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1-11-29 12:12陈青凤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标英语专业外语

陈青凤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战略任务之一是“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既包括研究型高校和技能型高等职业学院,也包括应用型高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21日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应用型高校也要加强一流本科建设,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2000年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多为应用型高校,已占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用型本科建设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教育现代化的全局。

一、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现状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发展迅猛,成为高等教育中覆盖最全、规模最大的专业群。全国开设外语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占全国本科高校数量的82.4%,外语专业点有3 000多个。[1]除综合性大学,外语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外,其他绝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甚至诸如农林、医学、海洋等特色院校,也都开设有英语类专业,目前英语专业在校生有近百万,英语专业取得长足发展。

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市场对英语类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有突出的语言能力,还要有过硬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反观目前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建设,部分学校盲目扩招,专业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课程设置单一,人才培养缺少特色,毕业生供大于求等问题日益显现。英语专业的发展虽然成绩大,却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课程设计不合理

学生对语言的习得不仅仅是获取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对语言的内涵和文化的深入了解。2018 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培养学生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的关系,在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目前大多应用型高校的英语专业比较重视语言技能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文学类、文化类、思辨类课程较少,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只有当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国际前瞻性,才真正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国标》倡导外语人才培养要“质量引领、多元培养、分类卓越”。钟美荪教授(2015)将“分类卓越”形象地描述为,“我们不但要有导弹专家,也要有制作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的专家,他们都可以达到卓越水平。各个高校不应拼命在一个等级中往上爬,而是要在不同类型上‘追求卓越’,把发展模式引向注重特色、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2]也就是说,既要有北大、北外、上外等为国家战略和国际社会培养外语高端人才的外语专业,也要有能长期为地方经济、教育、和社会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地方外语专业。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外语专业都应该凝练特色,追求卓越,培养一流的外语人才。

目前应用型高校本科英语无论是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上,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趋同化严重,各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千人一面,缺乏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英语专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要化解英语专业毕业生挤独木桥的局面,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应充分考虑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以“国标”为蓝本,结合市场需求,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来确定自己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由向外的规模式发展转向向内的特色式发展,适应国家建设、学校发展、以及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走“高、新、精”的人才培养道路,争创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

(三)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国标》规定:“外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课往往具有明显的目标性和指向性,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能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职业岗位能力,优质成才,全面成才。实践课程应贯穿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年不断线,包含毕业论文、课内实践在内的实践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50%。

不少应用型高校在实践课方面都存在这种或那种不足。有的英语专业老师偏爱语法翻译法,以讲授基本语言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较弱,哑巴英语普遍,失去应用型学科的教育特点。有的高校以课堂学习为主,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和社会脱节,被动接受知识,应变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有的虽然重视学生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开设了相关的专业技能课,但因实践基地和实训场所的缺乏,学生并不能把掌握的知识技能很好的转化为实际运用技能。应用型高校的英语专业应当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强调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离开实践,教育就成了纸上谈兵。

二、《国标》背景下建设一流应用型英语专业的新路径

《国标》“是全国高等学校外语类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国家标准是申报、建设外语类本科专业和衡量开设的本科专业是否合格的“尺度”和准绳,是“底线”。[3]“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处于哪个地区,建校时间有多长,只要开办了外语类本科专业,办学质量就必须达到《国标》的要求。”[4]在《国标》指导下,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执行《国标》要求,补足“三类课程”

1.文化类课程

钟美荪(2015)认为,外语专业学生须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了解这些国家的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的轨迹。[2]梅德明(2018)指出,外语教育的国家最新标准,要求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5]应用型高校的英语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较多,专业知识课程相对较少,其中文化类的课程更少,仅限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专业核心课中增加西方文明史、跨文化研究课程,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方向课程中增加国别与区域研究、欧美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概论、欧洲文化与西方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文学类课程

王俊菊(2018) 提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要“增位”。[4]王卓(2019)认为,明确英语专业人文性定位,重构英语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体系成为英语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6]同文化类课程一样,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外国文学类的课程很少,还有一些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删除了文学类的课程,这是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需要在专业核心课中增设英语文学导论,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英美文学选读、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英语诗歌、英语短篇小说选读、英语散文选读、英语长篇小说赏析、英语报刊选读、比较文学等课程。还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开设商科经典名著选读、欧美戏剧、名著名译选读、英美戏剧赏析与实践、经典译著赏析、西方教育经典选读、英语儿童文学、英美儿童经典选读、希腊神话与圣经故事等课程。同时在英语阅读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为学生推荐优秀外文读物,举办戏剧表演、阅读分享会、微小说写作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3.思辨类课程

《国标》能力素养中重点提到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依托课程体系,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在专业核心课中开设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中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开设相关选修课。《国标》虽然没有明确“批判性思维”相关的课程,但已经隐含在文学和文化课程中。除了开设相关课程外,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必须贯穿到英语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探索和实践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方法。在技能课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在专业知识课中培养创新思维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在培养方向课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7]

(二)凸显特色凝练,追求“分类卓越”

潘懋元(2009)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8]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英语专业要在《国标》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着眼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以“分类卓越” 为目标,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本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 即“校标”,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校标”既要符合《国标》的基本要求,确保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又要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校本特色。一流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校标”应具有以下两方面特色:

1.专业定位凸显地方性和服务性

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定位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围绕地方产业链调整专业方向,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的特色发展道路,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外语人才。[3]英语专业要寻求特色发展,一是对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做深入的调研,了解企业对各类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外语人才行业质量标准;还要调查近年来本校及同类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二是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充分整合校内优势学科的教育资源,借用他们的平台和师资力量,推进外语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走“英语+专业方向”或“英语+专业”的特色发展道路,开设与某行业对接的英语专业方向,如跨境电商方向、商务翻译方向、医药英语方向、涉外警务英语方向、儿童英语教育方向、艺术英语方向、化工英语方向等。

2.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应用性,符合学校实际

潘懋元(2009)指出,应用型本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实践教学, 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8]应用型高校要建设和不断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让学生“边学边练”,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教,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高校还可以依托行业、企业, 共建行业学院,这样既保障了学生实践训练的基地, 也是教研、科研、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的基地。但大部分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生源基础和师资力量一般、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中也不具优势,校企合作机制不够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邀请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紧跟行业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和职业能力。

(三)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三全育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注重“以德为先”的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和加强品德修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国标》也对外语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可见,立德树人是外语人才培养的首要坚持和战略核心,外语人才培养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基本核心和价值导向。[9]

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明确规定:“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三全育人” 提倡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个方面统筹育人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协作,最终实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从广义上讲, “三全育人” 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这个范畴,而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立体、全方位教育。由于专业特殊性,外语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三全育人” 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是一种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方法论,需要应用到外语人才培养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于英语专业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当中,深入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在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用英语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解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要依托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水乳交融。[10]在语言技能课如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汉-汉英笔译等课程中,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抓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在专业知识课如文化、文学、语言学等课程中强调中西文化对比、中国文学经典英译本的学习、语言的对比及迁移,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重点是英语阅读类课程、外国文学类课程及中西方文化类课程,这些课程对于贯彻全过程育人的教学理念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英语阅读类课程可选取思政课教学大纲中的一些专题,结合精读和泛读课程内容,挖掘阅读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案例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文学课程体系建构和教学模式应充分挖掘文学中的道德、伦理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6]激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健全的心性。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应基于对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建立在对我国文化的自信和自强意识的基础上,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将价值观学习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四)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育人”

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首先体现在课程体系改革上。高校要邀请企业参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围绕“行业需求”和“国标要求”,与行业共同确定“能力本位”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合理安排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和衔接,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11]

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要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设置专业方向和实践教学课程模块, 与行业共同开发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课程, 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要从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变;学习方法要从个人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仿真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科研要突出教学改革研究及产学合作项目研究,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色是实践育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与校外实践三部分,以及校内专业实训或模拟项目实训及理论课内实践。课内实践主要包括外语技能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及专业方向课程中的实操模块。课内实践教学也应该建立一个体系,从基础技能向高级技能逐渐深化发展。课外实践包括专业实训、学科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学术社团、校内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专业实训是应用型高校校内实践的重点,应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实训室建设、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的确定、实训项目的指导及评价等工作。校内专业实训除了要匹配相应的理论课程外,还需要紧跟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实训内容、实训手段和实训技术,根据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校外实践包括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国际交流活动三大类。英语专业的专业实习包括认知实习、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支教等,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不同专业方向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外贸方向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市场调查和涉外商务活动,如:经贸洽谈、招商引资、商品会展等。英语教育方向的学生可以参加当地少儿图书馆及社区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在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公益中英文绘本活动,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共青团等组织的支教活动。翻译方向的学生可以参加大型赛事的翻译志愿者活动及服务社区和当地外国游客的公益翻译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包括国际夏令营、短期留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等,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升跨文化能力。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国际交流可以考虑跟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型高校合作开展夏令营、交换生、联合培养等项目。

毕业论文也属于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国标》中将毕业论文单列了出来。《国标》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尽可能从实习、实践中来,在实习、实践中完成。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指导,实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做到真题真做。

三、结语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勾画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远景蓝图,也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一流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英语专业作为应用型高校中开设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要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国标》的指导下,根据办学传统、地区优势、资源条件等,建设一流的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培养服务地方需求的一流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一流的应用型外语专业必须在《国标》框架下“分类卓越”,对照国标补齐短板,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凝练校本特色,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产教融合模式,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整个实践教学中,协同育人。一流应用型英语专业建设还需要一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及较丰富的企业实习、从业经历。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还需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此外,还需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型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猜你喜欢
国标英语专业外语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防火门在国标、英标检测中的差异分析
关于防火门耐火完整性在国标、英标、欧标和美标中的比对分析
唐红新:演绎产业扶贫“国标蓝本”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