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视域下剑河林下仿野生菌种植探究①

2021-12-01 17:02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黑木耳木耳菌种

陈 雄 罗 青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贫困发生率高,农民收入低、财政收入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滞后是剑河县前些年的贫困症结。近来来,剑河利用乡村产业革命的契机,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因势利导,科学研判,把种植食用菌作为“一县一业”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后发优势,食用菌成为推进剑河脱贫攻坚的产业“妙招”,解决了长期困扰剑河发展的贫困“顽疾”。

目前,已有很多关于剑河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方面。吴雪分析和阐明了剑河食用菌产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意义;张跃国等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视野做了宏观的分析和阐释,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中期研究主要以产业扶贫效果为主,谭弘恩从食用菌产业的的减贫成效立意,以数据说话,论述较为详实。后期研究集中在产业链及产品营销的策略方面。综合来看,学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剑河食用菌产业启动后的成长路径和模式完善方面,而没有对剑河食用菌成功模式背后的原因做出深入探析。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剑河林下仿野生菌种植模式为突破口,从生态位的视角解读剑河发展林下仿野生菌的优势,发掘出剑河食用菌产业脱贫中的内在机理,并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以期为剑河林下仿野生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1 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重要理论之一,最早由格林内尔[1]提出,指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单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位置或承担的角色,是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2]。生物占据的生态位越宽,其生存空间越大,适应能力越强,生存概率也就越高[3]。

2 研究区域概况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中部,全县面积2 176 km2,属于国家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和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辖11镇1乡1街道,180个村(居),全县总人口2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6%。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万户4.93万人。近年来,剑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4]的脱贫思路。开展林下仿野生菌——黑木耳种植,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方式,围绕“把剑河建成贵州食用菌菌种研发、制种基地”和“将剑河建成全省中高端食用菌生产大县”的目标,以开展林下仿野生栽培盘活森林资源”的生产模式,对全县食用菌产业进行科学布局。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剑河已经成为全省食用菌行业的后起之秀,在黔东南州十几个市、县中成为区域食用菌的行业翘楚,最终在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

3 剑河林下仿野生菌种植的生态位优势

3.1 森林覆盖率高

贵州省的森林覆盖率为55.30%,而剑河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15%,在全省88个县区市中排名第六。作为野生食用菌繁衍生长的“天然王国”,境内有大型野生菌物263种,可食用种类达83种。但是剑河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呈现出“富饶的贫困”。针对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剑河围绕“生态脱贫,绿色发展”主题思路,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把原来大力发展的钩藤产业改为种植食用菌,林下仿野生菌种植成为剑河食用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森林资源既可以为剑河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地域功能储备,又可以为食用菌菌棒的制作提供丰富且低成本的原材料,在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的同时,把闲置的林地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全县13个街道、乡镇,1 579户贫困户、6 316人参与木耳种植,种植规模达400多hm2,有效整合了林地、人力资源。

3.2 凉爽适宜的温度

黑木耳属于中温型真菌,一般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5~36℃,但以22~28℃为最适温度,在温度低于5℃或高于36℃以上时,菌丝生长发育会受到抑制。黑木耳菌丝能耐低温,不耐高温。黑木耳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5~32℃,以20~25℃为最适温度,15℃以下时子实体难以形成或生长受到抑制,高于32℃时子实体将停止生长发育或自溶分解[5]。剑河全年平均气温16.7℃,夏秋季平均温度25℃,非常适宜黑木耳的生长。

3.3 散射光为主的光照

黑木耳在菌丝体的生长阶段基本上是不需要光照。在子实体生长期间,如果完全处于黑暗的环境,木耳不宜形成子实体原基,光照不足则会抑制子实体的生长[6]。所以需要把握好光照量,注意避免阳光直射,最好以散射光为主。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保证有充足的散射光以促进木耳的生长。剑河全年晴天34 d,阴天301 d,且境内多亚热带原始阔叶林,林区密度较为合理,阳光照射散射路径及角度分布均匀,满足了黑木耳种植的光照条件。

3.4 适宜的湿度条件

木耳每个生长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水分要求。在菌丝生长阶段,段木的含水量要保持在38%左右,培养料的含水量保持在58%为宜。空气湿度最好不低于70%。到了子实体形成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增加,空气湿度要增加至92%,湿度低于80%的时候,则会严重影响子实体生长[7]。剑河年平均降雨量1 220 mm,在林下种植黑木耳,林木的枝叶成为击碎雨滴的天然喷头,雨滴变得轻盈,覆盖面增加,较为均匀的洒落在子实体周围,这既不会对木耳形成较大的冲击,也不会破坏木耳生长的基质。

3.5 营养

木耳不仅是美味的菜肴,它还具有润肺、通便、疗痣和消化纤维的作用。黑木耳含有多糖体和多糖蛋白等抗癌物质,对人的身体具有很高的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据检测结果显示,剑河黑木耳氨基酸种类更加丰富,含量远高于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干)黑木耳(云耳)的参考值,还含有独特的亮氨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种类更多元,数量达到7种,总含量也更高,是成分表中参考值的1.85倍。按照WHO/FAO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条件,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应该在60%以上,组成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应达到氨基酸总量的40%左右。剑河黑木耳中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68%,高于理想蛋白质标准(>60%),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达到41%,大于WHO/FAO提出的理想蛋白质衡量值(>40%)。

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可归结为剑河林下仿野生菌种植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其中蕴含的生态位优势提高了剑河林下仿野生菌种植的生态位适宜度,使得黑木耳对生存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适宜性更强,进而通过人类与其它物种之间产生互动,而衍生出一种共生关系,形成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8]。正是基于以上的生态位优势及“资源”和“环境”的良性互动,剑河在引入食用菌产业的短短两年内,其产能规模跃居全州第一,占全省食用菌产能规模的2.11%,2020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7万t以上,产值达10亿元以上。其中林下、坝区仿野生菌黑木耳种植规模占剑河县野生菌种植规模的一半,达6 000万棒,产业扶贫带动效果明显。但是在具备了林下仿野生菌种植的充分条件——资源禀赋生态位和区位条件生态位后,剑河食用菌在发展过程中还暴露出生产潜力生态位不足的问题,导致剑河林下仿野生菌种植的品质和营销后劲降低。

4 剑河林下食用菌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菌种来源复杂,质量不高

剑河确立“一县一业”发展思路以来,以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木耳的时间还较短,虽然剑河在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具备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的优势,但短时间的实践还未能遴选出真正适合剑河的优良菌种,导致木耳种植“水土不服”,另一方面,从菌种的选育、扩繁到菌棒的生产、工厂化种植都没有形成标准化和体系化。

4.2 农户观念保守,种植形式粗放

食用菌种植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虽然林下木耳种植技术要求没有其它菌种高,但很多农户未能从传统的农耕思想中解放出来,对种植技术的理解力不够,执行力不强,很难把以往的种植经验和新学的种植技术相结合,导致全县13个乡镇木耳种植不规范,种植形式粗放。

4.3 专业种植人员缺乏,技术指导力度不够

剑河全县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中,没有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技术部门对农户所做的专业培训次数较少,农户从遇到技术问题、反馈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周期较长,导致木耳种植风险的增加,数据显示,剑河木耳的质量分为四个级别,一级菇价格最贵,四级菇价格最低,两者相差4~6元/kg,可想而知,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因为技术到位缓慢导致的损失很严重。目前,剑河技术人员基本依靠企业从省外聘请,流动性大。

4.4 产业链短,产品的附加值低

剑河食用菌产业还处在低水平运行阶段,没有形成高标准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其林下木耳种植仅限于简单的烘干、晾晒阶段,产业链条短,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和工序,产品转换率不高,附加值低,产业示范带动效应不强。

5 对策和建议

针对剑河林下仿野生菌种植生产潜力生态位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拓展其生态位的宽度,提高剑河林下仿野生菌种植的竞争力。

5.1 深化和科研院校合作,提升技术支撑水平

剑河虽然已经和中国农科院食用菌团队、贵州剑河食用菌研究院达成合作,充分利用两者的技术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但只有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剑河种植的菌种,才能发挥出产业扶贫的最大功效。想要实现菌种本土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要加强和省内科研院所、地方高校研究合作,拓宽研究领域和方向,引进适合本地区的优良菌种,提高良种培育、引进效能,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健全菌种保藏、检测、加工等管理体系,做到品种的优良化、生产的专业化、加工的市场化。

5.2 加强培训力度,转变农户思想观念

思想是变革的先导,只有思想上转变过来,行动上才有更高的效率,如果思想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就会成为阻碍剑河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要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与农户座谈,打消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的顾虑,技术人员要加强示范,不能只在纸上做文章,而要引导农户在林下多实践,找到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让农户看到实效,转变观念,优化种植。

5.3 强化技术指导,培养职业菇农

剑河县政府要加强相关人才引进工作,形成有特色的食用菌专业队伍。同时,政府、企业、合作社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菇农采取理论讲解、上门指导、田间示范等方式,定期开展培训,形成稳定的技术培训长效机制,在每个林下木耳种植点,配备专门的技术顾问,当菇农遇到技术瓶颈时,及时跟踪指导解决,促成“经验菇农”向“技术菇农”转变。

5.4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剑河林下木耳种植在保持现有种植经营模式的同时,应该提高纵向一体化程度,在简单加工、分拣定级的基础上,引进深加工生产线技术,把木耳产业向高端化、扩散化方向发展,提炼附着在木耳身上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保健功能。在纵向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横向带动,建立黑木耳种植标准示范区建设,打造黑木耳产业的核心区,抓住“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科技示范县”的机遇,积极主动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进行全方位对接,提高附着在木耳身上的无形附加值资产。

猜你喜欢
黑木耳木耳菌种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会“变身”的黑木耳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黑木耳成为扎赉特旗农民致富新产业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
黑木耳
幼儿园私家菜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