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中小语种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1-12-02 16:25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屈晓萌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语种价值观思政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屈晓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新格局,改变高校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与传统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做法不同,课程思政发挥了课程与思政的联动效应,将课程思政融入每一门课中,根据课程特色和授课对象的特点,充分挖掘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联结点,以课程为载体协同营造整体的育人环境。

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受多样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较之前更大、更强烈。因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小语种公共选修课程,成为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大学生接触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以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宏观地认识和理解西方思想及文化理念。同时,在选修课中推进课程思政,对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守好大学生思想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选修课小语种课程现状

公共选修课中的小语种课程大概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侧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语言入门类课程、侧重文化传播或影视欣赏的人文类课程。公共选修课普遍在1—1.5学分,对应16—24学时。学分少、学时少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学手段单一化。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尽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那么教学方法就只能以讲授法为主,主题升华不够,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反思不到位,课程思政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同时,教师思政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还有一部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系统性的思政理论培训,对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一筹莫展。

二、选修课中小语种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中可知,课程思政的要义在于“立德树人”,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本文以公选课德语电影赏析为例,阐述公选课中小语种课程思政的探索。德语电影赏析是一个侧面了解德国和西方社会的有效途径,且赏析电影的方式,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本课程旨在以德语电影为依托,向学生传授电影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内涵,并以期达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效果。坚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课程主题深挖思政育人元素,通过教师讲授、师生课堂讨论、学生课后反思等多种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标。

(一)探索与实践

本课程通过以下六个主题展开:“反思战争、正视历史”“残酷的战争”“法西斯还会重来吗”“电影中的真善美”“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德国战后如何重建”。根据每个主题,组织学生观看德语电影中的经典片段。课程通过“一讲授”,即讲授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二赏析”,即赏析部分电影片段;“三讨论”,即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四反思”,即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四个步骤展开。

在主题“反思战争、正视历史”中,向学生介绍二战中德国纳粹的所作所为,以及战后德国通过立法、全民接受反战反法西斯教育,在政治和艺术层面都不曾停止对战争的反思。观看《何处是我家》,了解战争中纳粹法西斯对于犹太民族的迫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需要与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做斗争。中华民族也曾饱受战争的荼毒,在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中华民族以顽强的抗战和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提醒学生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勿忘历史。观看《帝国的毁灭》,认识到作恶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一个参与者。每个人都应当对历史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认识到每个人对历史的走向都是肩负责任的,更应该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在主题“残酷的战争”中,从历史角度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起因和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性打击。观看《我们的父辈》,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并通过介绍现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认识到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珍惜国家给予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定,珍惜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立足学习的自觉行动。

在主题“法西斯还会重来吗”中,从法西斯产生的根源入手,通过观看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浪潮》,让学生直观感受法西斯在合适的土壤下依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最后,启示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时刻保持清醒,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偏激,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两个维护”,学会辩证法的观点,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更好地认识世界。

在主题“电影中的真善美”中,观看电影《海蒂与爷爷》,体会亲情、友情的美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通过电影让学生了解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给予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并以此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在主题“电影中的女性主义”中,通过观看《罗拉快跑》和《茜茜公主》,让学生看到从古至今全世界女性都在尽最大的努力,不屈不挠地向命运做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同步推进妇女事业发展的坚定决心。新时代女性更应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在主题“德国战后如何重建”中,通过向学生介绍德国战后重建的相关历史,认识国家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必然是螺旋式上升、曲折前进的。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我国不论是教育、医疗、基础建设还是社会经济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相信机遇总是大于挑战。当代新青年应当对国家未来发展建设充满信心,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二)反思与归纳

教师应当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思政水平,深入领会国家教育政策,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学习德国特色文化的同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对比中体会两种文化的特色,帮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

课程思政还应遵循关联性原则、贴近生活原则、适度原则、知行统一原则等“四个原则”,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杜绝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为了思政而思政。以现实问题为牵引,融入思政元素。找热点问题,促使思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引入思政元素要适度,既不要“零思政”,也不要“全思政”。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而且还要外化于行。

综上所述,全校公共选修课中的小语种课程相较外语专业课程有更广泛的接受面,既是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窗口,也是链接中西文化的桥梁。大学德语教师应时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课程中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如何充分运用公共选修课的课堂优势,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宏观地认识和理解西方思想及文化理念,加强学生国家意识、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高校教师探索研究的永恒主题。

猜你喜欢
语种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