开展,可以看到要改变农村落后的文化状态,必须推动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必须要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来掀起一个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识字运动。如此长时间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使新中国亿万农民“睁开眼”。

四 发挥党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9]44。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基层党组织涣散、基层民众对党的认知模糊、村民自治流于形式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组建基层政权、“政权下乡”、优化党群干群关系等举措,为基层民主自治注入活力,大大推进了乡村治理的民主化进程。

第一,组建基层政权,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指出:“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10]11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政党、国家与乡村社会、农民的关系仍处于松散状态,党和国家除了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已建立的新生政权外,还着眼于乡村党组织关系的调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包括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等),发挥“乡贤”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委、党员干部、村委会等统合起来,逐步将农村社会纳入国家的正式权力系统,牢固控制基层政权,确保乡村社会在较高水平上拥护共产党、拥护新中国,推进农民参与政权建设和乡村治理政策的落实,形成强大的政治整合力量,从而改变了旧中国基层政权虚位和管理薄弱的情况,在迅速重建乡村社会、重构党民一体的政治社会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第二,“政权下乡”,夯实党的组织基础。1957年,中央组织部提出一系列原则性建议,如对于农村的基层组织的层次一般最好建立两层:在设立乡党委的地方,社一级只建立支部[11]20。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和平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在开展乡村工作方面一改以往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方式,通过“党支部大规模下乡”的政策,将旧社会的乡村民众组织到新中国、新社会里来,让农民深切感受到“解放了”的氛围。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权下乡”的手段,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建立一贯到底的国家政权治理体系,重新建构了传统乡村社会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士绅层级,彻底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差序格局”,从而使党的领导能够畅通无阻地达于农村社会的神经末梢,实现“乡政村治”的治理体制。

第三,乡村自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12]464。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注重将农民群众从传统社会的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让群众发声,赋予农村高度的自主权。一方面,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有能力、有干劲、有责任心的“乡贤”,集民智,汇民意,激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与信心。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权力的制约,加强村民对党员干部的民主监督,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时的初心为着力点,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整顿,对部分因短暂胜利而骄傲自满不作为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团结动员群众,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猜你喜欢
乡风农民思想
耕牛和农民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思想与“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