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隐性思政的媒介环境价值及路径

2021-11-30 16:15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媒介思政

张 雯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各种新型媒介的出现使新时代思政工作环境五彩缤纷、日新月异,具有社会化和生活化特征的信息体系与传统媒体相映生辉,孕育出崭新高效的思政工作环境。思政工作者应该积极行动,抓住信息传播新环境带来的红利,开辟新渠道、打造新方法,提高思政工作效率。当然,新媒介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放任自流,无用信息消耗人们大量宝贵时间,不良信息还会乘虚而入。新时代的媒介环境具有明显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控制新媒介风险、优化新媒介环境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思政工作者的分内职责。

一、新时代条件下的媒介环境价值分析

新媒介环境是新时代各种信息载体和工具的总和;新媒介是指新出现的各种信息传播形态和媒体介质,经由网络传输的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借助电脑和手机等多种终端来实现,具有交互性、虚拟性、共享性等特点。随着技术进步,更具个性化和主动性的新媒介会不断出现。媒体论坛“迎接全媒体时代”(2011年)标志着人们正式把“新媒介”放在认知和思考的台面。“新媒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首先,新媒介的速度与激情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机遇。新的媒介涵盖了4G、5G为主的高速网络传播途径,但新媒介并不排斥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从信息传播覆盖的范围来看,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还有自己的用户。新媒介为时代造就的速度与激情则更受青年群体的欢迎,二者并行不悖。在新媒介背景下,信息借助各种形式全方位地传达给受众群体。新媒介引发的媒体形态重大变革,导致当下信息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是时代的进步,是当代人的需要和追求[1]。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新媒介的市场份额会远远地超越传统媒体。新旧媒体交叉融合的局面,标志着新型媒介时代的到来。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需要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新媒介提供的有利条件,对具体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

其次,新媒介成为助推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新媒介标志着时代的节奏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加速传播必将进一步助推科技进步。新媒介可根据消费份额主体的信息需求特点,以市场调节为主导,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精准命题,迎合多种服务要求。借助大数据平台,形成根据市场变动来调整服务内容的信息产出机制,对大众的需求进行细化和区分,做到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新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彰显包容性。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不断创新和开发新工具的同时,继续满足部分群体对传统媒体的需求。在传播过程上,新型媒介将传统独立运行的媒体有效地融合起来,把个体整合转化为整体的一部分。在新媒介发起的信息融合过程中,注重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组合,追求信息价值最大化[2]。从传播效果来看,新型媒介更侧重回应最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和喜爱。

最后,媒体新介质推动社会进入学习型社会。借助随手可得媒介终端,人们迅速而便利地获取需要的信息。手机、电脑和多种智能电子设备是人们能够接触到的最常见的媒介终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传播工具。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人们这样获取信息的事实无法回避。被动不如主动,帮助人们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提高人们在新时代获取多种信息的素养,有益于发挥各种各样的有效信息对人们的积极影响。所以,传统思政工作方法必须进行变革,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信息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技术更新和传播方式创新,不断创新和更新成为信息社会的常态。新型媒介本质上就是新旧媒体的不断融合和创新。

二、新时代条件下媒介环境呈现的新特征

(一)信息内容精彩纷呈

新型媒介的时代步伐无法阻挡。人们通过手机和其他各种电子产品不断缩短着彼此距离,拉近了人们与现实的距离。新媒介提供人们的信息内容精彩纷呈。丰富的信息给思政工作带来了可以运用的素材。教育工作者主动迎接和消化多媒介环境提供的信息资料,是避免“网络冲击”的最好方式。新型媒介信息的灵便鲜活与传统信息内容的陈旧单调形成鲜明对照。新媒介承载的丰富信息为思政工作的案例分析提供素材,推动传统教育的内容更新。

当然,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教育者要有对丰富多彩的媒介信息进行辩证分析,去伪存真、批判运用。灵活运用其中有价值的成分,服务既定的教育目的。对于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要警惕削弱意识形态引导力的情况发生。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子信息占用了太多家庭情感交流时间、甚至青少年的休息时间,严重损害了一些孩子身心健康。青少年激情犯罪的案例显示,冷漠和不理解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丧失,并在极端个体身上演变成人的社会性的丧失。所以,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思政工作,更要注重线下耐心的思想说教。

内容的更新是传统思政工作的短板。传统思政工作常以书本为承载工具,把以文字为主的预设内容讲授给受教育者。教室是书本内容传承的场所,班级授课是校园里的主要活动形式。这样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有压力:在单调的传授与接受过程中完成课程任务,很难保证教育内容内化与外化的效果。

(二)传播方式双向互动

在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环境中,个体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媒介信息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特点。人们在接受和传播信息过程中,又是信息加工制作者。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的过程就是复杂的信息产出过程。思政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信息传递平台上开发相应的思政工作板块,论坛网站、APP互动、电子邮箱、微博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教育的新天地。在专门开辟的交流平台上,围绕设计好的论题进行讨论和互动,尽可能地延展网络教育空间。网络平台成为教育双方沟通的媒介和渠道,极大地拓展了思政工作的有效传播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介提供的强大信息库并赋予传统教育方法以新生命,是思政工作面临的新问题。[3]受媒介环境影响,思政工作模式不断发生着巨大改革。虽然学校教育中的信息传递途径还主要是课堂教学,但运用新媒介于课堂、增加课堂交流的质量和数量,能够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媒介时代,学生参与教学成为教学改革重要推动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即使是以课堂灌输为主的理论课程,也可以开辟特色单元,提供利用新媒介增加交流的机会。当然,对于信息传播来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除了在传播人类积淀的文化成果上的高效率之外,教育工作者可以作为一道阻隔有害信息的“防火墙”, 阻断和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利用媒介信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导向作用,在信息双向交流中极大地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遵循思政工作内在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使用媒介信息的启发诱导,运用好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三)心理体验丰富饱满

新型媒介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人们在网络畅游过程中,信息的接受与传播受伦理道德和法规制度的约束,涉及知、情、意、行的心理体验。与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思想教育的体验不同,人们在新型媒介环境下的心理体验丰富饱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把社会连接成一张密切相连的网。校园不再与社会脱离。新媒介传递的信息中充斥着不同价值观,学生有了更多接收信息的渠道,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也多了被不良信息污染的风险。当然,机遇和风险并存。教育者可以利用分析和运用复杂信息的时机,锻炼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让信息接受者认识到在国际政治大变局的新时代,世界是充满斗争的大舞台,接受信息的过程不再像课堂那么单纯。启发受教育者在享受信息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养爱国心、立报国志、做爱国事,培育知情意行统一的爱国品格。

媒介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可以节省大量用于收集信息和素材的时间,花费更多时间思考网络空间素材的价值与危害,在可控范围内设置情感和意志冲突情景,训练青少年在应对挑战的能力。既然媒介环境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环境,就应该鼓励青少年主动接受知、情、意、行的综合磨炼,养成更加多元和广泛的学习兴趣。运用丰富饱满的心理体验让受教育者的心灵得到洗礼和净化。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认识西方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价值体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在丰富的心理体验中认识网络社会遵循伦理道德与法律制度的重要意义,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传播过程随机再生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是随机再生的。生成性是现代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特点,这与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教学方式的预设性截然相反。传统的学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是经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科学设计构成预设的基础,由教师按课程体系组织实施。预设性教育虽然单调,但它是最高效的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方式。

网络信息的随机再生,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课内、课外可以互连,线上、线下可以互动。新媒介信息技术的运用,具有动态化、形象化、直观化特点,是弥补预设课程不足的最好方法。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很难实现生动活泼。但是,借助新媒介手段和网络信息技术,把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结合起来,使课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心性的陶冶。同时,信息渠道的丰富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新媒介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生成性课程设计会造成教育者工作量大幅增加,但收获往往也是丰厚的。主次分明、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资料,既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又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弥足珍贵。新媒介环境下的课程弥补了教育者讲授之不足,又激发人们热情,还可以呈现巨量信息[5]。

在新媒介的运用中,要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内容和生成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度”十分关键。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途径不仅不会降低预设课程的质量,还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自主设计和更新教学内容,完成信息传递,提高教学效率。

三、新时代媒介环境设置与优化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探讨新媒介环境下思政工作新模式

新媒介环境对于思政工作影响愈益深刻。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迫使我们探讨思政工作新模式,在分析、评测、试验、总结等科学研究基础上实事求是、避害趋利。

首先,要有开放的态度。探讨新媒介环境下思政工作新模式,要把新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现代工具,对信息传播工具的更新持积极有为的态度。主动地开发利用,才会有所成就。信息载体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信息传递的内容和目的。思政工作者对待新媒体理应以积极的态度,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其次,要有正确的方法。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发挥新媒体容量大、更新快等特征,与课程特点相结合,寻找教育或教学活动的结合点,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在利用新媒介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介的大数据功能,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最后,传统与现代的模式融合。在具体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综合发挥教育效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比例,应该根据受教育者(信息受众)的特点和差异而定。因时因地制宜,避免极端做法。新媒介与传统方法的辩证统一,可以把信息传递与信息使用有机对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模式与现代方法的融合,活跃了氛围、提高了效率、解放了人力、更新了方式,抬升了信息传递的质和量,实现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状态。

(二)教育者主动提高素养以驾驭环境挑战

主动使用新媒介,让受教育者在提高获取有用信息效率的同时,增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把新媒介作为教育载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但可以提高受教育者对信息科技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在品德养成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驾驭未来环境的挑战。

就像免疫能力可以阻止病毒侵袭一样,在互联网传媒环境下,培养受教育者运用各种新传媒的素养,进行积极的正面的预防和辨识教育越来越重要。预防是指预防敌对意识形态的恶意攻击,让人们了解现状,明白实质;辨识是将判断技巧传授给受教育者,提高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知晓社会所需人才除了要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知识更新的素养和能力。如果个体不能随时运用新媒体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就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教育者要树立并传授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

随着现代新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最新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十分重要。用最新信息整合预设内容,调动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知通道,使学习者在接受教学信息时尽可能从声音、文本、图片等多渠道同时获取信息。多媒体课件可以极大地增加知识容量,有效地搭配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料,突破教材有限性,活跃课堂氛围。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解决了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对于学习者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引导受教育者认识新媒介的优势和弊端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给思政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使用不当或应对不力,网络信息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小觑。信息技术运用不当,会降低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健康。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识别有用信息和正确使用信息的能力。

学校教育中的多媒体运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资料会让受众赏心悦目,其效果也就事半功倍;质量低劣的教学课件会引发学生逆反心理。把新媒介技术简单地当作知识搬运工具的做法,无疑降低了教育目标,忽略了教育过程中人的积极作用。一些把未经再加工的视频资料直接搬上屏幕的做法,随便改变了授课内容,只会让学生感受教育者的不负责任,严重危害了思想政治教学的综合效益。

培育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对信息价值的判断,是网络时代学生分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积极的信息加以运用和传播,对不良信息自觉抵制和证伪。只有在不断地同不良信息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提高对于各种有害信息的“免疫力”。互联网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和隐蔽性特点,个体在享有信息使用自由的同时,模范遵守伦理和法律制度。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公民。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媒介思政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