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①

2021-12-01 17:02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子女养老

赵 敏

(贵州大学 贵州贵阳550025)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留守老人较多,对养老保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了给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更好养老保障,有必要加强社会工作的介入。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养老现状

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1]。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40 005万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 38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7 603万人,占比12.6%。说明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然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收入低

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收入普遍较低,收入来源主要为劳务收入、养老保险金、老人子女提供的养老赡养费。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劳动能力大多变弱,难以从事繁重的田间劳动,没有稳定的劳务收入。大多留守老人子女进城务工,往往忽视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2],养老赡养费给付不及时,金额不多。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制度保障,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农村地区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金不超过200元/月,只能勉强维持老年人最低生活标准。

2.2 “养儿防老”落实不到位[3]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显示出中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国家养老为辅的国家。农村子女固然接受家庭养老,但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兼顾工作与老人赡养。

2.3 生活压力大

当今社会,不仅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压力也大,农村留守老人不仅要省吃俭为子女准备所需各种资源[4],还要承担耕田、种地等农活、家务活以及照顾孙辈。留守老人在本应养老的阶段,却依然为子女,儿孙劳累,身心疲惫。

2.4 精神生活单调[5]

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方面也存在问题。一是缺乏情感慰藉。儿孙不在身旁,不常联系,缺乏关心,甚至还有独居老人,加之“重幼轻老”现象普遍,家庭主体往往将重心放在孩子,忽略老人的情感需求,使得老人长期处在情感空虚状态。很多子女由于工作生活原因,只能在节假日回家,忽视了对老人的日常陪伴和精神赡养。二是缺乏娱乐活动。与城市退休老人相比,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娱乐生活非常单调。大多数留守老人更多的时间都在劳作,空闲之余也只是看电视、聚众聊天等较低层次的娱乐方式,很少有适合老年人的“图书馆”,电影下乡、戏剧下乡等文娱活动。三是相较于城市发展,农村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娱乐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娱乐需求。

2.5 老人健康问题被忽视,医疗设施不完善

农村留守老人健康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子女不重视父母的身体健康,没有定期去医院检查,对于父母的小病,没有及时就医。二是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基层医疗人员专业素养不高、专业能力不够强,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也很难做到病有所医。三是农村医疗设施落后,一旦发现稍微严重一点的疾病就得转院到级别更高的医院。四是现行医保政策虽然推行城乡一体化,但农村医保政策仍然存在漏洞,容易打击农民医保办理积极性,如报销条件有更多限制,有些地方市级三甲医院比县人民医院报销比例低。且大病、急病无法及时就医。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对策

3.1 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正处于农村发展好时机,应该抓住时机,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为乡村链接相关资源,引进和发展新农业产业。如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社,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在外地年轻人回家创业,回馈自己家乡,鼓励大学生回到自己家乡,为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提供工作机会。发挥银发老人的智慧和经验优势,为产业发展献言献策,既可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也可缓解老年人孤独问题。此外,可以发挥乡村特色,链接投资者投资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最后,社会工作者积极倡导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提供制度保障。

3.2 弘扬传统“孝”文化,强化家庭养老观念

社会工作者可在农村经常开展一些关于“孝顺父母”宣传活动,放映一些关于“孝”的影片,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家庭养老观念,大力提倡尊老、养老、助老的美德,弘扬社会尊老、养老、助老的先进事例,积极开展孝顺子女评选活动。使孝文化深入每个家庭,每个人心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村里营造敬老、尊老、爱老的良好风尚,真正让老年人在一个敬老、尊老、爱老的氛围中安度晚年。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3.3 提供志愿服务,丰富老人业余生活

社会工作者可以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料、为孙辈开展兴趣培养班等志愿服务。另外,社会工作者可发挥专业社工服务优势,开展刺绣等具有乡土特色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让农村留守老人实现自我增能,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老人生活压力大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帮助申请一些农村补贴;针对孙辈无人照顾,可开展四点半课堂等活动;针对老人业余生活缺失,可开展一些兴趣小组娱乐活动,丰富农村留守老人业余生活。

3.4 倡导国家完善农村娱乐设施,链接农村文娱产业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链接一些农村文娱产业扎根农村,倡导完善农村娱乐设施,呼吁社会力量重视农村留守老人和小孩的精神娱乐活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农村文娱产业。

3.5 宣传健康知识,链接医疗资源

社会工作者可以经常性开展一些健康知识宣传活动,链接一些医疗专家为老人、儿女和小孩开展健康讲座,让老年群体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疾病。同时,倡导政府相关部门对村诊所医务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立档案制度,完善急救通道,让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医疗有制度保障。也可以链接专家以及其他医疗资源,为农村留守老人开展一些免费医疗救助活动等。

4 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重视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是需要集结各方力量才能解决的长期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会力量也应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积极献言献策、提供物质、医疗等方面帮助。农村家庭和留守老人子女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重要力量,社会工作者可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提高家庭成员对留守老人物质和精神养老意识,真正落实留守老人老有所依。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子女养老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养老生活
李聚奎:留给子女的“丰厚”遗产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Tomb-sweeping Day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