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评成丽散文集《月从故乡来》

2021-11-29 12:12蔡先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散文

蔡先进

(武汉市新洲区农业农村局,湖北 武汉 430400)

己亥夏月,收到湖北省作协高研班同学成丽的散文集《月从故乡来》,甚为欣慰。前年夏天,我们在宜昌五峰县高研班相逢,她身材娇小玲珑,为人低调,看起来像邻家小妹一样亲切。学习毕业后,她便写了一篇《五峰的气息》在省文学院《新作家》杂志发表,其出手快与好文采令人佩服。

成丽同学是咸宁市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散文作家,兼任咸宁市作协副秘书长、咸宁市女作家协会主席,本职工作是摄影。她出生于咸宁市通山县,成长并生活于咸宁市咸安区,咸安区是她的第二故乡。成丽是革命烈士后代。祖父成世豪系革命烈士、书法家、私塾先生,早年参加红军,24岁任红三师七团政委,受错误路线迫害,曾祖父和祖父兄弟仨同时牺牲;父亲略通文墨,曾任乡镇粮管所负责人,为人清正廉洁,大公无私。母亲温言软语,成丽因通宵达旦看书而烧坏了蚊帐,母亲心疼蚊帐,却舍不得训斥一句。诚如成丽在后记中写道;“父母与村庄在无声中完成一个赤子对文学的早期萌芽和膜拜。”

成丽的散文文笔细腻灵动传神,文采斐然,擅用以人拟物、比喻、排比句式、想象等手法营造意象,细节刻画、场景描摹纤毫毕现,极尽渲染氛围、营造语境之能事。其散文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写人叙事,写家乡人叙家乡事;第二类是文化游记类散文,或行吟山水,或抚今追昔,或宣扬家乡风物,或推介咸宁志士名人,风格或温婉俊逸,或粗犷豪放,读来气象万千、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其丰富奇特的想象让我自叹弗如。

成丽散文流淌着一股古典唯美的诗韵。《古堰湾的水声》《冰雪长城》《家是麦芽糖》《鲁肃七夫人与甘棠三甲鲁》等篇什行文诗意盎然,语言唯美优雅,尤其是《家是麦芽糖》后半部分关于家的比喻和排比灵动而富有质感,尽显语言表达的张力。《鲁肃七夫人与甘棠三甲鲁》弥漫着浓郁的古典情怀,该文将七夫人与鲁肃浪漫忠贞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忠贞刚烈的奇女子呼之欲出。在这里,我引用两段,且看作者如何刻画七夫人杨千千和鲁肃的肖像神韵:

“一条汉朝盛行的留仙裙,白内衬浅绿裙,纤腰广袖似青莲。清澈如水含情目,樱桃小口含朱丹,发似云鬓肤如脂,二八佳人低眉移步款款行。”

“一件灰色长袍裹着健硕魁伟的身躯,滚边的腰带镶嵌玉如意,透着卓尔不群的贵族气质。天庭饱满目如星,鼻如悬胆眉似剑,美髯飘逸唇含笑,宝剑悬腰凛生威。”

通过以上两段婉约俊逸的肖像描写,我认为成丽是深受古典诗词的浸润。再看成丽散文题目,大多起得很别致,颇有诗味,令人产生无限遐想,譬如《古镇盈香纳春光》《酱香飘过杨芳林》《月光淌过大屋雷》《素指玄音抒初心》《浅拾旧书香馥郁》《梦里索要桂花酒》和《月从故乡来》等散文见出作者独具一格的诗歌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个作家只有心中充满诗意,眼里才会溢满美。

乡土美、乡情美、乡音美,亲情美、人情美、人性美,感恩向善的美,儒家“温良恭谦让”的美,儿女情长的美,情系民生的美,祖国山河的美,是本书一以贯之的写作审美定位。

乡土美、乡情美、乡音美是散文作家永恒歌咏的主题。散文《家之南,是大幕山》《古堰湾的水声》《酱香飘过杨芳林》《亲亲富水河》《三泰行的木浮雕》《家住香城》《一个人的金桂湖》《家是麦芽糖》《瑞哥家的端午》《农具》《乡思弥漫刘家桥》《书香浸染孙家庄》《官埠读桥,一半苍凉,一半温煦》《成氏宗祠话古今》等乡土散文讴歌本土风物人情,凸显了作者热爱家乡、情系乡梓的赤子情怀。这些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故土深沉的爱,那份血浓于水的乡情,读来令人动容,颇有艺术感染力。

《五月的凌霄花》《雪地里的叹息》《黄玫瑰,香满城》《乡间野菊花》和《最后的花期》等篇章是作者情系人民的见证,这几篇散文可称为“底层写作”,倾注着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关爱,讴歌了时代主旋律,弘扬了社会正能量。《黄玫瑰,香满城》是对城市美容师的深情礼赞;《乡间野菊花》赞美了移民老妪虽家境贫困却乐观感恩的精神情操;《最后的花期》以人拟物,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美、挖掘美、展现美,显示了作者勤于思考、敏于思考与擅于提炼主题的写作本领。

值得赞赏的是,《五月的凌霄花》描写中年汉子对脑瘫女儿深沉的爱,文中主人公饱经沧桑后的从容平和淡定的心境令人刮目相看;《家是麦芽糖》写到黎明前丈夫儿子酣睡的神情,其中所营造的恬淡祥和的意境让人拍手称快!《咸淡岁月腌菜情》赞扬婆婆勤俭节约、和蔼可亲,文中所彰显的平实质朴的情怀同样令人感动不已。《农具》心理活动描写和回忆往事交替进行,咏物怀人,借农具怀念亡妻,充分展示了老汉的孤独凄清的心境,行文看似有些絮絮叨叨,却情深意笃,意味蕴藉,是一篇殚心竭虑、出彩的美文。

《月从故乡来》是最有人间烟火气息、最地道的亲情散文。该文短短千字,不事渲染,不刻意升华,行文惜墨如金、隐忍节制,洗练传神,一个调皮捣蛋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弟弟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颇有人情味。

此书最后一辑是文化散文专辑,短的近四千字,长则达七八千字。说真心话,写文化散文真不是女作家的强项,一篇文化散文一般需要花很多精力去搜集素材,要想写出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写出自己的“神思”,的确是一件劳神费力的事情。说起写文化散文的艰辛,我举个例子,你看成丽写《书香浸染孙家庄》这篇3800字的文化散文,仅先后到市政协和区里搜集资料便花了半个月时间,下笔到定稿又花了二十多天。短短四五年时间,成丽便写了诸多内涵丰富的文化散文,殊为不易。《孟养浩的孤独与疼痛》这篇文化散文见出作者浓郁的家国情怀。文中写到孟养浩视国家社稷安危为己任,冒死力谏,被昏君杖打一百棍,贬为庶民;回乡后,他闭门谢客,过着清贫自在的日子,还不忘举贤荐能,修县志六卷;最后明光宗一纸诏书,孟养浩尽释前嫌,花甲之年任操江巡抚,死时家徒四壁、囊空如洗,南京吏民挥泪相送,谥“忠定”,与副宰相冯京合祠。文中,作者将孟养浩忍辱负重乘船离京时的苦闷无奈、万念俱灰的心境写得入木三分、痛彻心扉:

“热血一腔凝作冰,忠心报国路无凭。山长水远舟行苦,迷茫何处见明灯。正月的江上,寒风刺骨,苦雨锥心。从京城到武汉长江的一艘船上,趴着削职为民的孟养浩。身与心的痛使他万念俱灰。屁股上的肉腐烂了,巴掌大的烂肉一块块脱落,随行的人目睹其惨状暗暗垂泪,他咬着牙一声不吭。”

我非常欣赏散文《鸟巢断想》的结语,这是一篇关于麻城五脑山的游记,结尾意绪丰满,散文“气场”浓郁,营造了安适冲淡的语境!现将之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夜宿半山腰别墅,千山空蒙静谧,不闻车声人语,间有春虫呢喃,卿卿低语,心亦空明澄静。如此清幽,实为养生之地。夜半醒来,推窗远眺,清远山庄露天舞台依然灯火通明。劲歌劲舞者,必是城中火柴盒里压抑过久之愁绪在尽情渲泄。不知这样的喧闹,是否惊扰了窠巢中临风而眠的鸟儿的清梦。”

本书中的散文大多是精心构思而成,诸多文章是经过多次修改。许多散文都是"发于情,止于理"。其中一些写人的文章,大多先叙事,最后通过以人拟物来升华作品的主题。客观来讲,成丽的散文带着过于严谨的理性色彩,忽略了“感受和体悟”的抒发,缺少“散淡和松弛的话语风度”,偏重“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表达方式是升华。”(摘自谢有顺文学评论集《散文的常道》P258页、P248页、P13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在《月从故乡来》这部散文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化散文或曰游记散文,这些篇章绘景状物不惜笔墨、洋洋洒洒,可谓浓墨重彩,确有雕琢文字的趋向。对于某位评论家所言的“绮丽浓艳之风”,我不大认同,我倒是觉得这是作者精于构思、过于注重反复修改所致。因为散文毕竟不同于中短篇小说,如果偏重于先入为主的严谨构思,最终难以达到感性丰沛、意绪饱满、神采飞扬的审美境界。关于散文语言,成丽有清醒的审美追求,她的散文力求干净洗练,注重节奏美,灵动而有韵致。

我有时候想,一篇散文是不是只有结尾升华主题,才能显示深厚的底蕴?我觉着写散文吧,有时候可用抒情的文字来结尾,或者用饱含意绪的文字来结束全文,来取代先入为主式的升华主题、擢升主旨。比如把作者的思想融入鲜活生动的形象思维。最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不需要作者点明主旨,而是要读者自己体悟或领会出来。文学作品,其实是最忌讳抽象思维的,它讲究的是形象的生动鲜活,也就是说,核心在于感性思维的发掘。我个人认为,关于如何写好散文,成丽应该多一些思考,多读一些新锐前卫散文家的作品,拓宽散文的风格和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作品的深度和审美境界。另外,互文式写作也可增强文本的内在底蕴。今后亦可多读一些先锋小说,尝试将小说的人物描写借鉴到散文创作当中,让散文的人物丰富多彩,更加灵动传神。

说起来有些惭愧,书评早在半个月前便已写完,而题目,考虑了十来天,我始终没有想好。我想起成丽这部散文集大多写家乡风土人情,寄寓了作者的思乡情怀,有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前日去中学接儿子,蓦然灵感来袭,想起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啊,用“此心安处是吾乡”作为题目,真乃天作之合!

猜你喜欢
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散文二题
桃红又是一年春(同题散文两篇)
散文短章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散文的样子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