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分析

2021-11-30 14:26
山西青年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心理学

温 祥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湛江 524000)

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预防与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这一方面并没有深入了解,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大疏忽。本文主要探索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措施。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奇克申米海首先向世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一经问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来关注这个领域,随后逐渐发展成为积极心理运动。国际相关心理学网站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将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心态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教导人类通过运用自身积极力量,使个人和社会向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1]。积极心理学具有两部分理念,第一是“积极”,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人类自身内部的积极品质它的目标是尽最大可能发挥人类积极品质的作用;第二,积极心理学不仅要发掘潜藏在人类自身内部的积极品质力量,而且要将这种积极力量延伸至社会大众,使得社会和个人都能感受到积极力量的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内容

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的内容研究,有利于人类运用自身携带的自控系统,在出现不良反应或冲突后,可以自行采取自我控制、自我应对、自我约定的方式,此举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品德。积极心理学具体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积极的个人主观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首先需要考虑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大学生个体在不同时间点对事件的主观体验是不同的,例如不同大学生个体对同一事件的关注点不同,有关注事件的成就感,有关注事件的满意度,有关注事件的期待感等等。总之,积极主观能够培养大学生个体的积极品德,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百态,在困难中寻找出路,锻炼自身积极意志,走上自强自信的道路[2]。第二,积极的个体说明,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倡导采取积极的个体说明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的美好品德,例如在一次考试中,学生成绩并不理想,乐观积极的家长会采取积极的个体说明对孩子解释:“一次考试很重要,但是它并不能带给你所有快乐,你要总结教训,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积极的个体说明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三,积极的集体意识。大学生是一个集体,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从集体层面考虑,积极心理学中认为大学生可以在高校或者家庭中培养积极的集体意识,积极的集体成分应当包含积极的寝室关系,积极的班级关系,积极的师生关系等等,这些积极的集体成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存在不平衡性。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侧重解决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矛盾问题,但是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3]。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认知、意识、情感方面健康发展,全面发掘学生内部积极的品质力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养,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度。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而忽略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是全部个体,而非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全体学生的内在积极品质进行全面开发,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偏治疗性,我国目前的心理教育内容主要以治疗消极情绪为主,这就使得心理教育者偏向于对消极情绪的研究。但是积极心理学认为要加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基于“教学场”的研究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做到合理的培养,同时也应该注重解决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高校而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注重全部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培养,第二,要及时帮助心理有缺陷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高校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在这两个方面中,高校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健康品格培养[4]。因为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健康的心理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优秀品质。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况,内心就会缺乏强大的支撑,对于一些社交以及人际关系都不会做到很好的处理。所以,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教育程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为了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得到有效进步,也需要加强教师的课堂教育,严格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其工作态度,确保其可以与学生和睦相处。高校的相关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并可以将积极心理学合理地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并且学校也可以适当培养教师对于工作的积极态度,让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得到满足,进而使得教师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困惑,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提升自我。重要的是,要时刻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可以发现对方的优缺点,对对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发掘出对方的积极心理状态,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基于“人际场”的研究

在我国目前教育背景下,教育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是师生关系应该融洽,教师要用正确的、积极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学生,使学生激发自我潜能,同时教师也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使他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可以树立自己独特的人格,成为自由、完善的人,更好的全面发展。正确与高效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支持,而且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归属性,使得学生可以培养幸福快乐的健康心态。所以,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注重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合力完成,达到培养组内感情基础的效果,也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互相鼓励,共同成长,让他们可以在竞争的氛围中学到合作,并且树立起健康的心态,这一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教学。

(三)基于“合力场”的研究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觉下,加强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程度,使学生可以拥有正确积极的心态,同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加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度,需要学生自己、学校社会以及教师的全力配合。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且要有足够的重视态度。学校应该增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工作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保证学校方与教师方都可以顺利推进教学进度。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进行培养。

对于树立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的教学研究,为了取得良好的成果,需要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学校可以开展特殊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体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心理辅导,在解决了自我困惑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学生的角色不仅仅是被辅导者,也是一名辅导者。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体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教学心得。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以及建设校园文化[5]。第一,设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高校可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在这一教学体系的主导地位,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完善课程体系,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置在积极培养学生心态的层面,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可以在激发自我潜能的同时培养健康的心态。第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力度,心理咨询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诱发出学生的自我潜能。第三,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合理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高校应该重视这一活动的建设,在活动中渗入积极心理学,提升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占比,进而使得积极心理学在校园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对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环境,不仅仅体现在学校中,在家庭以及社会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6]。为了加强教学力度,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家庭之间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通过持续的改革以及完善,创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使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在本质上得到改变。

四、结语

我国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问题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我国国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进行。所以,高校应该合理地使用积极心理学,充分了解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以及实践特点,尽全力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进而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如何培养“优秀生”的健康心理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