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的自我调节心理机制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

2021-12-02 08:20张宏兵
教师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正比例小数点苏教版

张宏兵

(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江苏南通 22630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才能让教学抵达“教为不教”的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成为当下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但如何从心理层面激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自我调节作为一种元认知技能,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自我调节中,学生依靠自己的观念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自我认知、自我监控、自我生成,从而让自我学习策略、方式方法等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自我调节学习,指向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提升,指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自我认知:夯实自我调节基点

自我认知是学生数学学习自我调节的基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展示,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这样的一种“镜中自我”,对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正是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我的。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难、困惑时,教师不应该和盘托出,而应当相机启发、点拨、引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给予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小数除法”时,教师可以出示多样化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解题。这时,学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除数不是整数怎么办?”“商的小数点应当和新小数点还是和原小数点对齐?”“余数的小数点应当在哪里?”“为什么确定商的小数点和余数的小数点的方法会不同呢?”“完整的商不变的规律是什么?”等等。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中,学生才能拾级而上,逐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自我认知包括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的主动观察、主动判断和反应。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的学生,往往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自我认知,既受到学生自我学习经验的影响,也受到学生学习环境,尤其是“重要他者”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让学生的自我认知充满正能量。

二、自我监控:把准自我调节方向

自我监控是建立在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的,是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对自我学习状态的一种主动跟进。拥有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元认知素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我调节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学生自我监控力的强弱。根据自我监控,学生能主动地调整方向,从而让学习更加契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自我监控往往有两种标准:一是纵向的标准,也就是以自我的已有认知水平作为标准,这样的自我监控能促进学生自我激励;二是以学习目标为标准,这样的自我监控具有引领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教师应当为学生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自我监控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始终站在学生立场上,而不能自以为是、越俎代庖,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时,不能先入为主地以成人的思维引导学生,让学生被迫接受“通分法”,而应当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让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如此,学生就会运用诸如“画图法”“化小数法”“通分法”等方法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比较不同方法,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感受、体验到不同方法的优劣性。这样的尝试、探究,较之于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告诉式”教学,具有独特的、鲜明的意义和价值。

自我监控,关键是学生要为自己的学习行为科学地设定一个参照。通过自我监控,学生能增强自我学习动机、学习信念,主动地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自我认知、自我监控是学生自我调节的两个阶段,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自我监控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三、自我生成:和谐自我调节的节奏

引导学生的自我调节,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生成。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进而彼此相互合作、深度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生成,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能够自我调节的境界。

在自我调节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自我反应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自我认同,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反馈评价;二是自我适应、自我防御,这是一种调节性自我反馈评价。积极的自我激励往往是自我调节的内驱力,是学生抵达“教为不教”境界的重要保障。比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时,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在判断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关系时比较轻松,有的学生根据两种量是否相关联来进行判断,更多的学生是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趋势来判断的。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圆的面积和半径之间是什么关系?”“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进行思考之后,笔者出示了表格让学生验证。通过验证,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进而形成对自我的评估。有的学生说:“我原来只是简单地根据变化趋势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这样会容易出错。”有的学生说:“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这两种量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这两种量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同,这两种量才能成正比例。”还有的学生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一定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反之则不一定。”由此可见,自我调节犹如“看不见的手”潜在地引导着学生的数学学习。通过自我调节,学生能不断地自我拓展、延伸学习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自学成为一种具有探索性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能调适学生的学习心理、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从而打造多维的学习时空。自我调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张力、充满快乐的过程。

猜你喜欢
正比例小数点苏教版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教,针对学之所需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正比例的意义
超级小数点
小数点流行病
小数点,快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